为什么日本的学生乐团实力如此强劲?
为了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先从京都橘高校吹奏乐部的故事开始说起。
1.
京都橘是怎么炼成的?
日本有很多和乐团有关的动漫,比如京阿尼制作的《轻音少女》和《吹奏吧!上低音号》,还有已经开发出了手游的《Love Live!》,里面关于梦想和友情的部分都让人无比感动。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日本能有这样的动漫,也离不开现实世界中的原型。
上文所说的京都橘高校吹奏俱乐部(以下简称京都橘),就是《吹奏吧!上低音号》中立华高中的原型。
因为京都橘尤其擅长行进吹奏,由于经常在表演时身穿鲜艳亮丽的橘色制服,被称为“橘色恶魔”。
一般行进管乐团由管乐组、打击乐组和视觉表演组构成,在音乐演奏的同时,会快速变化队形,对体力的要求非常高。
而京都橘之所以被称为“橘色恶魔”,是因为她们的行进乐演奏的难度和完成度都是数一数二的。拿她们最具有代表性的曲目《sing sing sing》来举例,除了她们,没有哪个乐团能完成这样高难度的演奏。
在京都橘的纪录片中,指导老师是这么评价学生蹦蹦跳跳的训练的:
“跳在半空中要把声音准确地吹出来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是告诉学生(像是容易受骗的人一样)要相信能做到,以至于好像明年可以长出翅膀,实现人类进化……”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管他们看上去有多专业,说到底都只是一群十几岁的孩子,所以只能依靠魔鬼般的训练来让演出变得更加完美。
京都橘的训练强度完全让人超乎想象。
训练的时候他们会力求每一个动作都达到标准,每一步的间距都都有明确的要求。
下蹲的高度也一样,只有每个人都做得一样,才能让整体看上去足够整齐,而不是杂乱无章。
他们训练的强度很大,每周七天的晨练(7:00-8:30)、课后练习(16:00-17:00)和周六周日练习(9:00-19:00),让新加入社团的学生们都抱头痛哭,但是基本没有成员会退出,最多就是一边哭一边练。
这些还只是日常训练,参加全国比赛前,他们会在期末考试结束后,专门抽出时间进行魔鬼训练,从早上8点一直到晚上7点,练习整整一个月,编排组的学生们还会单独和教练讨论出比赛时的队形变换。
虽然只是学生社团,但是她们也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行体系。几乎大小事务都由学生自己组织完成,就连乐器演奏也是高年级教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平时的训练都是自发组织的,老师们只负责在乐谱以及队形编排等专业的部分提出建议。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同时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
14000个乐团参赛,浓厚的音乐氛围
日本吹奏乐如此厉害,得益于他们整体的音乐氛围。
“全日本吹奏乐大赛”每年有大约800000参赛者、14000个乐团参加,参赛者包括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及在职人士。这个参赛规模不得不令人咋舌,毕竟日本的国土面积才不过我们一个省那么大。
全日本吹奏乐大赛分为初中、高中、大学及职场四个组别,每个管乐团要演奏一首课题曲和一首自由曲,行进管乐比赛还会根据乐团人数再次细分为小编制组、中编制组和大编制组。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的课题曲有四至五首,过去曾邀请团伊玖磨、木下牧子、三善晃、间宫芳生、大栗裕、小山清茂、兼田敏、保科洋、和田薫等日本一线作曲家创作课题曲。
奖项分金奖、银奖、铜奖,如此规模的比赛下,竞争非常激烈。
每所学校要先参加所在府县的预选赛,各选出三所金奖学校参加地区大会,再从地区大会中挑选三个金奖代表参加全国大赛,但晋级的名额有限,每一级大赛都有学校得到金奖却没得到晋级资格,这些学校获得的金奖被称为“废金”。
一般来说,只有99个乐团能够参加全国大赛,中学组30个,高中组30个,大学组13个,社会组26个,能够进入全国大赛的乐团水平都相当厉害,毕竟参赛的有14000个团队,前99名可谓是万里挑一。
每一年的全国大赛都会被刻录成DVD进行售卖,这不仅是纪念,更是下一次比赛时,其他比赛团体的参考。
3.
除了专业,还有中二、元气和沙雕
正如上文所说,除了在全国大赛里头挤破脑袋的吹奏乐强校们,日本还有大大小小一万四千多个管乐团,数量非常惊人,管乐的普及率很高。虽然演奏水平略有差距,但基本功都很扎实,并且风格不一。
比如清水桜が丘高校吹奏乐部,看起来就不太正经……下面这个视频里,他们演奏“深紫”乐队经典歌曲串烧,复古的曲风配上他们戴的墨镜,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大型盲人蹦迪现场。
除了由学校组织的学生乐团外,日本还有一些音乐爱好者自发组成的乐团,比如下面这个乐团,有学生,也有上班族,他们完全是出于对音乐的热爱聚集在一起。
4.
结语
日本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从小学到大学,都有明确且严格执行的音乐教育,并且每个阶段的指导老师都是专业的。
日本比我们更早的意识到“有用的知识”里,包括了“欣赏艺术”的能力,陶冶情操也是他们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日本的乐器普及率非常高。各式各样的或职业、或业余的乐团和乐队,在全国各地全面开花。良好的音乐环境,给予了他们音乐爱好扎根的土壤,他们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从音乐中获得快乐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