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始于一声巨响,一次既是毁灭也是创造的爆炸。
此后的137亿年间,我们不断重温这个故事。从湿婆手中的达玛茹到印第安神话中创世主的吟唱,世界皆是声音。
而说起对音乐的态度,无论在神话中,还是在哲人笔下,音乐从不只是娱乐或艺术。
在《变革之声》中,我们可以看到音乐即力量,声音是创世、蜕变以及湮灭的终极源头。
[美]特德·焦亚著
孙新恺译
01
一部真实的音乐史
关于音乐惊人的力量,我们只需向历史投去匆匆一瞥,就可见端倪。
音乐初显魔力,早得超乎想象。
我们在艺术史中常看到法国南部的洞穴壁画,这些诞生于旧石器时代的岩石艺术被看成人类最早的艺术实践,而我们对音乐起源的探寻,也来到了相同的地点。
20世纪80年代,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史前壁画正位于洞穴中回响最大的空间,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画作密集度与声音的回响程度存在正比例关系。
早期的洞穴居民曾聚集在壁画前吟唱。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演唱会”,演唱者期望借此获得狩猎的魔力。吟唱的人类感受到强大的力量,而在这声响中,他们的猎物也感受到莫大的恐惧。
用声音激发恐惧,这非凡的魔力被全球各地的民间故事记录并流传了下来,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故事:主人公前往地下世界或凶险国度时,靠充满魔力的歌曲战胜了黑暗的力量。
而这样的力量,在今日世界依然存在。
当我们提到大卫·鲍伊(David Bowie),会想到他的闪电妆、条纹连体衣,然而他留给我们的,是否只是华丽的外形,或叛逆的姿态?
当弗雷迪·墨丘利(Freddie Mercury)化身君主,头戴金冠、身着皇袍,他是否只是自己音乐国度中的王者?
被归为“华丽摇滚”一派的音乐人因其夸张的舞台造型被许多人当成作秀或笑料,事实上,正是这些摇滚人以身体和表演传达了宽容和多元的理念,他们取得的成果,远超过当时的任何立法者。
在这里,音乐再一次展现出它在捍卫人权和扩大个人自主性方面的隐藏力量。
当然,音乐的力量不一定要以戏剧化的效果呈现,它也可能借诸看似寻常的演出。
1935年8月21日,本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在洛杉矶帕洛玛舞厅献上了一场爵士乐演出,这一天常被认为是摇摆乐时代的开启之日,而本尼·古德曼也被誉为“摇摆乐之王”。
本尼·古德曼的成就却不限于音乐领域,他利用自己身为流行文化英雄的杰出地位来提倡废除种族隔离,比国会通过《民权法案》要早一代人。
1935年夏天,古德曼聘请了美国非裔钢琴师泰迪·威尔逊,古德曼、威尔逊与鼓手吉恩·克鲁帕一起,录制了当时最好的小编制爵士乐作品。比起杰基·罗宾逊打破职业体育中的肤色界限、加入布鲁克林道奇队,爵士乐中的种族融合实践早了十多年。
流行音乐是美国社会中首个废除种族隔离的重要阵地,而爵士巨星身先士卒。
即便到了今天,当算法不断侵占音乐中的文化因素,当人工智能建造出专属于每个听众与世隔绝的音乐茧房,如果我们把目光从科技公司打造的音乐商品中挪开,在现实世界中,音乐依然不是单纯的娱乐,依然具有令人畏惧的力量。
2012年2月21日,俄罗斯朋克组合暴动猫咪(Pussy Riot)在莫斯科基督教救世主教堂上演了反当局性质的“朋克祷告”,随后乐队中的三名成员相继入狱,被控“流氓罪”。根据俄罗斯法律,流氓罪是“严重破坏公共秩序,表现出对社会的不敬”。
哲学家齐泽克在一封致狱中乐队成员娜杰日达的信中写道:
纵然身处无数指责声中,你们如定音般坚定。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并非所有人都跟随你们,但是,他们秘密地相信你们,他们谙知你们在讲述真相,甚至,谙知你们代表了真相。
音乐再一次发出振聋发聩的变革之声,回顾数千年的音乐发展史,它始终如此。
02
以全新视角书写的四千年音乐史
在《变革之声》中,美国杰出音乐史学家特德·焦亚以全新视角审视音乐发展,向我们展现出音乐的颠覆性力量。
这部耗时近三十年的心血力作深入民间传说、古典文学、哲学、社会历史、人类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考察了音乐在推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这是一份强有力的宣言:音乐即力量。
或许很多读者知道特德·焦亚的名字是从他的《如何听爵士》《爵士乐史》等爵士乐相关作品,而关于这部《变革之声》,《卫报》的评价是:“焦亚写过一系列关于爵士乐的书,广受好评,但《变革之声》可以说是他内容涉及最广泛、最具启发性的作品。”
音乐从来都不只是BGM,它一次次地站到台前,展现出自己撼动世界的力量。音乐可以给人力量,这本书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