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国际 > 正文

“00后”中国少年频频在国际音乐赛事获奖:打破陈见,他们不只是“技术好”

编辑:csm351
2023-06-20来源:上观

  当地时间6月17日,第三届范·克莱本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落下帷幕。比赛共吸引44个国家和地区的248位选手报名,最终,来自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14岁少年吴一凡斩获亚军,冠军是15岁韩国选手seokyoung hong,16岁捷克选手jan schulmeister获得季军。
  记者发现,本届范·克莱本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的23位决赛选手中,华裔选手占了15位。入围半决赛的6位选手中,有3位来自中国,除了吴一凡,还有一位是上音附中初二学生金子涵。今年举行的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拉赫玛尼诺夫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等比赛上,中国选手也捷报频传,摘得多个大奖。在国际顶尖青少年音乐赛事中,中国选手为何异军突起?如何才能避免“昙花一现”?
  第三届范克莱本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前三强
  把比赛变成表演
  弹一曲《空山鸟语》给世界听
  北京时间6月19日凌晨,搭乘回沪班机前,吴一凡和他的父亲吴鹏接受了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的专访。
  “来达拉斯两周了,从第一轮比赛开始就心无旁骛,尽力做到最好。”吴一凡说,“对我来说,比赛的意义就是不断积累曲目、积累经验。”
  吴一凡的生活中不只有钢琴,他喜欢打篮球、骑行、阅读和露营。他出生于上海,自学钢琴的外婆在他年幼时经常弹钢琴给他听,让他爱上了这个可以发出美妙声音的“大玩具”。他4岁半开始学琴,9岁时获得施坦威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全国总决赛第一名。看到儿子早早显露的天赋,家人决定为他报考上音附小。
  目前,吴一凡在上音附中读初二,跟随上音附小副校长周挺学习。面对从美国传来的好消息,周挺显得波澜不惊。过去十几天,他日夜颠倒,密切跟踪紧张的赛程。师徒为这场比赛已准备半年,曲目量大,竞争激烈,但在过程中,周挺一直很“佛系”,他总对吴一凡说:“要享受比赛和备赛的过程,比起获奖,更重要的是分享音乐。”
  年纪虽小,吴一凡迄今已获得诸多国内外钢琴比赛冠军。“他学东西一直很快,这来自天赋,也来自后天规范的训练。”周挺说。为了全方位展现吴一凡的能力,周挺为他选择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曲目从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到现代音乐,跨度很大,有的作品技术含量比较高,有的作品比较深刻。”
  今年3月,吴一凡在俄罗斯首届拉赫玛尼诺夫国际青年钢琴比赛中荣获大奖
  比赛要求参赛者们演奏一首在世作曲家的作品,周挺选择了中国钢琴家、作曲家崔世光的《空山鸟语》,改编自刘天华创作的同名二胡曲。“这首曲子用钢琴模拟各种各样的鸟叫,同时也非常有中国传统音乐风格。在两首大型乐曲中间,穿插这样一首小巧的独具一格的作品,也可以起到调节作用。”
  演奏《空山鸟语》时,吴一凡把比赛当成了表演。“钢琴的声音很清脆,音色变化丰富。在场很多外国人,包括国际评委都没有听过这首中国作品,给了他们一种很新鲜、很兴奋的感觉。演这部作品的时候,我很享受。”
  赛场上的吴一凡
  周挺指出,近年来,上音附中的教学越来越注重中国作品,在考试、演奏会中学生们都要演奏中国曲目。“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在国际舞台上更多地用音乐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也希望背靠中国文化,他们能获得更多的自信和底气。”
  钢琴不是全部
  心中有一个广阔的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演奏家在世界顶尖大赛中摘金夺银,也逐渐打破了中国演奏家“技术好,艺术表现力欠佳”的刻板印象。站在世界舞台上的吴一凡用高超的技巧和对音乐的理解,展现了中国“00后”一代的自信和实力。
  今年无疑是上音附中的丰收之年:在第十一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上,13岁的钱致远和15岁的杨雨恬获得小提琴组和钢琴组冠军;18岁的孙浩伦和16岁的文成月则获得钢琴组第二名和大提琴组第三名。集中“爆发”的背后,是怎样的培养机制?周挺介绍,近年来,上音附中顶尖人才培养机制推陈出新,“教、学、演、练、导、赛”有机融合,提升学生们的国际竞争力。上音附中、附小的优秀学子还可以共享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学和实践资源,参赛前,他们不仅可以接受国内外大师的教导,还能得到登台实战的机会。
  年初,在俄罗斯举行的第十一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上,四位来自上音附中的少年斩获重要奖项
  周挺常常建议学生欣赏高水准的音乐会、话剧或画展,听音乐也不要只听钢琴曲,还要广泛涉猎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艺术都是相通的,接受多种艺术文化的熏陶,拥有扎实的文化底蕴,能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更敏感,拥有更广阔的想象力,艺术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才能向观众传递更多东西。”
  吴一凡说:“古典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珍宝,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它涉及人类的历史、情感和艺术,这是全世界人民共享的。尽管我们讲不同的语言,但我们都会被同一首乐曲打动。它帮助我们团结在一起,激励我们追求和平与爱。”
  从俄罗斯到美国,一路陪着吴一凡参赛,父亲吴鹏有一种直观的感受:新一代中国少年,不仅技术好,对音乐的理解力和表现力也不输其他任何国家的选手。虽然古典音乐是舶来品,但中国年轻一代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拥有开放的视野和融会贯通的能力。“他们正在改变海外评委的看法,刷新世界对中国的认知。”
  周挺认为,“个性”对一个艺术家来说非常重要。“那么多流传至今的经典名曲,曾经被无数人演奏过。在尊重乐谱和作曲家意图的前提下,我希望学生们能加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在演奏中融入自己的个性,是一个演奏家的价值所在。我们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也要有创新精神,艺术作品才能有持续的生命力。”
  亚洲选手崛起
  获奖选手年龄越来越低
  近年来,亚洲选手横扫国际顶尖音乐赛事,已成不争的事实。面对这样的局面,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总监兼首席执行官雅克·马奎斯回应:“这早已成为古典音乐圈的热点话题。在亚洲,人们相信古典音乐对孩子来说一种很好的训练,从小学习小提琴、钢琴等乐器的琴童非常多。而且,亚洲的孩子普遍很投入、很自律,基本功扎实。种种因素综合在一起,造成了今天的现象。”
  第三届范克莱本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6位决赛选手中,有3位中国选手
  过去十余年间,雅克·马奎斯还发现了另一个趋势——在成年选手参加的顶尖音乐赛事上,获奖者的年纪正变得越来越低。以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为例。2009年,19岁的中国选手张昊辰摘得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冠军;2022年,18岁的韩国选手林允灿成为该赛事最年轻的冠军。
  在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创立半个世纪后,2015年,被称为“小克莱本”的范·克莱本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创立了,参赛选手年龄范围为13岁至17岁。“我想,如果他们18岁、19岁的时候表现可以这么好,15岁应该也很好。”雅克·马奎斯说。
  吴鹏发现,近年来,全球青少年音乐赛事越来越多,而在13-17岁这一年龄段,亚洲少年的竞争力非常强。一方面在于,亚洲的孩子学琴普遍较早,也比较刻苦,基本功更加扎实。而且,少年时代孩子们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但还涉世未深,可以心无旁骛沉浸在音乐中,容易出成绩。
  在雅克·马奎斯看来,成人赛和青少年赛目的并不相同。成人比赛发掘最有潜力的新人,重点扶植,帮助他们踏上职业道路。而对于青少年比赛来说,不能拔苗助长,而是借比赛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让这些少年从自己、从同辈、从大师身上学习,不断成长。
  在周挺看来,比赛获奖仅仅是一个开始。“艺无止境,他们未来的路还很长,希望他们能勇攀艺术高峰,走向世界舞台。”
  采访的最后,吴一凡即将踏上回国的飞机,记者问他日后有何打算,他用四个字作答:“好好练琴”。
  “90后”中国演奏家在世界名团当首席:音乐是一场一辈子的“马拉松”
  当一群“00后”中国少年通过国际比赛崭露头角之时,比他们稍稍年长的一群“90后”中国音乐家已加速起跑,成为世界知名乐团首席演奏家。
  6月30日,小号演奏家郭翔即将在上海大剧院“一个人的古典”开独奏会,这位1994年出生的年轻人,成了芬兰坦佩雷爱乐乐团史上最年轻的终身小号首席。2018年,他成为首位在国际顶级小号大赛上获奖的中国人,填补了华人在小号演奏领域的奖项空白。三年后,他成为德国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大学有史以来首位小号专业博士。
  与郭翔同一年出生的中提琴演奏家梅第扬,去年正式赴任柏林爱乐乐团中提琴首席,成为这个世界顶尖交响乐团140年历史上首位中国籍首席。而梅第扬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弟,1999年出生的圆号演奏家曾韵也成为柏林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圆号首席。三位“90后”中国演奏家,此前都曾在国际赛事中斩获大奖。
  当梅第扬成为柏林爱乐首席,指挥家余隆曾这样形容:“这不亚于中国出了一个世界级的球星,加入顶级俱乐部。”在他看来,中国演奏家要站上世界交响乐舞台的顶峰,不仅仅需要把演奏技艺磨炼到世界一流,更要成为一个“完整的演奏家”,具备独立的人格,在音乐中展露真实的自我。
  有趣的是,梅第扬的走红,让中提琴这件“冷门乐器”也在中国“热”了起来。长久以来,中提琴与“主角光环”无缘,在交响乐团里,它甘于奉献、乐于陪衬,极少有奏响主旋律的机会。在音乐市场上,中提琴演奏会几乎被视为“票房毒药”。但如今,梅第扬的独奏会一票难求。
  中国演奏家的成就早已声名在外,但长期以来,铜管乐器一直被视为“短板”,国内不少乐团的铜管声部长期被“外援”占据。曾韵、郭翔等新一代铜管乐器演奏家的出现,成为一次有力的追赶。
  即使已获得芬兰坦佩雷爱乐乐团终身小号首席,如同捧了一个“铁饭碗”,郭翔依然每天坚持练习四小时,丝毫不敢松懈。郭翔形容,小号就像体操,技巧性强,危险性高。“体操运动员很容易受伤、很容易失误,哪怕是非常优秀的运动员,也有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输掉一场比赛。所以需要每天持续练习,保证身体和心理的状态。”
  成为音乐家的道路,如同一次漫长的跋涉。在驰骋国际舞台多年后,大提琴演奏家王健回到母校,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这个曾经的上音附小“天才”,今年55岁,仍在每天练琴。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古典音乐领域,这句话尤其适用。但不少曾经备受瞩目的“天才”后来都夭折了。王健告诉记者:“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国际大赛的获奖者最后没有走得太远,因为他们赢得比赛,是老师一个音符一个音符‘抠’出来的,就像一个设计师把一个人装扮得很漂亮,但离开了设计师,这个人不会自己穿衣服了。”
  与之相反,很多音乐大师年轻时拉得不怎么样,30岁后才崭露头角,等到四五十岁,才逐渐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许多所谓的‘神童’,小时候攀上一个高峰,但后来止步不前。而很多大师,一直在进步。”
  对赢得国际比赛的少年们来说,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音乐是一场一辈子要跑的“马拉松”,必须不断向前,不断自我生长,才能抵达更远的地方。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