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爱乐乐团作为世界上最知名的乐团,给柏林这座城市带来了浓郁的音乐氛围。
而每年6月最后一个周日,在森林剧场举行的爱乐夏夜音乐会,更是最受热捧和闻名遐迩的大型露天音乐会之一。我曾有幸亲身经历几次这音乐的盛宴。它开始于夕阳下更显葱郁的原始森林里,在罗马斗兽场般的盆地里酝酿着入夜后的美妙,使无数爱乐人心驰神往。
柏林爱乐乐团每年携手一位世界顶尖指挥家,为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的观众奉上这场独特美好的森林夏夜音乐会,为上一乐季画上完美句号。它已经连续数十年创造了古典音乐演出史上的奇迹,每年新年伊始,两万多张门票就会飞快地销售一空。
爱乐夏夜音乐会的演奏场地位于瓦尔德尼森林剧场,它坐落在柏林西部近郊夏洛特腾堡区的冰蚀谷岸旁。这是贝壳一样的碗形剧场,两条纵向通道将88级台阶分成三层,设有88排环型座席,可同时容纳22000名观众就坐,也是欧洲最漂亮的露天剧场之一。舞台借助大自然造化之工所造的独特地形,依托周围高大葱郁的森林,嵌在优美的峡谷盆地里。它以莫伦山62米高的峭壁为天然背景,自然形成了视觉与听觉的边界,音响效果极其出众而无尽奥妙。容纳如此众多观众的巨大场地,虽然需要音箱来辅佐扩声,但还音后的声压感与层次感都极佳。坐在音箱附近不会感到震耳欲聋,远离舞台的最后一排也不会有声压不足的现象。也因此,无论什么位置票价也相差无几,非常平民。
这块大自然鬼斧神工形成的宝地,在20世纪三十年代才被人们发现,并用大胆的创意和艺术性的修整,使它成为供大型宗教仪式和演出之用的场所。1936年,康拉德·海登莱希和维纳·马赫模仿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埃皮达洛斯圆形剧场,建成这一巨型建筑并成为柏林奥运会的比赛场地。它具有线条刚硬、质感厚重的时代风格,主要用作戏剧宣传表演和体操项目竞技比赛。初建时它以德国作家的名字命名为迪特里希·埃卡特剧场,二战中受损重建后更名为柏林森林剧场。1965年9月,滚石乐队在此举行的摇滚音乐会演变成骚乱,造成了严重破坏。再次重修后,这里从流行、摇滚和爵士音乐的热门举办地,逐渐成为最受人喜爱的古典音乐会场。1982年,它的梯形舞台被装上巨大的白色双塔型顶棚(2003年初帐篷顶换了新样式),观众席则加上了座位。1989年,柏林爱乐乐团正式确立了夏季森林音乐会的传统,并在1992年开始对现场进行电视直播。这个每年一度的露天音乐会,也成为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一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古典音乐盛宴。
每年爱乐森林音乐会的主题都很鲜明,它或许是某种音乐形式、某个地区风格的音乐作品,也可能是某个代表性人物,例如“舞曲与狂想曲之夜”、“美国之夜”等。除音乐总监之外,柏林爱乐乐团每年都与风格不同的著名指挥合作,如阿巴多、巴伦博伊姆、小泽征尔、西蒙·拉特尔、杜达梅尔都曾在这里执棒。在拉特尔棒下,中国钢琴家郎朗曾在此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这里演奏的每首作品,都既美妙经典,又通俗易懂,带有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印记。它既喜闻乐见,又老少咸宜,无论听众是否有古典音乐的涵养,都能够给不同层次的欣赏人群以心灵的美感。例如,2000年“舞韵与节奏之夜”曾演奏过《霸王别姬》。
2016年“捷克之夜”,演绎了斯美塔那《我的祖国》和德沃夏克相关作品。2021年的“美洲节奏”,演奏了约翰·威廉姆斯《电影名作串烧》节奏特别版,以打击乐丰富的音色和灵活多变的演奏技术,让观众领略了无穷的节奏之美。
音乐会晚上八点十五分开始,观众通常六点开始入场。由于票面上只限定区域,而非固定位置,人们往往下午二、三点在入口处就开始排起长龙,以便能在自己心仪的位置就座。夏日里夕阳西下、微风轻拂,给剧场带来森林里的虫鸣鸟叫和凉爽清新的空气。与普通音乐会必须正装的常规不同,森林音乐会不要求衣着得体、正襟危坐和举止高雅,装束可以非常随意。乐团也不像最正规的演出那样拘谨严肃,而是更注重与听众的互动。人们往往会带上红酒、啤酒和香肠等各种美味佳肴,还会带上冷焰火、小蜡烛和毛毯,选择最舒适的姿势,在草地上铺上野餐垫,与家人好友无拘无束地共聚,或坐或卧,自由自在。从黄昏到夜晚,热情的观众欣赏着音乐,或愉悦地鼓掌、晃动,或轻松地掀起摇摆的阵阵人浪,气氛更加热烈、欢快。
尤其当夜幕降临时,观众点燃起一只只蜡烛和一束束小烟花,情调格外温馨别致。它们有如夜空中的繁星晶莹闪烁,令人惊叹而心生感动,更显出森林音乐会迷人的特殊魅力。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最为闻名的是《拉德斯基进行曲》,而柏林森林音乐会最富特色的则是《柏林的空气》。它节奏感强烈、旋律美妙,意境也很特别。这是因为柏林拥有全德国最大的城市森林,面积约有29000公顷。特别是泰格尔、施潘道、格鲁讷瓦尔德三大森林区,使整座城市得天独厚地被环抱在广袤的自然森林之中。从飞机上鸟瞰柏林,它被茂密的森林、蔚蓝的湖泊和清澈的河流所环绕,城市仿佛沉浸在郁郁葱葱的绿色海洋之中。市区也同样遍布绿地和公园,使它成为天然清新的森林大氧吧。世界杯在德国举行时,德国人甚至突发奇想,把柏林的空气装进瓶子像矿泉水一样售卖,可见柏林的空气在德国人心目中的分量。
《柏林的空气》由德国作曲家保罗·林克作于1902年,是《月亮女神》里的一首进行曲。当时,他面向大众创作了大量通俗的流行音乐和时事讽刺剧,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正是《月亮女神》。这部轻歌剧描写一群爱冒险的柏林人乘热气球飞赴月亮,历经艰难终于见到了月宫和美丽的月神。“那是柏林清爽的空气,如此奇妙的芬芳,永久保持着它生命的活力,那就是柏林神奇的空气;那是柏林怡人的空气,永久保持着它生命的活力,那就是柏林神奇的空气;那就是柏林怡人的空气……”这首歌曲调轻松、节奏热烈、情绪欢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柏林人乐观向上的天性,深受人们的喜爱,并常在柏林的重大节日和重要场合中演奏。这首广泛流传和广受欢迎的作品,使林克像奥芬巴赫之于巴黎、约翰·施特劳斯之于维也纳那样,成为柏林市民心目中重要的音乐人物。
(德国邮票中的保罗·林克)
每当森林音乐会在最后演奏到这首乐曲时,全场两万多名观众的情绪也被带到热烈的顶点。在月光的映照下,伴随着星星点点的蜡烛和烟花,火星四溅、彩光闪烁。随处可见孩子们骑在大人的脖子上,随着快乐而强劲的节奏拍着巴掌,向台上的表演者致以敬意。人声、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尤其是乐曲里诙谐的口哨声更是起到点睛之效,直接把气氛推向高潮。大家欢呼雀跃,摇摆跳荡,随着乐曲也把食指塞嘴里吹出响亮的“啾!啾!啾!”指挥和乐队也会以不同的形式表演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噱头,惹得全场观众开心大笑,整个剧场仿佛是盛大的古典音乐嘉年华和无比欢乐的情感海洋。
掌声雷动之后,刚刚要静下来,又有人响起口哨,接着全场又笑起来,全都忘情地融入音乐给人带来的无限欢乐之中。此情此景是在任何音乐厅中根本不可能达到的,“古典也流行”在此得到真正的验证。每年一届的柏林森林音乐都会在这样欢乐与祥和的美妙氛围中结束,也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和无尽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