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幼儿音乐教育的模式和我国有很大区别,老师和家长都很重视对孩子在音乐活动过程中探索精神和表达能力的培养。那么,他们的音乐教育模式到底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呢?
它们会发声吗 新西兰的家长经常鼓励孩子对身边的物品进行探索,看它们能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在孩子手中,任何物品都会成为神奇的“乐器”。比如,轻拍桌椅发出的闷响,用小棒敲打玻璃发出的清脆声,敲打铁器发出的响亮的余音等。通过对各种物品的摆弄敲打,孩子便会对不同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有了直接的体验。这个过程也正是孩子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索的过程。
自己做“乐器” 新西兰的家长鼓励孩子亲手制作“乐器”,比如将橡皮筋套在小碗、杯子上,轻轻拨弄便会发出动听的声音。而且,孩子还可由此探索奇妙的振动现象。通过自制“乐器”,孩子肯定会更加积极地走进音乐领域,去探索这个神奇的未知世界。
听听大自然的歌 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让他们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和音乐亲密接触。带他们感受树叶沙沙的拂动,感受小鸟鸣叫的婉转,感受溪流哗哗的欢快,感受青蛙呱呱地叫的嘹亮……这些都是极其生动的音乐。
用语言来表达 在探索各种声音的过程中,新西兰的家长和老师引导孩子把自己听到的声音和对它们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孩子在玻璃杯上敲出了清脆悦耳的声音,可他们不知道怎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家长和老师就通过提问的方式鼓励、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你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它使你高兴吗?”或者直接对孩子说:“这是你独创的音乐,你很开心吧?”这样的话,可以帮助孩子逐渐养成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好习惯。
用身体来交流 新西兰的家长经常用非语言的方式和孩子进行交流,培养孩子的非语言交流的能力。在教孩子唱儿歌时,家长并不满足于让他们记住歌词、学会旋律,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感染力的形体语言,让孩子在体验儿歌美妙之处的同时,更愿意用喜欢的表情、动作把自己对儿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和家长进行非语言的交流。
由此可见,在音乐活动中,新西兰的教师和家长培养孩子的能力远不止探索和表达两种,这些能力的培养也不仅仅局限在音乐活动中。事实上,只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引导,时时、处处、事事都有教育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