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师范生在美国感悟如何做教师
- 编辑:csm351
2009-09-11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30名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度过了难忘的一个月。这个月,他们不仅近距离接触了美国的教师教育,而且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原来,并非只有名校才能出名师”
毕生后分到一所名校,给经过层层选拔上来的成绩优秀学生当教师——这是许多师范生的梦想。但是在美国,中国师范生见识了另一种择业观:培养普通学校的学生成长,是更大的成就感。
“我们曾经在一所非常普通的美国高中听课,但是讲课的教师是名校毕业,学历很高,这一幕对我们的学生固有观念冲击很大。”带队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研究中心主任邹为诚说。
中国的师范生发现:原来在美国的教育理念中,并不是以学校是否有名来判断教师优劣,美国的教师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会自豪地说:“在我的教育下,学生提高了多少,通过率提高了多少。”这样他们更有成就感。同学们因此惊呼:原来美国也有“应试教育”!
当然,美国的“应试教育”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的教师都是在大纲范围内采取有创造性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从而让他们自信、热爱学习。
“美国的老师是为了学生的一切而奉献,老师最大的价值,是帮助那些偏离航线的船能正常扬帆。”免费师范生胡祝齐深有感触地说。另一位免费师范生梁胜君则表示,通过美国之行,“我改变了自己的观念,原本觉得毕业后一定要找一所好学校当教师,这样可以开拓自己的眼界和见识,但是,现在觉得一般的学校甚至是‘差’的学校,更可以让我们这些没有任何经验的毕业生得到锻炼!”
“村头有棵树,那里就可以教育”
教育无处不在——这是中国师范生在美国的另一大感受。
参观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给师范生们留下深刻印象,不少同学都说这是想像和事实差距最大的一次课程。
邹为诚老师介绍说,学生们原本以为这是一个普通的参观,回来写个观后感,但是去了之后发现有很大的不同,哥伦比亚大学的老师在学生参观印第安展馆的时候给学生很多纸条,上面画着信用卡、烤箱,老师让学生们在看完展览以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印第安人当年是怎样解决这些现代化问题的?
“这可以视为探索实践式教学方法。”胡祝齐表示,“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又能为日常教学增加些许快乐,能让学生更加真实、更加形象地了解与课本相关的知识内容,但前提是我们有条件去接触那些实物,能去博物馆或者其他场所——就像哥伦比亚大学的老师说的那样,在村头的树边就能进行教育。”
当同学们看到印第安人用烧热的石头放进水里来解决热水壶的问题后,都体会到了怎样使学生理解更为深刻的方法。
免费师范生田中伟说:“这对我更深层次地认识美国教育有了很好的切入口。美国社会机构都在支持教育事业,学校通过与博物馆、主题公园等合作,让学生与具象的知识互动,学生能够从直观地看、听、闻、触等多感觉通道去了解一个客体和一个事件。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接受教育。”
“希望未来这30名学生中能出教育家”
自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以来,华东师范大学以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为目标,在国内率先选派优秀免费师范生赴美国访问,学费、住宿费由学校统一支付,这是该校“师范生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践的重要内容。
免费师范生赵渊博表示,此行收获很大:“去美国之后,我改变了对美国教育的看法,学会更加理性地分析不同的背景之下的不同教育现实,对个体如何在群体中生活、社会如何尊重和满足个体需要、个体如何通过教育实现自身潜力的最大发挥,有了更多思考。”
胡祝齐则说,美国之行更加让他意识到了教师的重要性和使命感,他已经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做好专业课学习,为未来的工作打好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努力践行“教育即生活”的理念。
邹为诚说:“学校能以这么大的投入把免费师范生送到美国培训,就是希望开阔师范生的国际视野,希望未来这30名学生中,能出教育家!”(作者:祝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