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乐器学校招错生
- 编辑:csm351
2009-09-24
招到的学生不合要求,就读的学校不符想象,学校和学生都很烦恼,这是记者日前在挪威城市萨尔普斯堡S ARPS BORG一所乐器学校的见闻,学校方面———对招来了那么多没有乐理背景、英语不通的中国学生感到疑惑,学生方面———为来到这么一所培养乐器制造和修理专门人才的学校感到茫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尴尬的局面?
记者通过两天的实地采访,看到了真实的情况,解开了此中的疑团,这样的现象在留学市场上并非特例,希望读者能以此为鉴。
校长招错学生
萨尔普斯堡是挪威东南部的一个小城市,人口大约只有1万。徒步逛小城的中心商业街道10分钟就能打个来回,周末的街道空无一人,安静得只能听见树林的呼吸。
乐器学校就坐落在离商业街道不远的地方,整个校园(应该说是教学楼)就是一幢两层楼高,20多扇窗户那么宽的房子。记者赶到的时候正巧学校放7天长假,学校里除了乐器没有学生,幸好校长和招生主任都在办公室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这是我们学校第一次招收这么多的中国学生———大约有23人,以前通常每年只有1-2名中国学生来我们学校学习,”乐器学校的创立者兼校长安佛勒罗先生开门见山地告诉记者,“没想到就出了问题。”
“我们学校创办于1988年,是四年制培养乐器技术者的大学。学生除了挪威本国的学生以外还有来自世界上30多个国家的学生,学校在第4学年设置了为取得德国的马伊思塔(优秀技术者、工匠)资格考试的课程,保证毕业后能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技术人才。”(马伊思塔资格考试是一门在德国举行的考试,作为乐器制造和修理的专业人士能够获得这个资格证书,相当于获得了这个行业的认可,在欧洲任何乐器行业寻找相关职位都很顺利———记者注)。
“虽然我本人从来没有去过中国,但我们这里有一些中国制造的乐器,质量相当不错,而且价格也很有竞争力,我相信今后中国在乐器制造方面需要大量的人才,因此我们考虑从今年开始招收一定数量的中国学生。”校长的脸上露出了失望和无奈,“没想到,这些招来的中国学生在语言和专业基础方面跟我们的要求实在相差太远了。”
该校负责国际招生的格莱特·伊丽莎白女士告诉记者,由于一些老师反映中国学生上课除了点头没有其他反应,而且接触过乐器的学生非常少。她决定对中国学生进行面谈,结果发现一些学生连基本的英语对话都无法进行,学校方面对学生能否继续学业而感到担心。伊丽莎白女士说,今年她已经多次接到机场警察局的电话,询问这些英语一点都不懂的学生是否是该校的学生,根据挪威的法律,警察是有权利遣返身份值得怀疑的学生的,这令她感到非常尴尬。
学生学非所爱
采访乐器学校校长的前一天是周日,只有教堂的钟声在林间回响,11点左右,记者在教堂门口碰到了4个中国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一名中国女生用挪威语问记者:“你是中国人吗?”记者没有听懂,记者用英语问:“你能说英语吗?”对方也没有反应,最后大家不约而同地用中文说了一句:“你是中国人吗?”这才扫除了语言障碍。
得知记者是前去采访中国学生的,他们顿时非常高兴,拉着记者去参加他们的“饺子大餐”,就这样,记者来到了小城唯一的“中国楼”,这幢三层楼的房子因作为中国学生的宿舍而得名。这个有8间卧室的典型挪威居民房里大约挤了20多个中国学生。
厨房里有10来个学生围着桌子包饺子,气氛非常欢快。这些年轻人大多只有16、17岁,其中一半来自福建,也有来自山东、上海和南京的学生。当记者与他们攀谈起来后,便发现他们不象看起来那么愉快。问起他们生活得如何时,普遍反映挪威的物价比较贵,很多学生为了省钱,经常拜托朋友从瑞典购买粮食,大家合伙做饭吃。由于挪威法律规定只有正规大学的学生才能打工,当地也没有什么给留学生就业机会,加上大多数学生还不会说挪威语,即使是当地仅有的两家中餐馆的老板也不能提供给这些学生打工的机会,因此那些希望以打工维持生活费用的学生几乎找不到任何机会。
“我来这里之前,对于挪威没有什么概念,也不太清楚这所学校其实是教如何制造和修理乐器的。由于办理去英国留学没有成功,但又把工作辞了,当时一心就想出国,有朋友说通过中介到挪威这所学校去签证肯定没有问题,而且这所学校有挪威语的培训课程,那我想就先到这里来,学好挪威语以后再申请大学,没想到这所学校是纯粹学乐器制造和修理的,语言课程每周只有两节,根本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通过挪威语的考级,这样是没有办法进入挪威大学深造的,我觉得中介欺骗了我。我在这里学不到想要得知识,每天却要支付很高的生活费用,所以,我向学校要求退学退学费,此外中介收取的所谓学费远远超过了学校要求支付的学费,我要回国向中介讨个公道。”上海女生小林告诉记者。
19岁的福建女孩无奈地告诉记者:“以前我是小学老师,我爸爸帮我联系这所学校,一切都办妥之后,我就来了。”
“那你对乐器的制造和修理感兴趣吗?”记者问。
“我也不知道,反正来也来了,只好学下去了。”
据记者了解,除了两名学生会弹奏乐器之外,大多学生以前根本没有接触过乐器。来自南京的女生小陈告诉记者,刚开学的时候有一门课的内容居然是木匠的基本功,真让她大吃一惊。
学校托了“吴伯伯”
一些学生承认他们是通过中介来到这所学校,一些学生坚称他们是自己联系来这所学校的,记者无法一一考证,但学校是通过什么途径招到这些“不合格”的学生的呢?校长向记者出示了一份合同,在这份合同上,与乐器学校签定协议的是一家名为“国际教育交流中国中心·斯堪的纳维亚中国商贸文化交流中心”的公司。记者通过越洋电话连线了这家在丹麦注册和落户的所谓“交流中心”的负责人吴先生,吴先生是中国人,他告诉记者其实这个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是一家在丹麦注册的股份公司,主要的业务是介绍中国企业在丹麦开展工商业务,并没有中国教育机构授权的教育交流资格。记者询问该公司有多少职员,还与什么学校有联系招收中国学生,吴先生推脱说不方便告诉记者。
在学校出示的于今年4月20日签定的合同上清楚地写着,乐器学校委托“国际教育交流中国中心·斯堪的纳维亚中国商贸文化交流中心”的吴先生在中国招收30名有乐器背景的学生:手风琴专业学生4名、管风琴和风琴学生4名,小提琴学生3名,管乐学生3名,铜管乐学生3名,钢琴学生3名,电子音乐学生3名,舞台灯光音响学生7名,这30名学生必须会弹奏这些乐器,在乐理方面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参加过T OEFL考试并达到一定水平。作为招收这些学生的回报,吴先生可以得到学生第一年学费的10%作为回报,即3600元挪威克郎(学生每年的学费是36000挪威克郎,此外还有2000克郎的工具费用和2000克郎的学校旅行费用)。此外合同还注明,学生必须通过第一年的基础课程才能够获得学习专门课程的资格。
学校把招生的事务委托给了吴先生,远在丹麦的吴先生又是如何招到这些中国学生的呢?吴先生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他对这些学生的情况一无所知,他也是转包给国内的中介招收学生的,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这些中介是清楚的。当记者询问他是和哪些中介达成了什么样的协议时,吴先生又闭口不答。
乐器学校校长告诉记者,今后他们将不会再委托任何公司或个人招收学生,他们将亲自来中国同使领馆和中国相关行业建立联系,面试招收合格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