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学校合唱比赛
- 编辑:csm351
2010-02-05
新加坡学校合唱比赛是新加坡教育部门组织的重要艺术活动,每年举办一次,中小学隔年相轮,在新加坡的中小学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受新加坡教育部的邀请,我国合唱指挥家、中国合唱协会童声委员会主任孟大鹏先生担任了2006年的小学比赛评委。恰逢今年北京也成功地举办了第九届中小学合唱比赛,笔者详细了解了新加坡的比赛情况,并和我国的同类比赛在一些方面进行比较,可供我国音乐教育界合唱比赛的组织者参考。
新加坡小学合唱比赛的一大特点是参与广泛。新加坡全国160多所小学中有119所小学参加了比赛。与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学校合唱比赛不同的是,其比赛团队不需要层层选拔,只要报名均可参加。因此从约占全部学校75%的参与率上看,新加坡小学合唱比赛的参与积极性是比较高的。除去少数特别优秀的团队和极少数较差的团队,大多数的学校水平相当,发挥较好,作品表现完整。因为没有经过初选,比赛表现出的总体水平非常真实地体现出新加坡的儿童合唱水平,同时也通过合唱让人们了解到该国小学音乐教育的出色成果。而我国的学校合唱比赛由于学校众多,通常先分片、分区进行预赛,选出部分优秀的校队参加市一级决赛。以今年北京第九届中小学合唱节为例,参加决赛的团队大约相当参赛队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优点是控制了进入决赛团队的数量和质量,也便于大赛的安排组织;缺点是部分优秀团队的比赛水平并不能代表本地区学校合唱的平均水平,决赛的成绩容易掩盖大部分复赛、决赛落选团队的实际水平和存在的问题。
演唱曲目丰富、风格多样,是新加坡小学合唱比赛的又一特色。这主要是因为新加坡地处南亚,比邻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华人居多,有着深厚的汉文化传统,因此注重发展与亚洲国家特别是中、日、泰、印尼等国的合作关系;同时在历史、经济上又与西方有着紧密联系的缘故,形成它包容性强、多样性的文化特征。尤其新加坡的双语教育使得每个学校的合唱团都可以很方便地从世界的范围来选择合适的曲目。比赛规定每队要有3首参赛作品:一首为大赛指定曲目,一首亚洲作品,另一首自选作品。指定作品由组织者新加坡教育部委约作曲家创作。自选作品早至15、16世纪的牧歌,近到在世作曲家创作的具有现代创作手法的作品都可作为比赛用曲。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本国的合唱指挥家、作曲家和学校的音乐教师也创作和改编了许多合唱作品,而且许多都是特别为小学的同学而创作的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品。从而可以看出新加坡学校教育的热情和投入,另一方面也可以折射出新加坡合唱音乐的水准及其合唱工作者们不断创新和开拓的思维意识。而一首亚洲作品作为规定必唱曲目,使得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国的儿歌或民歌改编合唱构成了亚洲作品的主体。中国的《猜调》、《扑蝶》,日本的《萤火虫》、《七只小乌鸦》,韩国的《小白船》等都深受参赛队伍的喜爱。比赛中的作品全部用歌曲的原文演唱,不论是拉丁文、英文、中文、日文,学生们都要努力地学唱,这样做不仅尽可能地保留了作品的原汁原味,更体现了新加坡注重文化传统并广泛吸纳多元文化、尊重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
从声音角度而言,新加坡的小学生合唱团也有他们的用声特色。他们的演唱比较自然柔和,较为松弛,适于多数合唱作品的要求,但音量较小,适于在音乐厅的演唱。相比而言,中国学生的声音更为明朗、结实,比较注重发声机能的培养。但有时用声过度,略嫌粗糙和生硬,甚至有些地方的童声合唱团还没有完全克服喊唱的毛病。其实对于歌唱声音的审美与追求是与当地的社会环境、文明程度、生活语言习惯紧密联系的。新加坡是一个文明礼仪之邦,人们说话的语调、语态、音量和表达方式等都会影响到合唱指挥和团员对声音的偏好。因此,自然柔和的唱法在新加坡成为主流而盛行,但这种声音又与某些国家地区曾流行一时的声音位置偏后、声带闭合不良的方式不同,听起来较为亲切自然。只是其演唱机能比如呼吸支持、声带的张力相对比较软弱,有待加强而已。
指定曲目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小学合唱比赛共用的手段,目的是用相同的尺度衡量团队的演唱水平。但是两国在选曲方式、难度侧重点上又各有不同。我国在近三届的小学合唱比赛中制定了两种难易程度的作品作为指定曲目,难度大的一组在比赛时会予以固定加分。因为每个合唱团只有两首参赛作品,为了便于与自选曲目搭配,每种难度的指定作品又分为一快一慢两种类型供学校自由选择,指挥可以根据参赛学校的实际水平,选出适合的作品参赛。每两年一次的比赛在赛前的两三个月前才公布指定曲目,每次曲目都有所不同。这样做不仅为学校的音乐教师提供了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而且也通过专家精心挑选的经典曲目为曾经混乱的合唱观念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起到把握和引导的作用。另外由于是提前两三个月前才公布曲目,也可以以此检验该校合唱团学习新歌、短时胜任新作品的能力,从而进一步鞭策、鼓励教师常年坚持合唱团排练并通过较为长期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和合唱水平。本届新加坡比赛的指定曲目仅有一首,是组委会邀请作曲家为此次比赛特别创作的作品。今年的比赛曲目叫做《Daffodils》(水仙花),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歌曲,用英语演唱。歌曲表现了作者通过观赏大自然美景后对生活的感悟,曲风平和宁静又充满变化。湖边的大树、闪烁的星星、金色的水仙花、长长的海岸线,对这些简单的景色诗情画意般的描绘,让人感受到内心的丰富与愉悦。这首看似简单的二声部合唱作品,音域也不宽,基本在小字一组d到小字二组E之间的音域中,非常适合这一年龄的孩子,但作品在读谱能力的要求上比较高,和 拍间的多次变换要求演唱者有较好的节奏应变能力,从G大调—降B大调—G大调—C大调—G大调的几次转调与大量的临时变化音很好地考察了合唱队的音准能力。虽然开始的速度标记是Andantino,但随着音乐发展的需要,作品又变化为Moderato、Allegretto、Andante等,同时还有细致的速度变化标记,如:rit.、slightly faster、molto rit.、A Tempo等。这些严格而多变的谱面要求,实际上全面地考察了指挥、伴奏、合唱队员对作品的正确理解和严谨把握、处理的能力。唯一的指定曲目使评委们很方便地判断合唱团的水准以及不同指挥对作品的独特见地和艺术功力。可以说两地不同的做法都是从实际出发,以指定曲目的方式把握和推动校园合唱活动的健康发展。而《Daffodils》给我们的启发是在比较多的学校合唱团已经具备一定的水平时合唱节的主办者应设法提供具有深厚音乐内涵和变化、现代音乐语汇丰富但技术难度不过大,不过分增加学生在演唱时的生理负担的合唱作品作为大家必唱的指定曲目。
合唱比赛的评分标准和记分办法直接反映出比赛的组织者对参赛团队的评价与指导。在比赛的评分方面,我国和新加坡的学校合唱比赛都采取了分项打分合计总分的办法,而且都没有按比例事先划定金、银、铜奖的数量,按照团队的水平发挥,达到什么标准就获得什么奖项。这种办法与多数国际合唱比赛的评分比较接近,最大的优点是把参赛团的目标从“战胜”其他团队获得更高名次改变为完善合唱的各项技术和艺术手段,以尽量完美地表现作品而“战胜”自己。两相比较,我国比赛评分的分项更为合理,评委须为每个作品分别打出音准和作品的准确性(包括速度、力度、节奏及乐谱上的一切提示,也可称作对作品的忠实程度),再综合所有的作品给出音质和总体的艺术表现力的分数。这四个分数的总和为这个合唱团的成绩。而以上四个方面可以说基本涵盖了合唱表演水平的主要因素,特别当分数向参赛团公开时会直接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让表演者知道自己的成功和不足,使其参赛的意义远远超过比赛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