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了一本好书,名为《瑞士音乐教育与音乐生活见闻》。该文作者是著名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的高奉仁老师。心里有很多感想,随记如下:
一、要快乐地学习
正如高老师所说的:作为象形文字“乐”(YUE)和“乐”(LE)都源于木板上系丝为弦的乐器的形象,它们音义皆异却同出一源,相互关系密切。在一般情况下,因为有了欢乐的情绪,才能学好音乐;而音乐又带给我们轻松愉快的情绪。该如何上好音乐这门课?我想:从本文、从“乐”“乐”同源上应该可以得到一些启发了!高老师在瑞士参观了一所小学后,于本书中曾详细描述了他在音乐课堂上的所见所闻和瑞士小学生、老师的表现,使我不禁又想到了这个问题。
看片段(一):当“我们走进了教室,上课的小朋友们都坐在教室里宽大的窗台上,像一只只小鸟,等候鸟妈妈来喂食,气氛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课,像在准备做游戏。”
是的,只有学生的心情很好,才能爱音乐课呀!
再看片段(二):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为模唱,只用两个音“Sol”和“Mi”的不同连接,让同学模唱出来。师以不同音的排列代表生活中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发给每个学生一个人形小木偶,因为用人物玩具做游戏一样,他们很快就学会了。“老师又拿出几张大纸卡片,上面画着两条横线,线上各画一个或两个符头,第一条线上的符头唱Sol,第二条线上的唱Mi,我们把它叫做二线谱。如:
Sol ——·—— Sol —·———
Mi —·——·— Mi——·—·—
同学们兴高采烈,相互比赛。有时,为了争取到老师的提问,竟有学生从窗台上下来跑到老师跟前,把手伸到老师的鼻子底下,老师亲切地摸着他们的头和他们一起讨论,气氛热烈欢快,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唱Sol 、Mi。”
最后,当老师又用钢片琴演奏以 Do 、Re 、Mi 、Sol 、La五个音组成的不同节奏的旋律,让大家表演高兴、悲伤、生气和思考等不同的感情,同学们做得严肃认真,天真的模样惹得大家笑成一团。这时,他们早已不是坐在窗台上,而是围着老师坐在了地板上哪!正在此时下课铃声响了,“当我们走出教室时,还和同学们一样地沉浸在刚才的欢快和兴奋中。”多么快乐而又生动的一节音乐课呀!孩子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大发,甚至不可收拾。
我想:在这样快乐之中引起无限的学习兴趣并带来新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对瑞士的小学生应该是天天如此的吧。因为老师们常常带给他们这么多的欢乐,才能让学生们如此地热爱音乐吧。
还有就是,这里的老师巧妙地结合了生活中的情感变化、游戏道具等,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寓教于乐。
二、在活动中学习
高老师还观看了一堂三年级的音乐课,内容是舞曲欣赏和乐器知识的学习。这节课没有琴,只有音响设备,在反复聆听一段管弦乐演奏的民间舞曲以后,教师只是让学生用身体动作表现乐曲的节奏特点和情绪。这一下焕发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刚开始,女孩子动作小而简单,男孩子则多是大幅度的摇摆和扭动,开始似乎还没有放开,随时着乐曲的发展重复和老师的启发,用身体动作解释着所理解的音乐,老师也没有做更多的解释,一切都在不言中。这是一首舞曲,内容比较单一,好像也无需再说什么。然后老师要求指出所听到的音乐中的乐器,并发给每个同学一张印有不同的管弦乐器的图纸,对照图纸加深对每一件乐器音色和形状的印象,这也是留给学生的课外作业。高老师惊异地发现学生对各种乐器很熟悉。原来瑞士的学校规定从三年级起,每人都要在课余自费学习一种乐器。在和这些小同学交谈时,他们争先恐后地告诉中国的参观专家们,自己正在学习什么乐器,学什么的都有,有一个秀气的小姑娘高声地告诉他们,她在学小提琴,而另一位矮个子腼腆的男孩则小声地说,他在学巴松——大管。
三、要有优良的社会音乐环境
其实,瑞士国民音乐素质普遍比较高。假日中,街头经常有乐队在演奏。甚至,“在秋雨中,在商店的橱窗前面的房檐下,老年铜管乐队在表演,队员们大都白发苍苍了,却穿着鲜艳整齐的演出服,精神抖擞地演奏着乐曲”。因为欧洲的星期日大都商店是不营业的,又在下雨,伫足欣赏的人本不多,但他们仍丝不苟地吹奏着,一直到结束。如果不下雨,在街头演奏的乐队会更多,且绝大部分是业余自娱。在日内瓦的极为常见的普遍的一个业余合唱团,竟会排练出布鲁克纳的作品,那是有一定的难度,可他们唱来却很轻松。原来,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学过演奏乐器,所以在视谱、音准、节奏方面都不成问题!
在车站广场还有俄国军乐队的访问演奏:“听过俄罗斯青年街头的三角琴独奏,他们还为中国音乐老师们专门演奏了一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更可贵的是,在瑞士的公共场合没有听到过流行音乐,只有一种瑞士山地民歌风格的器乐和歌曲能在公共场所听到。”在瑞士的车站候车大厅经常有民族乐队在演奏(唱),受到过往旅客的欢迎,还有人坐在那里一边喝咖啡,一边跟着唱;城市里也有夜总会,但很少看到卡拉OK。
从瑞士的社会音乐生活来看,人们对瑞士本民族音乐的热爱与尊敬,那是与他们的基础音乐教育有着一定的关系。
所以,我认为:要使学生对于音乐课产生兴趣,就要从“乐”(LE)入手,要快乐地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这一点,许多外国的音乐教学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而高老师在瑞士学校中所见也都有这些教学法的影子。他们顺从自然地在游戏状态中采用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喜欢的方法,启发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音乐的兴趣,使他们无形中走进热爱学习音乐的美好天地。当然,这和他们的国情也有一定的关系:瑞士人口少,经济条件又特别好,各级学校教学班学生人数少,有很好的教学设备等。比如他所参观的这所小学,只有240名学生,却有30位教师,其中就有两位是音乐教师。这些固然重要,但体现教学特点的是他们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这是最值得我们学习、可借鉴的。
近日,读了一本好书,名为《瑞士音乐教育与音乐生活见闻》。该文作者是著名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的高奉仁老师。心里有很多感想,随记如下:
一、要快乐地学习
正如高老师所说的:作为象形文字“乐”(YUE)和“乐”(LE)都源于木板上系丝为弦的乐器的形象,它们音义皆异却同出一源,相互关系密切。在一般情况下,因为有了欢乐的情绪,才能学好音乐;而音乐又带给我们轻松愉快的情绪。该如何上好音乐这门课?我想:从本文、从“乐”“乐”同源上应该可以得到一些启发了!高老师在瑞士参观了一所小学后,于本书中曾详细描述了他在音乐课堂上的所见所闻和瑞士小学生、老师的表现,使我不禁又想到了这个问题。
看片段(一):当“我们走进了教室,上课的小朋友们都坐在教室里宽大的窗台上,像一只只小鸟,等候鸟妈妈来喂食,气氛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课,像在准备做游戏。”
是的,只有学生的心情很好,才能爱音乐课呀!
再看片段(二):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为模唱,只用两个音“Sol”和“Mi”的不同连接,让同学模唱出来。师以不同音的排列代表生活中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发给每个学生一个人形小木偶,因为用人物玩具做游戏一样,他们很快就学会了。“老师又拿出几张大纸卡片,上面画着两条横线,线上各画一个或两个符头,第一条线上的符头唱Sol,第二条线上的唱Mi,我们把它叫做二线谱。如:
Sol ——·—— Sol —·———
Mi —·——·— Mi——·—·—
同学们兴高采烈,相互比赛。有时,为了争取到老师的提问,竟有学生从窗台上下来跑到老师跟前,把手伸到老师的鼻子底下,老师亲切地摸着他们的头和他们一起讨论,气氛热烈欢快,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唱Sol 、Mi。”
最后,当老师又用钢片琴演奏以 Do 、Re 、Mi 、Sol 、La五个音组成的不同节奏的旋律,让大家表演高兴、悲伤、生气和思考等不同的感情,同学们做得严肃认真,天真的模样惹得大家笑成一团。这时,他们早已不是坐在窗台上,而是围着老师坐在了地板上哪!正在此时下课铃声响了,“当我们走出教室时,还和同学们一样地沉浸在刚才的欢快和兴奋中。”多么快乐而又生动的一节音乐课呀!孩子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大发,甚至不可收拾。
我想:在这样快乐之中引起无限的学习兴趣并带来新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对瑞士的小学生应该是天天如此的吧。因为老师们常常带给他们这么多的欢乐,才能让学生们如此地热爱音乐吧。
还有就是,这里的老师巧妙地结合了生活中的情感变化、游戏道具等,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寓教于乐。
二、在活动中学习
高老师还观看了一堂三年级的音乐课,内容是舞曲欣赏和乐器知识的学习。这节课没有琴,只有音响设备,在反复聆听一段管弦乐演奏的民间舞曲以后,教师只是让学生用身体动作表现乐曲的节奏特点和情绪。这一下焕发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刚开始,女孩子动作小而简单,男孩子则多是大幅度的摇摆和扭动,开始似乎还没有放开,随时着乐曲的发展重复和老师的启发,用身体动作解释着所理解的音乐,老师也没有做更多的解释,一切都在不言中。这是一首舞曲,内容比较单一,好像也无需再说什么。然后老师要求指出所听到的音乐中的乐器,并发给每个同学一张印有不同的管弦乐器的图纸,对照图纸加深对每一件乐器音色和形状的印象,这也是留给学生的课外作业。高老师惊异地发现学生对各种乐器很熟悉。原来瑞士的学校规定从三年级起,每人都要在课余自费学习一种乐器。在和这些小同学交谈时,他们争先恐后地告诉中国的参观专家们,自己正在学习什么乐器,学什么的都有,有一个秀气的小姑娘高声地告诉他们,她在学小提琴,而另一位矮个子腼腆的男孩则小声地说,他在学巴松——大管。
三、要有优良的社会音乐环境
其实,瑞士国民音乐素质普遍比较高。假日中,街头经常有乐队在演奏。甚至,“在秋雨中,在商店的橱窗前面的房檐下,老年铜管乐队在表演,队员们大都白发苍苍了,却穿着鲜艳整齐的演出服,精神抖擞地演奏着乐曲”。因为欧洲的星期日大都商店是不营业的,又在下雨,伫足欣赏的人本不多,但他们仍丝不苟地吹奏着,一直到结束。如果不下雨,在街头演奏的乐队会更多,且绝大部分是业余自娱。在日内瓦的极为常见的普遍的一个业余合唱团,竟会排练出布鲁克纳的作品,那是有一定的难度,可他们唱来却很轻松。原来,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学过演奏乐器,所以在视谱、音准、节奏方面都不成问题!
在车站广场还有俄国军乐队的访问演奏:“听过俄罗斯青年街头的三角琴独奏,他们还为中国音乐老师们专门演奏了一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更可贵的是,在瑞士的公共场合没有听到过流行音乐,只有一种瑞士山地民歌风格的器乐和歌曲能在公共场所听到。”在瑞士的车站候车大厅经常有民族乐队在演奏(唱),受到过往旅客的欢迎,还有人坐在那里一边喝咖啡,一边跟着唱;城市里也有夜总会,但很少看到卡拉OK。
从瑞士的社会音乐生活来看,人们对瑞士本民族音乐的热爱与尊敬,那是与他们的基础音乐教育有着一定的关系。
所以,我认为:要使学生对于音乐课产生兴趣,就要从“乐”(LE)入手,要快乐地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这一点,许多外国的音乐教学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而高老师在瑞士学校中所见也都有这些教学法的影子。他们顺从自然地在游戏状态中采用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喜欢的方法,启发和帮助学生建立学习音乐的兴趣,使他们无形中走进热爱学习音乐的美好天地。当然,这和他们的国情也有一定的关系:瑞士人口少,经济条件又特别好,各级学校教学班学生人数少,有很好的教学设备等。比如他所参观的这所小学,只有240名学生,却有30位教师,其中就有两位是音乐教师。这些固然重要,但体现教学特点的是他们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这是最值得我们学习、可借鉴的。
四、审美要求寓于活动之中
在那节三年级的音乐课上,开始时也教唱歌,老师和着伴奏带的音乐教唱,似乎不太强调音准,在技能上要求也不严格,却要求学生一边唱,身体一边和着音乐节奏、情绪摇摆和动作,有的同学动作较小,老师特地走到他的身边,鼓励他和着音乐大胆动作。看来他们强调的是对音乐的理解,小学生不会用语言表达,但可以用身体的律动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所以可以认为审美要求是这一堂课首要的教学目的。
音乐是感情的艺术,课堂上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最为重要。激发情感,不断地引起兴趣,促使求知欲望的连续产生,使教学内容有节奏地进行。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未脱童稚的天真,教师采用以上的方法,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同学们高兴地学习,一堂课下来,又快乐地学到了知识。也就是由“乐”(YUE)又得“乐”(LE)了。
五、让音乐贴近生活,让生活融入音乐。
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应该通过师生之间平等互动与交流,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音乐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那么,该如何让音乐贴近生活,让生活融入音乐,让学生轻松、自然地与音乐“成为知己”,音乐教学与社会生活该如何结合呢?
我想在此谈几点浅见:
1、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
作为基本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音乐教育的关键,也即是通过乐器,乐理的传授,引导学生热爱音乐,发现音乐独特的美,从而唤起了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在音乐课堂这片广阔的天地里,教师通过认真选曲,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人生,体验生活,既有《故乡的亲人》的思乡之苦和《快乐的罗嗦》的幸福之声;又有《江河水》的悲怆激荡和《满江红》的慷慨雄壮。可以说,一堂生动完整的音乐课,就是一次阅历丰富的人生心理历程。
在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同时,音乐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如何更好的适应社会。音乐教育因其独特优势,将成为学生更好的与自然与社会相互沟通的一种手段。如:通过组织排练舞蹈节目、合唱曲目、音乐剧,举行演出等活动,不但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还发展了学生的音乐特长,增强了团体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开朗性格的形成。为其将来适应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更好的参与竞争奠定了心理基础。
2、音乐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应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的实践活动。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音乐教育应做到将学生带进广阔天地,不只是课堂;探索神奇的音乐世界,不只是课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不只是成绩。
我想,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1)贴近生活,乐中求知。我们应该努力把音乐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活联系起来,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对类似生活情景的联想,去接受音乐、理解音乐。学生通过音乐和日常生活的连接,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和感受,提高艺术感知能力,学会用艺术的眼光感受生活,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2)我们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增强音乐的实践意识,运用所学音乐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我们的音乐教育要注意:(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二)、课堂形式的生活化。(三)、知识运用的生活化。(四)、材料使用的生活化。(五)、课堂渗透的生活化。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去喜欢音乐,进一步引发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音乐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3)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音乐学习空间,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触发情境。让学生在其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丰富的情感。现代学校音乐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内容要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以使之更多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去设计教学,增加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的通俗音乐、影视音乐、电脑音乐等内容,让学生学会探索出处理现实音乐生活的诸多实际问题。
(4)事实表明:当你教师远离现实生活,跟学生缺乏共同语言时,很难想象自己的教学会有良好的效果。让我们来读读陶行知的教育名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灵深处。”只有师生互动地投入到音乐中去,投入到生活中去,才能拓宽学习音乐的渠道,改变狭隘、封闭的课堂式学习为开阔、开放式的音乐学习,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会。比如去剧场看戏,去看爷爷奶奶的秧歌、腰鼓队表演,去欣赏多彩的音乐会等。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以增强他们的美感体验。音乐教育生活化,必须充满活力,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培养学生参与音乐生活、创造生活音乐,一定会让他们在音乐中度过的时间成为其一生中最能回忆的美丽时刻!
相信随着人类认识方向的转移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音乐生活化教育在促进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探索征程中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四、审美要求寓于活动之中在那节三年级的音乐课上,开始时也教唱歌,老师和着伴奏带的音乐教唱,似乎不太强调音准,在技能上要求也不严格,却要求学生一边唱,身体一边和着音乐节奏、情绪摇摆和动作,有的同学动作较小,老师特地走到他的身边,鼓励他和着音乐大胆动作。看来他们强调的是对音乐的理解,小学生不会用语言表达,但可以用身体的律动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所以可以认为审美要求是这一堂课首要的教学目的。
音乐是感情的艺术,课堂上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最为重要。激发情感,不断地引起兴趣,促使求知欲望的连续产生,使教学内容有节奏地进行。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未脱童稚的天真,教师采用以上的方法,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同学们高兴地学习,一堂课下来,又快乐地学到了知识。也就是由“乐”(YUE)又得“乐”(LE)了。
五、让音乐贴近生活,让生活融入音乐。
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应该通过师生之间平等互动与交流,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在音乐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那么,该如何让音乐贴近生活,让生活融入音乐,让学生轻松、自然地与音乐“成为知己”,音乐教学与社会生活该如何结合呢?
我想在此谈几点浅见:
1、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
作为基本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音乐教育的关键,也即是通过乐器,乐理的传授,引导学生热爱音乐,发现音乐独特的美,从而唤起了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在音乐课堂这片广阔的天地里,教师通过认真选曲,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人生,体验生活,既有《故乡的亲人》的思乡之苦和《快乐的罗嗦》的幸福之声;又有《江河水》的悲怆激荡和《满江红》的慷慨雄壮。可以说,一堂生动完整的音乐课,就是一次阅历丰富的人生心理历程。
在教会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同时,音乐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如何更好的适应社会。音乐教育因其独特优势,将成为学生更好的与自然与社会相互沟通的一种手段。如:通过组织排练舞蹈节目、合唱曲目、音乐剧,举行演出等活动,不但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还发展了学生的音乐特长,增强了团体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开朗性格的形成。为其将来适应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更好的参与竞争奠定了心理基础。
2、音乐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应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的实践活动。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音乐教育应做到将学生带进广阔天地,不只是课堂;探索神奇的音乐世界,不只是课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不只是成绩。
我想,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1)贴近生活,乐中求知。我们应该努力把音乐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活联系起来,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对类似生活情景的联想,去接受音乐、理解音乐。学生通过音乐和日常生活的连接,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和感受,提高艺术感知能力,学会用艺术的眼光感受生活,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2)我们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增强音乐的实践意识,运用所学音乐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我们的音乐教育要注意:(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二)、课堂形式的生活化。(三)、知识运用的生活化。(四)、材料使用的生活化。(五)、课堂渗透的生活化。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去喜欢音乐,进一步引发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音乐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3)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音乐学习空间,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触发情境。让学生在其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丰富的情感。现代学校音乐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内容要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以使之更多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去设计教学,增加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的通俗音乐、影视音乐、电脑音乐等内容,让学生学会探索出处理现实音乐生活的诸多实际问题。
(4)事实表明:当你教师远离现实生活,跟学生缺乏共同语言时,很难想象自己的教学会有良好的效果。让我们来读读陶行知的教育名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灵深处。”只有师生互动地投入到音乐中去,投入到生活中去,才能拓宽学习音乐的渠道,改变狭隘、封闭的课堂式学习为开阔、开放式的音乐学习,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会。比如去剧场看戏,去看爷爷奶奶的秧歌、腰鼓队表演,去欣赏多彩的音乐会等。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以增强他们的美感体验。音乐教育生活化,必须充满活力,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培养学生参与音乐生活、创造生活音乐,一定会让他们在音乐中度过的时间成为其一生中最能回忆的美丽时刻!
相信随着人类认识方向的转移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音乐生活化教育在促进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探索征程中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CSMES艺术院校联盟小微乐器培训师专业联合招生,考前培训机构加盟认证及授权平台,专生输送,区域代理。......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立即关注移动端网站
扫一扫手机访问中音联小程序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
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