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及其启示
- 编辑:csm351
2010-01-27
第一次改革浪潮:“新课程”运动(20世纪50年代)
在美国教育发展史上,教育改革一直就没有停止过。而且,进入50年代以后,改革周期在不断加快。考察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改革史。正如约普利曼和詹姆斯•范帕滕所说的:“美国的历史,从肯尼迪和约翰逊的政权到里根、布什和克林顿的政权,均受社会改革运动所左右”。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改革,教育改革也是一浪接着一浪。考察自“二战”以来美国的教育改革运动,不难发现,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大的浪潮是伴随着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而揭开序幕的。1957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使美国政府为之震惊,而公众则把目光投向了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上,责备美国的宇航技术落后是学校教育质量下降所致,进而认为这是进步主义教育偏废基础性、系统性,降低学术标准所造成的恶果。正如丹妮•里威奇教授在《走在十字路口的美国教育:1954--1980》一书中所描述的:“政府官员一再表示了对科技领域研究人才缺乏的关注。另外,他们批评进步主义教育忽视了基本的学术科目——英语、历史、自然科学、数学和外语……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是追求高标准的不同结果的标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并不是因为俄国多么的先进,而恰恰是因为美国的落后所致”。于是,美国政府很快就将国防建设与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于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确立了以培养高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新体系。该法案拨专款资助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三门“新三艺”课程的研究和改革;提供相关教学措施;推进引导、咨询和测试计划,特别重视发现和培养天才儿童。很快,新数学、新化学和其他新的修订版本被引入学校教学,暑期学校则为教师提供了新教材和新教法方面的培训。此后,学者们进一步提醒人们充分认识:“教育是我们的第一道国防线”。正如佳斯特斯•华伦在最高法院的建议案中所指出的:“今天,教育或许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最重要的功能。义务教育的立法和给教育大量的投资,均可说明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教育对一个民主的社会是多么的重要。”
第二次改革浪潮:促进教育机会平等运动(20世纪60年代)
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第二次浪潮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伴随着动而开始的。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教育机会的平等。1954年5月27日,美国最高法院驳斥了自1850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正确的,从理论上将黑人排除在白人学校之外的、所谓的“尽管分离但地位是平等的”论调,并决定要在学校废止种族隔离。但是,最高法院的决策并没有在实行种族隔离的学校产生即刻的反响和效应:尽管一年以后最高法院下令加快废止学校的种族隔离,可是许多学区仍然反对黑人儿童与白人儿童一起就学。甚至,有些学校还成了抵抗最高法院决定,坚持实行种族隔离的“战场”。正如乔。斯普林所说:“尽管最高法院和联邦政府一直在强调反对学校的种族隔离,但学校里的种族隔离现象依旧存在。一些学校尽管实行了不同种族儿童的同校制度,但事实上在学科学习和学校活动方面仍然采取了不同的做法”。
除了废止学校中的种族隔离,促进教育机会平等运动的另一策略是通过立法大力资助弱势群体。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初、中等教育法案>。该法案要求根据各学区贫穷儿童的数量分配资金,通过为小学、初中学生提供课本、器具和实物来确保贫困生有足够的学习资料,资金由各州和地方政府控制,到1966年,这项计划的投入总额达120亿美元。1968年,国会又通过了另一补充法案《双语教育法案》,主要是为那些英语能力较差的低收入儿童提供联邦资助。该法案没有详细说明双语教育的含义而是解释说,法案为地方学区提供资金用来发展和实施新的、理想中的初等及中等学校计划,以满足非英语背景学生的需要。在整个60年代,社会改良派在呼吁课程改革方面表现突出。他们主张的课程是为少数人和穷人更多平等地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做准备。在他们看来,教育的主要目的变为消除贫困和种族歧视,新科学和数学课的讨论让位于补偿性教育和基础课程的提议。这些课程上的变化为贫困儿童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途径以促进他们基本技能的发展。
第三次改革浪潮:“恢复基础”运动(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世界的持久和平尚未实现,美国政府的公信度在水门事件后持续减低,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增加了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这10年问,美国出现了诸多教育问题,例如,入学人数减少,考试成绩下降,公众信任降低以及促进全民平等教育的进步政策的变化。其中,学术能力测验(SAT)成绩持续下降被认为是教育诸多严重问题的标志。人们开始反思到底应该怎样教育儿童对付能源危机、城市拥挤、犯罪增加以及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学校和教育者应该为他们的行为负责,担负起培养具有胜任力和适应性的学生。那些对众多学生低水平的学术表现不满的家长、市民团体、政客联合发起了恢复基础运动和教师责任运动。这场运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减少选修课,增加必修课,恢复教师的主导作用。恢复基础运动强调阅读、写作、数学及学生的口头交流。
在70年代,促进教育机会平等仍然是美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联邦的法案为那些处于教育体系边缘的人们带来了成功和鼓舞。1972年,国会通过了禁止性别歧视的《教育修正法案》。1975年,由福特总统签署了《全体残障儿童教育法案》,以保证残障儿童接受免费、适当教育的权利。
第四次改革浪潮:学校重建运动(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开始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工业生产劳动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提高教育质量和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而近年美国学生SAT成绩的下降,17岁以下人群的高文盲率等不良表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忧虑、重视。1983年4月,美国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美国社会再次掀起了与“恢复基础”性质相近的学校重建运动。重建“意味着规则、角色、关系体系的改变,以至于学校更有效地服务于现存的目的,或者一起服务于新的目的”。
1983年,恩斯特•鲍尔在为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所著的《高中:美国中等教育报告》中要求强化高中学术课程的建议被广泛采纳。1987年底,美国教育部的秘书威廉‘本奈特提出为所有高中生开设严格的学术性核心课程,这时高中课程优异化达到了一个高潮。在美国教育部的宣传册《詹姆斯•麦德森高中:为美国学生的课程》,本奈特描述了一个理想高中的课程体系:英语(4年)、数学(3年)、科学(3年)、社会研究(3年)、外语(2年)、自然(2年),还有一个学期的艺术和音乐史。其中25%的课程计划可供学生选择。正如阿德米罗•里可弗指出的,“以3R为基础的真正的通才教育理想应该回归,这种教育能够铸造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清晰的书面表达能力。强迫的学术课程必须给予选择的优先权”。
这些国家报告在80年代横扫全美,对美国教育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报告中的许多建议已被执行或在地方组织被热烈讨论,学校委员会、校长、教师、公众等热切关注这场改革。可以说,《国家处于危险之中》以及80年代其他相似的报告引导了这个时代的教育改革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各州制定了较高的毕业要求,统一了课程的管理,增加了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考核,提升了对教师的资格要求。全国各学区进一步强调计算机知识、家庭作业和基本技能;制定了参与运动的最低标准;延长了在校时间和学年长度。
第一次改革浪潮:“新课程”运动(20世纪50年代)
在美国教育发展史上,教育改革一直就没有停止过。而且,进入50年代以后,改革周期在不断加快。考察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改革史。正如约普利曼和詹姆斯•范帕滕所说的:“美国的历史,从肯尼迪和约翰逊的政权到里根、布什和克林顿的政权,均受社会改革运动所左右”。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改革,教育改革也是一浪接着一浪。考察自“二战”以来美国的教育改革运动,不难发现,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大的浪潮是伴随着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而揭开序幕的。1957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使美国政府为之震惊,而公众则把目光投向了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上,责备美国的宇航技术落后是学校教育质量下降所致,进而认为这是进步主义教育偏废基础性、系统性,降低学术标准所造成的恶果。正如丹妮•里威奇教授在《走在十字路口的美国教育:1954--1980》一书中所描述的:“政府官员一再表示了对科技领域研究人才缺乏的关注。另外,他们批评进步主义教育忽视了基本的学术科目——英语、历史、自然科学、数学和外语……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是追求高标准的不同结果的标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并不是因为俄国多么的先进,而恰恰是因为美国的落后所致”。于是,美国政府很快就将国防建设与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于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确立了以培养高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新体系。该法案拨专款资助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三门“新三艺”课程的研究和改革;提供相关教学措施;推进引导、咨询和测试计划,特别重视发现和培养天才儿童。很快,新数学、新化学和其他新的修订版本被引入学校教学,暑期学校则为教师提供了新教材和新教法方面的培训。此后,学者们进一步提醒人们充分认识:“教育是我们的第一道国防线”。正如佳斯特斯•华伦在最高法院的建议案中所指出的:“今天,教育或许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最重要的功能。义务教育的立法和给教育大量的投资,均可说明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教育对一个民主的社会是多么的重要。”
第二次改革浪潮:促进教育机会平等运动(20世纪60年代)
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第二次浪潮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伴随着动而开始的。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教育机会的平等。1954年5月27日,美国最高法院驳斥了自1850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正确的,从理论上将黑人排除在白人学校之外的、所谓的“尽管分离但地位是平等的”论调,并决定要在学校废止种族隔离。但是,最高法院的决策并没有在实行种族隔离的学校产生即刻的反响和效应:尽管一年以后最高法院下令加快废止学校的种族隔离,可是许多学区仍然反对黑人儿童与白人儿童一起就学。甚至,有些学校还成了抵抗最高法院决定,坚持实行种族隔离的“战场”。正如乔。斯普林所说:“尽管最高法院和联邦政府一直在强调反对学校的种族隔离,但学校里的种族隔离现象依旧存在。一些学校尽管实行了不同种族儿童的同校制度,但事实上在学科学习和学校活动方面仍然采取了不同的做法”。
除了废止学校中的种族隔离,促进教育机会平等运动的另一策略是通过立法大力资助弱势群体。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初、中等教育法案>。该法案要求根据各学区贫穷儿童的数量分配资金,通过为小学、初中学生提供课本、器具和实物来确保贫困生有足够的学习资料,资金由各州和地方政府控制,到1966年,这项计划的投入总额达120亿美元。1968年,国会又通过了另一补充法案《双语教育法案》,主要是为那些英语能力较差的低收入儿童提供联邦资助。该法案没有详细说明双语教育的含义而是解释说,法案为地方学区提供资金用来发展和实施新的、理想中的初等及中等学校计划,以满足非英语背景学生的需要。在整个60年代,社会改良派在呼吁课程改革方面表现突出。他们主张的课程是为少数人和穷人更多平等地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做准备。在他们看来,教育的主要目的变为消除贫困和种族歧视,新科学和数学课的讨论让位于补偿性教育和基础课程的提议。这些课程上的变化为贫困儿童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途径以促进他们基本技能的发展。
第三次改革浪潮:“恢复基础”运动(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世界的持久和平尚未实现,美国政府的公信度在水门事件后持续减低,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增加了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这10年问,美国出现了诸多教育问题,例如,入学人数减少,考试成绩下降,公众信任降低以及促进全民平等教育的进步政策的变化。其中,学术能力测验(SAT)成绩持续下降被认为是教育诸多严重问题的标志。人们开始反思到底应该怎样教育儿童对付能源危机、城市拥挤、犯罪增加以及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学校和教育者应该为他们的行为负责,担负起培养具有胜任力和适应性的学生。那些对众多学生低水平的学术表现不满的家长、市民团体、政客联合发起了恢复基础运动和教师责任运动。这场运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减少选修课,增加必修课,恢复教师的主导作用。恢复基础运动强调阅读、写作、数学及学生的口头交流。
在70年代,促进教育机会平等仍然是美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联邦的法案为那些处于教育体系边缘的人们带来了成功和鼓舞。1972年,国会通过了禁止性别歧视的《教育修正法案》。1975年,由福特总统签署了《全体残障儿童教育法案》,以保证残障儿童接受免费、适当教育的权利。
第四次改革浪潮:学校重建运动(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开始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工业生产劳动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提高教育质量和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而近年美国学生SAT成绩的下降,17岁以下人群的高文盲率等不良表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忧虑、重视。1983年4月,美国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美国社会再次掀起了与“恢复基础”性质相近的学校重建运动。重建“意味着规则、角色、关系体系的改变,以至于学校更有效地服务于现存的目的,或者一起服务于新的目的”。
1983年,恩斯特•鲍尔在为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所著的《高中:美国中等教育报告》中要求强化高中学术课程的建议被广泛采纳。1987年底,美国教育部的秘书威廉‘本奈特提出为所有高中生开设严格的学术性核心课程,这时高中课程优异化达到了一个高潮。在美国教育部的宣传册《詹姆斯•麦德森高中:为美国学生的课程》,本奈特描述了一个理想高中的课程体系:英语(4年)、数学(3年)、科学(3年)、社会研究(3年)、外语(2年)、自然(2年),还有一个学期的艺术和音乐史。其中25%的课程计划可供学生选择。正如阿德米罗•里可弗指出的,“以3R为基础的真正的通才教育理想应该回归,这种教育能够铸造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清晰的书面表达能力。强迫的学术课程必须给予选择的优先权”。
这些国家报告在80年代横扫全美,对美国教育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报告中的许多建议已被执行或在地方组织被热烈讨论,学校委员会、校长、教师、公众等热切关注这场改革。可以说,《国家处于危险之中》以及80年代其他相似的报告引导了这个时代的教育改革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各州制定了较高的毕业要求,统一了课程的管理,增加了对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考核,提升了对教师的资格要求。全国各学区进一步强调计算机知识、家庭作业和基本技能;制定了参与运动的最低标准;延长了在校时间和学年长度。
第五次改革浪潮:教育选择与国家标准运动(20世纪90年代)
美国教育改革的第五次浪潮是伴随着"2000年教育目标”的出笼而掀起的,其着眼点是强调教育的国家标准。众所周知,美国历来没有国家统一的教育制度,也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而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所提出的教育目标和标准在实践中并没有受到普遍的认可和重视。也根本无法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各州有各州的要求,各校有各校的做法。到了90年代,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已经成为美国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1991年和1993年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分别公布了指导整个美国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和《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这两份文件吹响了美国教育标准国家统一化的号角。《2000年目标》继续确认了布什政府制定的六项“国家教育目标”,只是其中第三项目标引起了较大争议。新的第三项目标鼓励许多专业组织鉴定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同时,它提高了四年级、八年级、十一年级学习方面的严格程度,所规定的较高的标准也影响了各年级的水平。在内容标准上,除了强调知识,还强调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技巧的运用。而建立这些标准的机构是像国家科学教师协会(NSTA)和国家社会研究委员会(NCSS)这样的专业组织。此外,美国教育部为制定标准的专业团体和机构提供资金支持。这场国家标准运动是美国政府参与塑造教育机构的范例,特别是它影响了教什么、如何去教、学什么、如何评价的问题。然而,当《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引起全国大范围的讨论和关注的同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赞成。一些人认为目标提升了国家课程,也代表了政府对教育的过多“侵犯”。争议虽然存在,但同时,除了弗吉尼亚和新汉普郡以外,其他州都选择接受了2000年目标的联邦资助,以建立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内容和绩效标准。
20世纪90年代,尽管美国学生的学术能力测验(SAT)成绩逐渐稳定,但教育改革和学校重建运动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人们开始强调文化的多样性,联邦政府在建立统一国家标准的同时,鼓励学校选择成为90年代教育改革的突出特点。1990年,布什总统在《美国2000年》法案中明确支持择校入学这一新的教育实践。具体地说,家长有权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各校的教学情况为学生选择合适的私立学校或公立学校,而不受学生家庭所在地的限制。州政府则将学生的学费以券票形式直接付给所选学校或父母手中。这种通过券票形式分配资金的做法为家长提供了择校的后盾支持,促进了教育机会的平等和校际之间的办学竞争。然而,这种选择具有一种市场价值取向,它冲击了美国以公立教育为基础的教育体系,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第六次改革浪潮:学校教育与工作需要相结合运动(2000年起)
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六次教育改革浪潮已经初显端倪。当时改革的基点是在工作场所的需要和条件下重新设计学校教育。这次运动的教育目标包括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场所顺利过渡.信息技术的培训以及强调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团体合作的课程设置以及雇主认为今日、未来雇员应有的技能等方面。在美国,家长、社区与企业参与教育的热情日益直接和广泛,他们在参与教育的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所有学生来说,掌握阅读、写作和计算等基本技能已经远远不够,学会学习、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思考、自我管理、目标制定、就业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团体合作等技能愈显重要。这些技能反映了社会工作需要的转变和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大量显现的趋势已经为扩展学校课程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论证,职业教育计划成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它的目的是使职业教育面向所有学生而不仅仅面向工作中的人们。学校需要改变课程结构以反映工作中的科技变化。因为科技、团体工作表现、合作学习、运用交叉学科而不是单学科的概念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已被置于重要的地位,而且未来lO年需要新的人际交往技巧。因此,学校课程和教学实践需要强调交流形式的多样化,不管是语言上还是非语言上的。2005年1月14习,总统布什公开强调需要为高中学生的未来做更多的准备。他认为教育要保证每一个高中毕业生具有在大学和全球性竞争的工作场所取得成功所需的技能。
结论与启示
1.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不改革就没有发展,也就不会有进步。改革的成效往往与改革的力度相辅相成。改革的力度越大,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也就越大。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国家处在危险之中》的报告呼吁美国重建公立学校的时候,教育家们仅仅将改革看成是一种事件、一种解决具体固定的问题的一次性活动。而16年以后,改革已经变成了教育领域里一项永久都要进行的事情。”同时,改革的形式、结构和范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新的世纪以后,“教育改革的特点也发生了改变,从以往的宏观改革发展成为微观领域的学校内部整体改革,从零散的改革方案发展成为系统的结构重建”。
2.教育改革的周期性变化正在不断地加快。快速变化是美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同样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点。在美国,过去的教育改革可能是50年一个循环,而现在已经变成10年或5年了。有些教育观点或思想流行一阵后,失去了大众的支持,然而,一段时间后又重新会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并不是以往思想的照搬,而是有了新的认识,赋予新的理解。尽管美国丹妮•里威奇教授曾用“钟摆现象”描述美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来回摇摆和循环交替,然而,这正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基本规律。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变化不仅可以带来新的教育观点和新的教育概念,也可以带来观点的循环发展”。
3.教育改革既有外部力量的推动(主要是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国家的直接干预),也有内部的动力(主要是指教育领域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改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美国的经济条件的变化、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知识激增和快速更新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都影响着美国教育的变革”。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邦政府对教育的干预越来越深入和广泛,立法和教育拨款是联邦政府对各州教育施加影响的重要手段。可见,国家的直接干预逐渐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这也成为以地方分权为标志的美国教育的新现象。
4.没有反思就没有教育改革的深化,没有危机意识就没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次改革浪潮:教育选择与国家标准运动(20世纪90年代)
美国教育改革的第五次浪潮是伴随着"2000年教育目标”的出笼而掀起的,其着眼点是强调教育的国家标准。众所周知,美国历来没有国家统一的教育制度,也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而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所提出的教育目标和标准在实践中并没有受到普遍的认可和重视。也根本无法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各州有各州的要求,各校有各校的做法。到了90年代,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已经成为美国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1991年和1993年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分别公布了指导整个美国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和《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这两份文件吹响了美国教育标准国家统一化的号角。《2000年目标》继续确认了布什政府制定的六项“国家教育目标”,只是其中第三项目标引起了较大争议。新的第三项目标鼓励许多专业组织鉴定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同时,它提高了四年级、八年级、十一年级学习方面的严格程度,所规定的较高的标准也影响了各年级的水平。在内容标准上,除了强调知识,还强调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技巧的运用。而建立这些标准的机构是像国家科学教师协会(NSTA)和国家社会研究委员会(NCSS)这样的专业组织。此外,美国教育部为制定标准的专业团体和机构提供资金支持。这场国家标准运动是美国政府参与塑造教育机构的范例,特别是它影响了教什么、如何去教、学什么、如何评价的问题。然而,当《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引起全国大范围的讨论和关注的同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赞成。一些人认为目标提升了国家课程,也代表了政府对教育的过多“侵犯”。争议虽然存在,但同时,除了弗吉尼亚和新汉普郡以外,其他州都选择接受了2000年目标的联邦资助,以建立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内容和绩效标准。
20世纪90年代,尽管美国学生的学术能力测验(SAT)成绩逐渐稳定,但教育改革和学校重建运动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人们开始强调文化的多样性,联邦政府在建立统一国家标准的同时,鼓励学校选择成为90年代教育改革的突出特点。1990年,布什总统在《美国2000年》法案中明确支持择校入学这一新的教育实践。具体地说,家长有权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各校的教学情况为学生选择合适的私立学校或公立学校,而不受学生家庭所在地的限制。州政府则将学生的学费以券票形式直接付给所选学校或父母手中。这种通过券票形式分配资金的做法为家长提供了择校的后盾支持,促进了教育机会的平等和校际之间的办学竞争。然而,这种选择具有一种市场价值取向,它冲击了美国以公立教育为基础的教育体系,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第六次改革浪潮:学校教育与工作需要相结合运动(2000年起)
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六次教育改革浪潮已经初显端倪。当时改革的基点是在工作场所的需要和条件下重新设计学校教育。这次运动的教育目标包括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场所顺利过渡.信息技术的培训以及强调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团体合作的课程设置以及雇主认为今日、未来雇员应有的技能等方面。在美国,家长、社区与企业参与教育的热情日益直接和广泛,他们在参与教育的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所有学生来说,掌握阅读、写作和计算等基本技能已经远远不够,学会学习、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思考、自我管理、目标制定、就业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团体合作等技能愈显重要。这些技能反映了社会工作需要的转变和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大量显现的趋势已经为扩展学校课程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论证,职业教育计划成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它的目的是使职业教育面向所有学生而不仅仅面向工作中的人们。学校需要改变课程结构以反映工作中的科技变化。因为科技、团体工作表现、合作学习、运用交叉学科而不是单学科的概念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已被置于重要的地位,而且未来lO年需要新的人际交往技巧。因此,学校课程和教学实践需要强调交流形式的多样化,不管是语言上还是非语言上的。2005年1月14习,总统布什公开强调需要为高中学生的未来做更多的准备。他认为教育要保证每一个高中毕业生具有在大学和全球性竞争的工作场所取得成功所需的技能。
结论与启示
1.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不改革就没有发展,也就不会有进步。改革的成效往往与改革的力度相辅相成。改革的力度越大,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也就越大。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国家处在危险之中》的报告呼吁美国重建公立学校的时候,教育家们仅仅将改革看成是一种事件、一种解决具体固定的问题的一次性活动。而16年以后,改革已经变成了教育领域里一项永久都要进行的事情。”同时,改革的形式、结构和范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入新的世纪以后,“教育改革的特点也发生了改变,从以往的宏观改革发展成为微观领域的学校内部整体改革,从零散的改革方案发展成为系统的结构重建”。
2.教育改革的周期性变化正在不断地加快。快速变化是美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同样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点。在美国,过去的教育改革可能是50年一个循环,而现在已经变成10年或5年了。有些教育观点或思想流行一阵后,失去了大众的支持,然而,一段时间后又重新会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并不是以往思想的照搬,而是有了新的认识,赋予新的理解。尽管美国丹妮•里威奇教授曾用“钟摆现象”描述美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来回摇摆和循环交替,然而,这正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基本规律。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变化不仅可以带来新的教育观点和新的教育概念,也可以带来观点的循环发展”。
3.教育改革既有外部力量的推动(主要是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国家的直接干预),也有内部的动力(主要是指教育领域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改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美国的经济条件的变化、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知识激增和快速更新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都影响着美国教育的变革”。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邦政府对教育的干预越来越深入和广泛,立法和教育拨款是联邦政府对各州教育施加影响的重要手段。可见,国家的直接干预逐渐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这也成为以地方分权为标志的美国教育的新现象。
4.没有反思就没有教育改革的深化,没有危机意识就没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