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学术发布 > 正文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编辑:csm351
2011-02-07

  和谐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进一步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研究,充分认识其特征和功能,努力建设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对于促进高校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校园文化的概念和功能

  所谓校园文化,归纳起来,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述:校园文化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中人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是高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指存在和发展于校园内的活动方式和意识现象;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成员的内在精神和这种内在精神的外在体现;校园文化就是以校园为基础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从校园文化的外延上看,大多数论者认为: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则着重指校园精神文化;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正规的课堂教学和课外的文化生活,狭义的校园文化则着重指课外的校园文化生活;广义的校园文化强调以学生、教师、职工为主体,狭义的校园文化则着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校园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首先具有先进性,校园文化是一种“高层文化”或“先锋文化”。其次具有理想性,校园文化是一种理想主义文化,高校的主体是大学生,青年学生的本性是理想主义者,校园社会的外在封闭性和内在开放性为青年人理想主义精神的生长创造了条件,有其显著的理想性。第三具有适应性,校园文化以具有相对独立的学生社团为基础,创造自己的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因而容易根据时代条件和外界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和完善自身,有其较强的适应性。第四具有时代性,校园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发展密切相关,有其强烈的时代性。第五具有超前性,校园文化主体往往有浓厚的探索动力,比较容易接受新思潮、反映新需求,出现新动向,有其较强的超前性和活跃性。第六具有同一性,校园文化是一种非制度文化,其活动建筑在充分尊重学生文化选择的基础上,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校园中每个成员既是文化建设的客体(受授者),又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创造者和传播者),具有主客体同一性。第七具有系统性,校园文化是在对外界各种文化吸收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以科学文化为主导,以时代精神为核心、有政治和伦理文化作保证的统一的文化系统,有其相对规范的系统性。第八具有传承性,校园文化在某些方面(如校风、学风、教风、校园精神等)代代相承,表现出一种传承性。第九具有地域性,校园文化对不同的高校,有其不同的特色,所处的地方或区域文化将直接融入校园文化,因而又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校园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满足功能。满足学生的求知、享受艺术、实现自我价值等不同层次的需要。二是具有导向规范功能。通过高校广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把全体师生引导到高校所确定的目标上来,使之产生从众心理,规范全校师生的言行。三是具有生产功能:它不断孕育出新思想、新观念,推动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和谐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所谓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进步的和谐状态,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在于校园文化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目标与内涵,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与模式。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致可分为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硬环境建设包括学校建筑、校园景观等校园基础性设施以及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软环境建设包括:良好的学术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良好的校园风尚等。

  和谐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除具有校园文化的一般特征外,还应具有多元性、整合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特征。

  多元性。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多元文化的共生共处,相互吸纳、相互碰撞、相互借鉴,和谐共荣、繁花似锦的校园文化态势。

  整合性。高校与社会一样,面临着各种文化和思潮的渗透,和谐校园文化承担着对外来文化、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的整合并加以利用。

  科学性。校园文化的建设,尤其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是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实践性。“育人”是高校的核心和根本任务。通过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气节、科学的文化素养、深厚的人文底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知识的新时代大学生。

  和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建设和谐高校校园文化,既是治校的理想,又是治校的方略和机制,同时也是治校的结果,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因此,建设和谐高校校园文化,需要从思想认识、管理创新、政策调整等方面着手,促进高校的全面协调发展。

  首先,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和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使马克思主义理想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引导他们为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努力奋斗;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挥好校园文化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达到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效果。

  其次,要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方针,从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对教师素质要求中加以体现,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教师的事业发展和师德培养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保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

  第三,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根本。当前一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重硬件投入、搞形象工程,轻软件培育、忽视品格塑造的现象,其实不利于真正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要把师生利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订人性化的制度,保障师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形成有益于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益于科学创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校园环境。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教师感到“家”的温暖;根据大学生个性和时代特征,鼓励学生参加有积极意义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健康而高尚的文化品位。

  第四,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指为满足大学生精神需要和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及综合素质而举办的一系列学术、科技、艺术、文化、体育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综合协调、团队协作、语言表达等能力,是高校重要的实践教育环节,是弘扬大学精神,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和具体载体。通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让师生在组织和参与的过程中吸收丰富的精神营养,增进同学间、师生间的了解和交流,增强群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完善品格,提升素质,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把个人追求与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统一起来,把个人奋斗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统一起来。(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党委宣传部)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