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从2010年3月起成为一门北大本科生的公开选修课后,至今已走完第一期课程的试水之旅;从今年3月起,第二期课程经过调整后已经上马。一年来,昆曲在北大的传承情况如何?第二期又有哪些变化呢?
热度不减的昆曲欣赏课
近日,笔者前往北大并聆听了上海昆剧团团长蔡正仁的一堂《经典昆曲欣赏》课程。《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作为北大校园里颇受学生欢迎和追捧的课程,上课时能容纳200多人的教室座无虚席,过道里也站满了慕名前来听课的学生。
课堂上,蔡正仁将小生和旦角的基本角色特征、表演路数、不同类型人物所使用的艺术手法做了详尽的介绍,并把自己的从艺经历、初学戏时对昆曲的误解,以及观摩老师俞正飞表演《评雪辨踪》时的心得感受毫无保留地与同学生们分享。他结合自己的现场表演,将经典背后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浓厚的艺术蕴藉通过一个个眼神、姿态展现在同学面前,体现了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蔡正仁说:“对大学生的昆曲传承教育要培养能够欣赏昆曲的观众,如果没有观众,我们演员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他表示,自己对昆曲传承的理解就是吸引学生来看戏,没有看过戏的人对昆曲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但只有看过戏后才会有具体而深刻的领会。
中文系2008级研究生小胡告诉笔者,相比于观看舞台上的昆曲,讲台上老师们的示范表演更贴近学生,也更易于理解和思考。通过欣赏课,他对昆曲的兴趣和认识从无到有、日趋增进。
历时5年的昆曲传承计划
一堂昆曲赏析课,为什么会这么热呢?
2009年秋天,“白先勇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以一出青春版《牡丹亭》的开演为契机拉开了昆曲北大之旅的序幕。在白先勇的主导下,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启动了“白先勇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该计划从2009年开始,第一阶段计划用5年的时间,在北京大学开设昆曲公开选修课。“粉丝”不断的《经典昆曲欣赏》课程正是“白先勇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全校本科生公选课,占两个学分。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借着推广昆曲艺术的东风,大量优秀的戏曲演员和知名学者,以及北大这块有着昆曲研究传统的土地都为这一课程的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先决条件。在第一阶段的5年里,课程将从“学研”“新知”“推鉴”三方面入手,通过在北大开设昆曲公选课、举办昆曲文化周、优秀昆曲项目展演、推动数字昆曲工程、成立百位名人昆曲倡议大联盟、建立昆曲传承扶持基金等,保护昆曲文化、培育昆曲传承新生血液,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典昆曲欣赏》课程的开设正借助了这股在北大掀起的昆曲艺术热潮,在学生中形成了热点,吸引了对昆曲艺术心生向往的年轻学子。
另外,作为课程发起人的台湾作家白先勇,因其《永远的伊雪艳》而闻名大陆,由他组织的《经典昆曲欣赏》课程自然使人心生期待,希望再度聆听白先勇对美的独到理解。
名家荟萃的第二期课程
经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期课程后,今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根据第一期课程的授课反馈情况,对新一期的课程内容和授课师资进行了优化调整。
在授课内容方面,大致有3处调整,一是加大了对昆曲基础知识、表演知识以及示范表演的教学比重,二是扩展了对昆曲剧目的研究范围,三是增加了授课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以及课程主持人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文本研读等内容。
第二期《经典昆曲欣赏》课程将通过把经典昆曲片段如《牡丹亭》、《玉簪记》等搬演到讲堂上,将具体生动的舞台演绎和昆曲美学理论的讲解相互结合,让广大学子真切地体验昆曲艺术多元、极致之美,其目的正在于让年轻一代将昆曲内在的“高雅、精致、严谨、简洁”的艺术精神传承下去,使古典美学和现代人的审美完美融合,使古老的昆曲重新焕发蓬勃生机。
据了解,随着北大昆曲传承计划的不断深入,作为第一阶段第二期的《经典昆曲欣赏》课将聘请更多海内外知名昆曲研究学者、专家、表演艺术家加盟。如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叶长海、台北艺术大学教授辛意云、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华玮等,将从相关美学、戏曲理论方面进行讲授;在昆曲表演艺术家方面,除继续邀请张继青、姚继琨联袂讲课外,还邀请蔡正仁、岳美缇两位大师加盟,另外两位表演经验丰富的授课教师是曾获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梅花奖、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的胡芝风与刘静。(记者 刘 方)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CSMES艺术院校联盟小微乐器培训师专业联合招生,考前培训机构加盟认证及授权平台,专生输送,区域代理。......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立即关注移动端网站
扫一扫手机访问中音联小程序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
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