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首页 > 资讯 > 课程科学 > 正文

文艺星空耀晦鸣

编辑:csm351
2011-05-12



  不久前,访问泉州七中的诗人余光中欣然接受卢清山校长赠送的特别礼物于右任题写的校名“晦鸣中学”和丰子恺设计的“晦鸣校徽”的影印件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泉州七中铜管乐队常应邀作为大型比赛仪仗队。图为1974年泉州七中铜管乐队参加福建省第六届体育运动大会(泉州赛区)篮球比赛合影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泉州七中文宣队活跃于艺术舞台,在各级比赛中频频获奖。图为获得市级比赛一等奖的女声独唱《我为春天唱支歌》演唱现场

  前言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本周周日,创建于1931年的泉州七中将迎来建校八十周年。

  八十载风雨兼程,八十载进取拼搏,八十载春华秋实,八十载岁月如歌。今天,我们翻开厚重的校史卷章,凝视泛黄斑驳的照片,发现时光静逝华年流转,留下的是七中人孜孜不倦的奋进足迹,传承的是七中人永不磨灭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源自七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催生了七中璀璨的文艺星空。



  不久前,访问泉州七中的诗人余光中欣然接受卢清山校长赠送的特别礼物于右任题写的校名“晦鸣中学”和丰子恺设计的“晦鸣校徽”的影印件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泉州七中铜管乐队常应邀作为大型比赛仪仗队。图为1974年泉州七中铜管乐队参加福建省第六届体育运动大会(泉州赛区)篮球比赛合影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泉州七中文宣队活跃于艺术舞台,在各级比赛中频频获奖。图为获得市级比赛一等奖的女声独唱《我为春天唱支歌》演唱现场

  前言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本周周日,创建于1931年的泉州七中将迎来建校八十周年。

  八十载风雨兼程,八十载进取拼搏,八十载春华秋实,八十载岁月如歌。今天,我们翻开厚重的校史卷章,凝视泛黄斑驳的照片,发现时光静逝华年流转,留下的是七中人孜孜不倦的奋进足迹,传承的是七中人永不磨灭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源自七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催生了七中璀璨的文艺星空。

  建校伊始 结缘大师

  于右任题写校名,丰子恺设计校徽!晦鸣中学(编者注:晦鸣中学为泉州七中的前身,1956年改私立校为公办校,易名为泉州七中)在建校伊始就确立不凡的起点。

  1931年正值民族危难之际,蔡鼎常、蔡光华、陈佩玉等社会贤达倡议创立晦鸣中学。校名“晦鸣”二字取自《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一句,意在激励学子勤奋读书,将来报效国家。晦鸣创办后受到各界关注,由蔡鼎常任董事长,汤文通任校长,汤文通日后成为台湾大学教授、著名农业科学家。

  于右任(1879-1964)是位沉雄博大的一代书法大师,他是如何结缘晦鸣的?史料记载,这要归功于创办者蔡鼎常和于老的深厚友谊。

  蔡鼎常,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生于泉州南门外紫坂乡(今晋江紫帽镇园坂村)。1926年国民革命军入闽时,他主持商民协会工作,发动泉州商民支持北伐革命,受到于老的赏识,二人从此相交数十年。所以友人创办学校,于老自然鼎力相助。

  由弘一法师的弟子、著名漫画家丰子恺(1898-1975)设计的校徽呈倒三角形,画面上一只雄鸡矗立于地球之顶,引吭高歌,雄鸡两侧从右至左分别写着“晦”、“鸣”二字。校徽外轮廓、雄鸡均为红色,雄鸡下的地球呈黄色。这幅校徽的构图颇能传递当年郭沫若名诗《地球,我的母亲!》营造的意境,让人在欣赏画作的同时默念激情澎湃的诗句:

  地球,我的母亲!

  天已黎明了,

  你把你怀中的儿来摇醒,

  我现在正在你背上匍行……

  自校徽始,晦鸣人和弘一法师、丰子恺先生也结下了不解之缘。晦鸣中学语文教师李于佑与丰子恺及其学生杨春天成为挚友,从他们那里获知许多弘一法师鲜为人知的事情。作为教育工作者,李于佑平生潜心语文教学,在讲课时还时常引述弘一法师的故事,深受学生欢迎。多年以后,泉州七中(晦鸣中学)1946届毕业生、开创东方管理学派的复旦大学首席教授苏东水回忆李于佑等恩师给予的文学启蒙时,不无感激地说:“中学时代的教育让我终生难忘。”

  七中学子与旷世情歌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2008年10月26日晚,在泉州海峡体育中心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农运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中,七中校友、中国广播艺术团青年独唱演员岳璐精彩演绎的《康定情歌》给观众们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鲜为人知的是,这首旷世情歌的采编者也是七中校友人民音乐家吴文季。

  时光回到上世纪30年代,抗战的烽火进一步点燃了泉州话剧活动的热情,晦鸣中学的师生组织演出《苏州夜话》、《湖上悲剧》等剧目。1936年,晦鸣中学联络立成小学、振兴小学的剧人组织南鸣剧社,公演俄国果戈理的《巡按》,高尔基的《母亲》,郭沫若的《聂莹》和田汉的《扬子江暴风雨》、《回春之曲》等剧。当年在晦鸣读初中的吴文季深受进步的校园文化影响,常跟朱少稀老师去看话剧、学话剧,后来他在日记中写下话剧《火之舞蹈》的观后感:“那就是全民抗日的烽火啊!”

  中学时代播下的文艺种子在此后的岁月里萌芽绽放。1938年夏天,时年20岁的吴文季毅然辞去在家乡的教职,告别年逾六旬的母亲和兄弟姐妹,历尽艰辛,来到武汉参加“战时青年干部训练团”。 不久武汉沦陷,“战干团”往湖南、贵州,向四川重庆转移。行军路上,他积极参加“忠诚”剧社活动。多才多艺的他,不但饰演重要角色,而且能制作舞台布景。一出《李秀成》使剧社名传湘黔川边区,吴文季也因此选定了自己的终身职业音乐和戏剧。

  新中国成立后英才辈出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那时的生活尽管穷苦却充满阳光、理想和期盼。七中学子因而发愤图强,英才辈出。

  1954年,14岁的唐涛甫考上晦鸣中学,在那里度过了六年时光。50多年后,他在《灯光的追忆》一文中回忆:“凛冽严冬,或是春寒料峭的深夜,我只好依在卧室里的书桌边,借用小墨水瓶自做的煤油小灯完成当天的作业,豆大昏黄的灯光也曾陪伴我走过贪婪追求知识的年代……”催人奋起的攻读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深深地烙在涛甫的脑海里。

  与唐涛甫同期就读晦鸣的陈敦三,是学校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参加主持晦鸣青年报的编辑工作,学校黑板报常有他那优雅的笔迹,吸引许多同学驻足观赏。他总是利用课余假日,来回奔波于街头书摊搜集购买名家字帖,在家里、在课堂,认真揣摩、练习,他还常常请教同样醉心于书法的许多老师,博采众家之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艺术水平。

  1961届高中毕业生王仁杰则是当年学校的“文学青年”,酷爱读书,尤其受到苏俄文学的影响。年轻时的王仁杰想成为诗人和剧作家。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仁杰走进戏院,看了一出梨园戏,他看到文学与音乐融合得如此完美,表演也很优美动人,于是被深深吸引,从此成了戏迷。

  后来,王仁杰创作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一系列精品剧作,两次获得曹禺戏剧文学奖剧本奖,两次获得文华新剧目奖,被认为我国新时期戏曲创作的领军人物之一;陈敦三担任国际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菲律宾中华书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等职务,在菲律宾创办“陈敦三艺术馆”,于海外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而唐涛甫在古稀之年重拾文笔,笔耕不辍,相继出版《归国之后》、《山海风雨》、《海峡涛声》等多部文集,成为勤奋的归侨作家。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几年间,泉州七中(晦鸣中学)还培养了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何乃川和香港著名诗人、书法家秦岭雪等一批泉籍文化精英。

  人才济济的“七中文宣队”

  1969年,泉州七中的大门重新开放。年仅12岁的苏幼敏随着复课的钟声,跟随着大哥哥大姐姐们,背着久违的书包,高高兴兴地步入七中校园,开始他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涯。

  尽管当时正处于艰苦创业阶段,校领导还是想方设法组建一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在尚未恢复中、高考,学习目的性还十分模糊的时期,人们对那些身穿军装、头戴军帽,经常上街下乡演出的文宣队员,羡慕不已。即使是作为家长也未免心有所动,企盼着自己的儿女,能从文艺方面找条出路。

  “文宣队由洪明良、张春霖、李逢泽、陈清标等一批当时在泉州文艺界比较有名气且年富力强的老师负责组织,挑选二三十名底子好的学生参加。”泉州七中退休音乐教师洪明良回忆说,作为当年学校唯一的音乐教师,他参与了此后十多年文宣队的音乐指导工作。

  七中文宣队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组建的,没有乐谱,向专业团体借来复印;没有剧本,自己组织编写;没有布景,学校组织师生捐献旧衣物和旧被褥改造。“不管排练有多辛苦,老师们也不拿一分钱补贴。孩子们正在长身体的时候,排练时汗流浃背,学校领导看了很心疼,便自掏腰包买了些德化红糖,然后泡开水给队员们喝。”

  就这样,从台前到幕后,从民乐、弦乐到铜管乐,从配器、作曲到指挥,从音乐、舞蹈、话剧、歌剧乃至芭蕾舞剧,七中文宣队培养了各种艺术门类的人才。“学校把培养人才放在第一位,只要学生对艺术感兴趣,想学,老师们都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他们。”洪明良说。

  1972年春,七中文宣队开始组织在晋江地区巡演,渐渐名扬八闽大地。就这样,一届又一届的七中文宣队小队员们在花样年华幸运地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与熏陶,并通过频繁的艺术实践,获得丰富的舞台经验。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苏幼敏,国家一级舞台美术灯光设计师、福建省歌舞剧院副院长陈健康,国家一级演员、两度“梅花奖”获得者、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国家一级编剧、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泉州歌舞剧团、泉州交响乐团团长陈伟亮等一大批当年七中文宣队队员相继被各类艺术院校、演出团体录用,从此踏上文艺之路。

  新时期谱写艺术新篇

  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恢复高考后的七中在紧抓文化课的同时不忘艺术教育。学校开辟了第二课堂,通过课外兴趣小组继续培养学生们的艺术才能。

  “那时不像现在这样,有这么多的娱乐活动。所以,能够被选入兴趣小组,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泉州七中高中1985届校友、泉州师院美院美术系主任蔡永辉告诉记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上初一的蔡永辉就被张春霖老师选中,参加了美术兴趣小组。“我们当时对美术的热爱很纯粹,觉得能跟张老师学画画,作品能在校园的黑板上展示,就很高兴了。”蔡永辉说,“张老师在课余时间给兴趣小组上课,如果遇到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级比赛,便招呼同学们到他的家里开小灶。他的讲课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给我们很大启迪。”更令蔡永辉感动的是,他们到张老师家画国画时用的纸张、颜料都是老师掏钱买的,然后无偿提供给学生使用。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张老师还让在香港定居的儿子寄来精美的橡皮擦,每个学生分一块,“那时橡皮擦还是稀有物资,我们接受了老师的礼物,学画更加认真了。”

  1985年,蔡永辉考上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成为恢复高考后泉州七中第一个考上美术本科专业的校友。大学毕业后,他进入高校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迅速成为我省艺术创作的中坚分子。为了促进母校美术教育事业,2007年元旦,蔡永辉带动广大美术校友成立了泉州七中美术协会并担任会长。

  在协会成立时他深情地说:“一直以来,从母校毕业出去的广大七中美术人,在各自的社会岗位上,勤勤恳恳、奋力拼搏着,频频获得好评,使我觉得这是一笔精神财富,是母校的教育品牌。”

  如今,艺术教育已然是七中的办学特色之一,每年都有50个左右的学生考取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艺术院校深造。著名雕塑家、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美术系副教授王海涛,留德归来的当代青年艺术家高磊,曾荣获第六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声乐大赛优秀奖的中国广播艺术团独唱演员岳璐,在名导吴宇森监制的亚运献礼电影《激浪青春》中崭露头角的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学生曾龙,在国内木偶皮影大赛中屡获大奖的上海戏剧学院木偶表演系学生王凌宇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记者 吴泽华)

  建校伊始 结缘大师

  于右任题写校名,丰子恺设计校徽!晦鸣中学(编者注:晦鸣中学为泉州七中的前身,1956年改私立校为公办校,易名为泉州七中)在建校伊始就确立不凡的起点。

  1931年正值民族危难之际,蔡鼎常、蔡光华、陈佩玉等社会贤达倡议创立晦鸣中学。校名“晦鸣”二字取自《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一句,意在激励学子勤奋读书,将来报效国家。晦鸣创办后受到各界关注,由蔡鼎常任董事长,汤文通任校长,汤文通日后成为台湾大学教授、著名农业科学家。

  于右任(1879-1964)是位沉雄博大的一代书法大师,他是如何结缘晦鸣的?史料记载,这要归功于创办者蔡鼎常和于老的深厚友谊。

  蔡鼎常,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生于泉州南门外紫坂乡(今晋江紫帽镇园坂村)。1926年国民革命军入闽时,他主持商民协会工作,发动泉州商民支持北伐革命,受到于老的赏识,二人从此相交数十年。所以友人创办学校,于老自然鼎力相助。

  由弘一法师的弟子、著名漫画家丰子恺(1898-1975)设计的校徽呈倒三角形,画面上一只雄鸡矗立于地球之顶,引吭高歌,雄鸡两侧从右至左分别写着“晦”、“鸣”二字。校徽外轮廓、雄鸡均为红色,雄鸡下的地球呈黄色。这幅校徽的构图颇能传递当年郭沫若名诗《地球,我的母亲!》营造的意境,让人在欣赏画作的同时默念激情澎湃的诗句:

  地球,我的母亲!

  天已黎明了,

  你把你怀中的儿来摇醒,

  我现在正在你背上匍行……

  自校徽始,晦鸣人和弘一法师、丰子恺先生也结下了不解之缘。晦鸣中学语文教师李于佑与丰子恺及其学生杨春天成为挚友,从他们那里获知许多弘一法师鲜为人知的事情。作为教育工作者,李于佑平生潜心语文教学,在讲课时还时常引述弘一法师的故事,深受学生欢迎。多年以后,泉州七中(晦鸣中学)1946届毕业生、开创东方管理学派的复旦大学首席教授苏东水回忆李于佑等恩师给予的文学启蒙时,不无感激地说:“中学时代的教育让我终生难忘。”

  七中学子与旷世情歌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2008年10月26日晚,在泉州海峡体育中心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农运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中,七中校友、中国广播艺术团青年独唱演员岳璐精彩演绎的《康定情歌》给观众们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鲜为人知的是,这首旷世情歌的采编者也是七中校友人民音乐家吴文季。

  时光回到上世纪30年代,抗战的烽火进一步点燃了泉州话剧活动的热情,晦鸣中学的师生组织演出《苏州夜话》、《湖上悲剧》等剧目。1936年,晦鸣中学联络立成小学、振兴小学的剧人组织南鸣剧社,公演俄国果戈理的《巡按》,高尔基的《母亲》,郭沫若的《聂莹》和田汉的《扬子江暴风雨》、《回春之曲》等剧。当年在晦鸣读初中的吴文季深受进步的校园文化影响,常跟朱少稀老师去看话剧、学话剧,后来他在日记中写下话剧《火之舞蹈》的观后感:“那就是全民抗日的烽火啊!”

  中学时代播下的文艺种子在此后的岁月里萌芽绽放。1938年夏天,时年20岁的吴文季毅然辞去在家乡的教职,告别年逾六旬的母亲和兄弟姐妹,历尽艰辛,来到武汉参加“战时青年干部训练团”。 不久武汉沦陷,“战干团”往湖南、贵州,向四川重庆转移。行军路上,他积极参加“忠诚”剧社活动。多才多艺的他,不但饰演重要角色,而且能制作舞台布景。一出《李秀成》使剧社名传湘黔川边区,吴文季也因此选定了自己的终身职业音乐和戏剧。

  新中国成立后英才辈出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那时的生活尽管穷苦却充满阳光、理想和期盼。七中学子因而发愤图强,英才辈出。

  1954年,14岁的唐涛甫考上晦鸣中学,在那里度过了六年时光。50多年后,他在《灯光的追忆》一文中回忆:“凛冽严冬,或是春寒料峭的深夜,我只好依在卧室里的书桌边,借用小墨水瓶自做的煤油小灯完成当天的作业,豆大昏黄的灯光也曾陪伴我走过贪婪追求知识的年代……”催人奋起的攻读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深深地烙在涛甫的脑海里。

  与唐涛甫同期就读晦鸣的陈敦三,是学校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参加主持晦鸣青年报的编辑工作,学校黑板报常有他那优雅的笔迹,吸引许多同学驻足观赏。他总是利用课余假日,来回奔波于街头书摊搜集购买名家字帖,在家里、在课堂,认真揣摩、练习,他还常常请教同样醉心于书法的许多老师,博采众家之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艺术水平。

  1961届高中毕业生王仁杰则是当年学校的“文学青年”,酷爱读书,尤其受到苏俄文学的影响。年轻时的王仁杰想成为诗人和剧作家。一次偶然的机会,王仁杰走进戏院,看了一出梨园戏,他看到文学与音乐融合得如此完美,表演也很优美动人,于是被深深吸引,从此成了戏迷。

  后来,王仁杰创作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一系列精品剧作,两次获得曹禺戏剧文学奖剧本奖,两次获得文华新剧目奖,被认为我国新时期戏曲创作的领军人物之一;陈敦三担任国际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菲律宾中华书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等职务,在菲律宾创办“陈敦三艺术馆”,于海外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而唐涛甫在古稀之年重拾文笔,笔耕不辍,相继出版《归国之后》、《山海风雨》、《海峡涛声》等多部文集,成为勤奋的归侨作家。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几年间,泉州七中(晦鸣中学)还培养了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何乃川和香港著名诗人、书法家秦岭雪等一批泉籍文化精英。

  人才济济的“七中文宣队”

  1969年,泉州七中的大门重新开放。年仅12岁的苏幼敏随着复课的钟声,跟随着大哥哥大姐姐们,背着久违的书包,高高兴兴地步入七中校园,开始他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涯。

  尽管当时正处于艰苦创业阶段,校领导还是想方设法组建一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在尚未恢复中、高考,学习目的性还十分模糊的时期,人们对那些身穿军装、头戴军帽,经常上街下乡演出的文宣队员,羡慕不已。即使是作为家长也未免心有所动,企盼着自己的儿女,能从文艺方面找条出路。

  “文宣队由洪明良、张春霖、李逢泽、陈清标等一批当时在泉州文艺界比较有名气且年富力强的老师负责组织,挑选二三十名底子好的学生参加。”泉州七中退休音乐教师洪明良回忆说,作为当年学校唯一的音乐教师,他参与了此后十多年文宣队的音乐指导工作。

  七中文宣队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组建的,没有乐谱,向专业团体借来复印;没有剧本,自己组织编写;没有布景,学校组织师生捐献旧衣物和旧被褥改造。“不管排练有多辛苦,老师们也不拿一分钱补贴。孩子们正在长身体的时候,排练时汗流浃背,学校领导看了很心疼,便自掏腰包买了些德化红糖,然后泡开水给队员们喝。”

  就这样,从台前到幕后,从民乐、弦乐到铜管乐,从配器、作曲到指挥,从音乐、舞蹈、话剧、歌剧乃至芭蕾舞剧,七中文宣队培养了各种艺术门类的人才。“学校把培养人才放在第一位,只要学生对艺术感兴趣,想学,老师们都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他们。”洪明良说。

  1972年春,七中文宣队开始组织在晋江地区巡演,渐渐名扬八闽大地。就这样,一届又一届的七中文宣队小队员们在花样年华幸运地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与熏陶,并通过频繁的艺术实践,获得丰富的舞台经验。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苏幼敏,国家一级舞台美术灯光设计师、福建省歌舞剧院副院长陈健康,国家一级演员、两度“梅花奖”获得者、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国家一级编剧、泉州市木偶剧团团长王景贤,泉州歌舞剧团、泉州交响乐团团长陈伟亮等一大批当年七中文宣队队员相继被各类艺术院校、演出团体录用,从此踏上文艺之路。

  新时期谱写艺术新篇

  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恢复高考后的七中在紧抓文化课的同时不忘艺术教育。学校开辟了第二课堂,通过课外兴趣小组继续培养学生们的艺术才能。

  “那时不像现在这样,有这么多的娱乐活动。所以,能够被选入兴趣小组,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泉州七中高中1985届校友、泉州师院美院美术系主任蔡永辉告诉记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上初一的蔡永辉就被张春霖老师选中,参加了美术兴趣小组。“我们当时对美术的热爱很纯粹,觉得能跟张老师学画画,作品能在校园的黑板上展示,就很高兴了。”蔡永辉说,“张老师在课余时间给兴趣小组上课,如果遇到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级比赛,便招呼同学们到他的家里开小灶。他的讲课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给我们很大启迪。”更令蔡永辉感动的是,他们到张老师家画国画时用的纸张、颜料都是老师掏钱买的,然后无偿提供给学生使用。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张老师还让在香港定居的儿子寄来精美的橡皮擦,每个学生分一块,“那时橡皮擦还是稀有物资,我们接受了老师的礼物,学画更加认真了。”

  1985年,蔡永辉考上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成为恢复高考后泉州七中第一个考上美术本科专业的校友。大学毕业后,他进入高校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迅速成为我省艺术创作的中坚分子。为了促进母校美术教育事业,2007年元旦,蔡永辉带动广大美术校友成立了泉州七中美术协会并担任会长。

  在协会成立时他深情地说:“一直以来,从母校毕业出去的广大七中美术人,在各自的社会岗位上,勤勤恳恳、奋力拼搏着,频频获得好评,使我觉得这是一笔精神财富,是母校的教育品牌。”

  如今,艺术教育已然是七中的办学特色之一,每年都有50个左右的学生考取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艺术院校深造。著名雕塑家、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美术系副教授王海涛,留德归来的当代青年艺术家高磊,曾荣获第六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声乐大赛优秀奖的中国广播艺术团独唱演员岳璐,在名导吴宇森监制的亚运献礼电影《激浪青春》中崭露头角的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学生曾龙,在国内木偶皮影大赛中屡获大奖的上海戏剧学院木偶表演系学生王凌宇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记者 吴泽华)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