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艺术现场也在改变。
艺术的创作逻辑与语言生产方式、大众对艺术的理解和需求也在变化,同时美术学院在变革,艺术教育的模式也随之改变。
在这样的语境下,学院的传统教学模式如何与当代艺术加以融合?
或者说,学院教学如何与当代艺术取得一种平衡?
在近期举办的“时代之感——四川美术学院作品展”研讨会上,众多专家学者就聚焦到这个话题,现节选其中一部分观点与大家分享。
完整内容请戳:
美术报7月22日第14~15版美育《学院教育与当代艺术如何平衡》
导读
●王春辰:不要用“实验”误导学生
●贾方舟:让学生焦躁参与艺术批评
/
不要用“实验”误导学生
■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今天中国的艺术教育已经到了转型时代,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艺术来谈艺术。今天的艺术教育是面对整个全球化的变化,我们不仅仅培养国油版雕这样的艺术家或者是可能的艺术家,更大的层面上,我们教育板块里学设计、学建筑、学其他类型的学生的人数要远远高于国油版雕。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作为从事教育的老师和主持学校教育的领导,肯定思路不能仅仅限于这样,否则我们肯定要错过未来的机会。
王川 再见吧·小路 布面油画 80×150cm 1980年
在全球艺术教育都在转型的今天,我们为什么不在新的艺术上、新的媒介上大作文章。以今年中央美院的毕业展为例,让人眼睛一亮的是设计学院的数码工作室的本科生的创作,真是非常有特点,非常有当下性,而且也展示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不要再讲实验了,讲实验艺术我们把我们的思路跳到哪个时代去了?艺术怎么是实验呢?在今天艺术是新的知识,很多已经确定怎么叫实验呢?现代艺术经过几代人,多少学者和艺术家的努力已经是明确的,任何材料都已经成定论。
王大同 雨过天晴 布面油画 160×112cm 1979年 中国美术馆藏
我们并不应该用实验套着我们的思维,以为把材料转换就叫实验,恰恰误导了学生。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培养一代新的艺术家,新的结合不同学科的人,这是我们的责任。
杨谦 手 布面油画、首饰、拼贴、综合材料 200×180cm 1980年
中央美院做了一个“媒体艺术双年展”,其实做这个目的是想带动整个教学、整个格局的变化。媒体艺术就是新科技艺术、就是打通各种学科制的一种新的形态,这一点上中国要快速跟上,因为世界已经发生改变。
/
让学生较早参与艺术批评■贾方舟(批评家)
我对于四川美院的兴起在整个艺术界的影响,亲眼目睹了他们的历程。四川美院这批艺术家也是教育家,他们的艺术30多年来已经构成了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缩影。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四川美院都有领衔的艺术家,没有断代。四川美院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的建树非常值得关注。
张晓刚 暴雨将至 纸本油画 83×110cm 1981年
这次展出的既有回顾性的老一代艺术家,当然何多苓、张晓刚这些人还在年轻着,他们创作活力依然很旺盛,但是从当代史叙事来看已经属于老一代。这个展览呈现的大部分作品是现在在校老师的作品以及走出去的艺术家的作品。这个时隔30年以后又出现的展览,总体给我的印象是一种多元化的格局,它不再是某个方面特别突出,像早期的“伤痕”、“乡土”是一个突破,现在感觉到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展开,它是一种非常多元化、非常开放的格局,同时这种格局也体现出学院的一种开放姿态。这个展览作品可以体现在学校教学上的开放态度。
庞茂琨 寂静的日子 布面油画 1065×129cm 1989年
有一次我到川美新校舍,罗中立先生兴致勃勃地领着我转遍了全校园,给我介绍每个地方,他又提到川美美术学系的教学,他说我的主张就是散养而不圈养,所以这些学生一方面纠结、一方面进入社会,比较早地参与社会的艺术管理和艺术批评中来,所以四川美院除了艺术家、实践性的艺术家之外,批评界也成为四川美院一个重要的艺术现象,很多重要的青年批评家都来自四川美院,是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因此,可以看到川美的教学是非常均衡的,从学院教学到人才培养都是值得研究的一个现象。
周春芽 湖边 布面油画 250×200cm 2015年
30年走来,川美还在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积极的步伐不断地产生新的艺术家,老一辈艺术家不断地继续前进,依旧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活力。
学院教育、当代艺术,其实并不矛盾,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学院培养出一批符合甚至是超越当代文化语境的艺术家,而当代艺术又倒逼院校做出改变,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稿件邮箱:csmes@126.com
投资合作:csmes010@126.com
大学生扶植:QQ 535915667
广告业务:QQ 130081156
投诉专线:13522662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