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研究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课程是育人的核心载体,抓住课程也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魂。于是从2009年开始,我们从学科本位的角度探索尝试,提出了语文学科经典进课堂、音乐学科乐器进课堂、美术学科书法进课堂、数学学科思维活课堂的“三进一活”课程改革思想。一经实践,四科课程活力初显成效,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情感、知识厚度明显增强。2013年,在经历了四年的学科本位研究与实践之后,我们认识到经典进课堂、乐器进课堂、书法进课堂顺应了国家课程改革的发展思路,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具体体现,之前的改革走出了前瞻性的一步。但课程改革的进展并没有涵盖到所有学科,而且缺少整体建构与实施,于是又提出了“一活三进”课程体系建设。把“一活”放在前面,绝不是简单的位置调整,而是要让“一活”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让“思维活课堂”成为所有学科课程改革的主宰和主攻方向。实施两年,“三进”成果倍显璀璨,“一活”理念深入课堂,颇有章法。然而随着越来越深入地对课程建设的思考与琢磨,2015年我们又一次对“一活”的理解进行了升级和改版。我们体悟到:“活”不仅仅在思维这一个角度上,“活”是根脉,是灵气,是天性,是顺承;“活”为自然生态,“活”为滋养生长。“活”既是学校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目标实施中的方式方法。“活”应该有活动丰富的课堂,应该有活灵活现的思维,应该有活泼向上的品质,应该有活跃积极的情感,还应该有活力四射的个性。我们着力构建的“活”的课程应该是追求本原,尊重天性的生态课程,所称谓的“一活三进”课程体系应该是生态课程体系,这才与我们的办学目标完全相符。为此我们正式把学校课程建设命名为生态课程。
生态课程定位之后,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学校的生态课程体系分为三类:根脉课程、主干课程和枝叶课程。根脉课程为立德树人课程,致力于锤炼品行,涵养生命根基;主干课程为基础学科课程,致力于知识储备,增强成长动力;枝叶课程为校本课程,致力于扩展延伸,张扬个性,散发本体魅力。三类课程有机一体,把学习发展置于自然之中,三维化多角度开发学生智能与潜力。它遵循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包含了成长中的必备要素,透视了孩子的立体成长空间,各有侧重而又互不可缺,共同促进学生自然快乐成长。
一、强力研究主干课程,推进生态课堂
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能力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深刻的自省自悟自生自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源于学生的认知层次和外部环境影响,源于逐步的认知强化和领悟认同,因此课堂学习绝不是简单的说教和记忆,也不是简单地获得技能与方法,而是一个自然的生态进位过程,需要切实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表象到深层、从知识到技能、从方法到情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一个螺旋上升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我们的“生态课堂”教学理念。
“生态课堂”概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追求的是学习的自主生态。“生态课堂”就是要让课堂的每一分钟充盈着灵动的思考,让课堂的每一环节散发着智慧的启迪,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像享受音乐一样愉快美好,让学生的学习进步像树木生长一样自然而然。
在生态课堂建设中,我们遵从学习的自然本质,强调突出了“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自主学习基本法则,确定了课堂流程的四个核心要素,即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教师精讲、诊断落实。两年来,通过重抓集体备课、作业资源包设计和教师互助成长工程,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自觉性和实效性日益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明显进步。近两年参加各级教学优质课评选有10余人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
为推促生态课堂教学改革健康快速发展,我们还从生态文化的视角出发,建立了综合学业表现(单项技能、考试分数等)、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等)、学习品质(学习态度、学习情感等)三位一体的质量评价体系,以学生《智慧年轮评价手册》为载体,通过学业考核、过程督导、教师评定、学生自评、家长参与、行政评教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质量自我检测和自我保证。
二、做大做强枝叶课程,创建特色品牌
枝叶虽小,展现的是生命活力。生命的绿色从来都在细微之处透露生机。我们尊重孩子的个性成长,推崇孩子特长发展,追求每一束枝叶的闪亮,让茂盛的绿色提供给孩子无限宽广的舞台。为此我们从三个脉络大力整合开发校本课程:一是生发学科拓展,打好学生的文化基础,主要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经典诵读、英语剧、科技小制作等课程。二是发掘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主要进行舞蹈、电子琴、合唱、书法、国画、儿童画、小作家、电脑小博士、足球、乒乓球、篮球等课程。三是嫁接家乡文化和资源,让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丰宁,主要包括《可爱的丰宁》《丰宁剪纸》等。学校现已整合开发出6门必修和37项社团选修课程,周周开课,样样精彩。每年参加县级书法、绘画、唱歌、声乐、器乐、乒乓球、篮球比赛等活动,均取得优异成绩。校本课程正成为我校学生放飞快乐梦想的助力引擎。
在校本课程的快速发展与建构中,我们突出抓好三束枝叶。这三束枝叶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三朵奇葩,越发绽放,婀娜多姿。
(一)乐器进课堂
袁贵仁部长在2013年1月26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指出:不少学校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人文素质提高和健全人格养成。他提出要因地制宜创新艺术教育方式,要探索简便有效、富有本地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艺术教育方式方法,使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使用一两种乐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
几年来我校的音乐课不再仅仅要求会演唱歌曲,更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我们对音乐学习考查“歌谱、演唱、打击乐伴奏、乐器吹奏”四个方面。把“让走出三小的每一名学生至少掌握两种简单乐器”作为办学目标之一。一二年级学习竖笛,三至六年级学习口琴或口风琴。具体实施中我们抓住两个方面。
1.调整课堂教学结构,打造最美音乐课堂
我们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使技能训练渗透于艺术感受中,贯穿于音乐实践中,细化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赏美——激发兴趣。课首通过吹奏基本音节或练习曲,进行气息训练,为演唱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聆听节奏欢快的歌曲和欣赏美丽的图片,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的步入音乐殿堂,实现课堂的起始美。第二环节:学美——灵动思维。先学习演唱曲谱,接着有节奏的读歌词,最后以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歌曲,体味歌曲的感情,实现从模唱——独唱——带着感情思想演唱的思维灵动。也正因为我们从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出发,不再一遍遍教唱,激活了学生的脑动频率,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缩短了学会的时间。第三环节:创美——提升素养。利用结余的课堂时间,我们抓住音符、小节与段落以参与体验的方式进行乐器教学。同时配合打击乐体验歌曲的节奏与意境之美。第四环节:用美——展示自我。通过不同表现形式展示学习所获,展示歌唱之美、节奏之美、演奏之美,以及形体合一之美。
乐器进课堂除了充分利用课上时间以外,我们还对晨唱、午唱、音乐大课间活动统盘考虑,把学生的背唱、气质型合唱融入教学一日常规,从而也为音乐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很好的巩固与提升。
2.课外拓展,培养特长
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艺术特长发展空间,我们集中开辟了三个路径:一是利用周五下午成立艺术活动社团,主要包括电子琴、口风琴、葫芦丝、二胡、笙、阮、唢呐、笛子等器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二是鼓励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孩子双休日到青少年活动中心继续深造,让特长得以巩固。三是利用家长学校,鼓励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聘请县内艺术名师进行辅导,让特长升级。
乐器进课堂,增强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学生的音高、音准能力普遍增强,学生的音乐“阅读”(视唱视奏)能力明显提高。乐器进课堂,不但促成了学生对音乐审美心理的成熟和发展,而且使学生领略到演奏乐器的欢乐和唯美,激起了音乐学习的更大兴趣和爱好。
(二)经典进课堂
近年来,传承经典的作用与意义越来越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走进经典,阅读经典”已经不是一个新生内容。为了保障阅读时间,提升学生经典阅读的意识,我校采取“课外阅读课内教”的策略,鼎立“课时保障、专题研究、活动推促”三大支柱,纳入教学常规,纳入实践活动,纳入课程建设,使经典阅读走进学校的特色课程,走进教师的育人观念,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1.专设经典阅读课,传承经典文化的精华
我们实施“课外阅读课内教”,将经典阅读内容纳入课程体系,纳入语文课堂。同时改变语文教学方式,按照单元主题教学的课改思想:将传统的、单一的、离散性的、壁垒化的课题学习模式,变革为体现全面性、联结性、统合性、探究性的主题学习模式。以一个单元为单位,先用两课时进行单元的整体导读,达到整体感知课文、概述课文内容、认读生字词、初步理解词语、生字会写等基本要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类型采用表格等形式进行导读。接下来引导学生以文带文,以一篇带多篇,即精加略教学模式。学习完所有课文后,专门安排两节单元主题阅读课——一节是学生在教师的目标任务驱动下自主经典阅读,一节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交流阅读成果与收获,品味语言,积累语言。最后再安排一节围绕单元主题的习作指导课。这样设计安排,和传统教学一单元所用课时大致相同,但却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时间。
2.巧设主题拓展课,体味经典文化的厚重
在教学中,我们围绕单元主题,紧紧依托教材,拓展出丰富多彩的经典阅读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由点到面的拓展:我们开展了由“一句诗、一段文”进入到整首诗、整篇文的阅读,如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出现的一些经典诗句,引导学生去读整篇诗文。开展了由一篇课文走进一部作品的阅读,如三年级学生学完《争吵》一文后,引导他们阅读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让孩子们在阅读闪耀着崇高品质和道德光辉的故事中,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开展了以作家为核心,遍及作家作品的阅读,如学习《最后一头战象》后,引导学生阅读沈石溪的《狼王梦》《斑羚飞渡》等诸多动物小说,使学生走近动物的神奇世界,感受动物的灵性,引发对人性的思索。(2)由今溯原的拓展:开展了由“现代白话文”进入“小古文”的阅读,如学习完《盘古开天地》后,让学生读一读古文版本,去感受古文言简意赅、合辙押韵的美感;开展了由改编文到原文的阅读,如学完巴金的《鸟的天堂》,再去读一读原文,让学生在对比品评中提高文学素养。(3)由国内到国外的拓展:如学习完丰子恺的《白鹅》后,再读一读前苏联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使学生徜徉于不同国度、穿行于不同风格的语言文字之中,感受阅读的快乐。
3.举办经典诵读节,沐浴经典文化的洗礼
每一个学年,我们开展一次全校规模的经典阅读文化节,囊括校本教材的所有经典诵读篇目,囊括所有班级。班级不同,经典阅读成果展示项目也有所不同。低中年级开展讲故事比赛、读书卡制作、优秀读书手抄报评选;高年级开展演讲比赛、优秀读后感选评等。最让我们振奋精神的是中高年级的诵读文艺节目。各个班级把经典篇目分设主题,巧编细演,精琢连串,提炼华萃,气势轩昂,排演成一个个精彩的文艺盛宴。每一年,我们都沐浴一次经典文化的博大与精深,每一年,我们都切肤感受经典文化的滋养与洗礼。此外,我们坚持每日一读,学生每天晨诵经典20分钟;坚持师生共读一经典,课堂内外交流有回音;坚持每天语文课前3分钟低中年级轮流讲故事、高年级轮流演讲,学生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连连攀升。
阅读经典,走进经典,使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得以成长,也使阅读成为学生一种本能的建构言语家园的过程,一种生命价值的自我塑造过程,几年间我们依稀看到学生心底的那束奋发之光熠熠生辉。
(三)书法进课堂
在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2013年2月,教育部又跟踪出台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对书法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内容、建议和要求。在时代的脉搏下,我们紧跟文件精神,边做边调整,每周安排两课时,规范学生汉字书写,强化书法教育,软硬笔特长生与校本课程选修紧密结合,形成了稳扎稳打的书法教学格局。
1.紧紧围绕“面向全体、三字并举、整体联动”这一总体思路,规范汉字书写
“面向全体”,就是注重抓好每个班级的每个学生,严格执行写字教学规定,即每天练写4—6个生字,每天书写20—30个,重在质而不在量。
“三字并举”,就是在低、中、高段分别重点抓好铅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的书写,三字并重,决不偏废。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描摹入手、仿影过渡、临写上路、独立书写”的方法,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毛笔书法教学难度大,我们从点滴做起,步步为营,练基本笔画,练典型例字,练心静无染,通过观察——讲解——范写——练习——点评的步骤,让一个个孩子从浮华走向气定,从松散走向凝神,从信笔涂鸦走向方方正正。
“整体联动”,就是要求各学科的教师,都要重视写字教学,无论什么课,黑板上的字都要工整、规范、美观。无论是哪一学科作业,都必须严要求、高标准,要求学生做到一尺一拳一寸,笔笔不苟、字字工整,提笔即是练字时。
2.严格落实“优化师资、立足课堂、延伸课外、品评跟进”这一有力举措,努力提高书法教学效益
“优化师资”就是狠抓教师“两笔字(钢笔字和粉笔字)”过关。学校制定了教师“两字”达标考核验收标准,每学期验收一次,对考核验收合格的教师颁发合格证书。
“立足课堂”就是牢牢抓住书法教育的主阵地。我们采取两种途径:一是硬笔书法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突出常态练习质量,突出教师指导作用,突出书写评价机制。我们充分利用每天中午课前的20分钟,对每一课的生字做到识写结合、描临结合,避免课堂教学与写字教学相分离的现象。二是软笔书法与美术教学紧密结合,教室专用,课时专用,考评专设。建立了书法教室,每到五六年级全员开设软笔书法,使学生由汉字书写走向书法学习。
“延伸课外”就是积极开展软、硬笔书法社团,利用每周五的第五六节课,让部分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得到更优的发展。
“品评跟进”就是每学期举行一次“写字之星”评比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作业书写展评,为学生搭建全员参与、竞争发展、成果展示三位一体的书法特长成长平台。几年来,学生有200多人次在各级少儿书法大赛中获奖。
回顾生态课程改革,学生学习方式“自主”效能凸显,课堂活力四射,经典阅读吟诵成风,软笔书法运笔成体,乐器吹奏整齐嘹亮,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单项测试、笔试成绩、综合素质和文化品味的整体提升,近几年,学校有28名教师成为省、市、县级名师,先后获得承德市素质教育示范校、教育科研先导型学校、学校管理规范化学校、河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现代教育技术试验校、传统文化教育先进单位以及人民教育网学校文化创新校等荣誉90余项,每年有200多名学生在各级比赛中获奖,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