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近尾声,向明中学语文教师顾月云最近正在酝酿新学年的开课计划。回顾此前在“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度过的15个日夜,她郑重写下“剧本与创意写作”几个字,因为她要“把戏剧的种子播散出去”。
顾月云提及的这个工作坊,由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陆军教授于2015年创立,去年已举办过一期。今年夏天,38名来自上海部分中小学的教师在15天的封闭式“魔鬼训练”中,了解剧本创作的本质,感知戏剧教育的魅力。
戏剧教育在国外的中小学以及大学早已普及,这被认为是一种独特而全面的育人形式,对孩子的人格培养、能力开发,以及校园文化的构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陆军说,校园往往也是培育优秀戏剧创作人才和优秀原创剧本的土壤,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一批热爱并了解戏剧的“播种人”———这就是编剧工作坊的创立初衷。
戏剧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育人环节
课本剧,早已进入上海中小学的课堂,但是在大多数学校,参与课本剧的学生也并不多。曾经多次有中小学教师向上海戏剧学院提出,让戏剧早日以课程和教材的形式走进上海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而这也与一直从事上海学校“大师剧”创作的陆军一拍即合。
事实上,国外的各类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都已证明,戏剧教育是育人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陆军说,首先,戏剧是一项契合孩子天性的艺术形式,因为表现欲、运用肢体和表情的能力以及感知情感的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而戏剧可以帮助孩子们释放这些天性。
更不用说,戏剧教育还是一项跨学科的育人形式。仔细分析目前常见的艺术课程———音乐、美术、舞蹈等,你会发现它们都是相对单一的艺术形式,但戏剧却包含了文学、音乐、交际、思考、协调、想象等各种综合能力的应用,而且“戏剧可以培养人的自信”。
戏剧最独特的魅力在于治愈人的心灵。陆军提到,如今很多人缺乏正确的情绪输出渠道,一旦积压得久了,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但戏剧却是一种很好的抒发渠道,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还能获得其他的情感体验,获得更大的同理心。
关于戏剧的育人功能,杨浦区工读学校化学教师李轩扬的感触很深。他前后参加了两期工作坊的学习,希望通过戏剧找到治愈“行为偏差生”的良药。因为,在长期工作中,李轩扬发现,产生不良行为的一大原因在于缺乏社会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但当这些孩子参与剧本创作和表演的时候,他们从中获得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能力,也多了很多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融洽的团队相处经验。更宝贵的是,他们多了一份对自己的认可以及对学校和戏剧的爱。李轩扬说:“也许,戏剧中蕴含的人性光辉能帮助更多的‘迷途羔羊’回归正道。”
培养一批爱戏懂戏的“播种人”
长期担任校园戏剧评委的陆军还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高中、大学,校园戏剧的质量和生命力没有因学生年龄的成熟而递增,反而因想象力的缺失而递减。而且师生普遍对“戏剧”这一概念的理解有偏差。这让他意识到,繁荣校园戏剧创作演出,首先要普及戏剧最本质的创作特征。而这一点,需要一批热爱戏剧并有志于戏剧教育的老师,担当“播种人”。
基于这个原因,“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应运而生了。据介绍,工作坊设有戏剧编剧、微电影编剧两类课程,主要通过集中授课、命题写作、案例解析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将学员们领入编剧大门。在15天的高强度集训中,学员们需要围绕“戏核、戏眼、戏骼”三要素,对应百字剧、千字剧、万字剧的训练。
值得一提的是,38名学员中,大约一半的人此前没有任何编剧训练的基础,“很多学员是普通的语文老师、音乐老师、美术老师、社团指导老师”。因此,严苛的“编剧成长模式”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顾月云告诉记者,在来工作坊之前,她只是一个戏剧“门外汉”。当她过上“每天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上课,晚上接着头脑风暴,编剧到凌晨一两点”的日子时,经常觉得“要到极限了”。但是,她的收获却非常大。新学年开学后,她打算利用在工作坊的所学所闻,开设一门编剧选修课,向孩子们传递戏剧的“火种”,让他们的心灵更丰富、人生更美好。
“学员们在工作坊学到的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技能,而是最简单但最本质、最管用的戏剧创作特征。”陆军希望,这些“播种人”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之后,能够带领更多孩子爱上戏剧,“用戏剧之光点亮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