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著作权离你有多远?”“如何让音乐更有价值?”在天津音乐学院《音乐作品著作权的典型案例研读》课上,主讲老师向在座的来自作曲系、音乐学系、艺术管理系以及部分表演专业的学生抛出一系列问题。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从早晨起床的闹表提醒、上学路上的手机音乐、课堂学习的作品分析、商场购物的背景音乐,一直到晚上玩的王者荣耀、抖音,无一没离开音乐作品的著作权。
接着,老师以“传奇式的《传奇》”为例,引导学生进行“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音乐的经济价值、音乐的精神价值以及如何让音乐更有价值?音乐人才与法律之间有哪些关联?在音乐产业环境中,如何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与运用?这些问题既是音乐院校大学生要面对的,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需要承载和解决的。
在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中,天津音乐学院《音乐作品著作权的典型案例研读》课程把握立德树人核心要求,重视德法兼修,培养音乐人才的法治思维。
深化“课程思政”改革
十九大以来,天津市积极开展高校新时代“课程思政”改革,推动高校形成特色课程、品牌课程,构建“一核三环”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
在此背景下,天津音乐学院启动了《音乐作品著作权的典型案例研读》新课程的尝试,面向全院学生开设选修课,重点覆盖音乐学、艺术管理、作曲等专业学生开设必修课,在专业课中践行“课程思政”。该课程以团队教学的形式开设,3位主讲老师具有法学、思想政治教育、音乐学的专业背景,他们利用自己的学术专长从法理讲解、案例法务文本分析、音乐侵权分析等不同角度进行合作教学,锻炼学生理性思考,提高法律素养,完成全面“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环节。
重在培养法治思维
如何认识大学生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法治思维对大学生有哪些作用?大学生应该如何践行依法治国呢?习惯了感性思维的音乐学院大学生,规则意识和化解纠纷的能力相对薄弱。如何引导他们从基础的音乐作品“维权”与“侵权”边界界定开始,形成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思维是《音乐作品著作权的典型案例研读》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法治思维是当今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东西,大学生既要有一流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也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更要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才能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做先行者和引领者。
采用多元教学手段
音乐学院的学生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少,法律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也会欠缺,所以,3位老师并没有提出熟记法条、背诵案例要点等要求,而是尽可能的创新教学手段,让教学内容生动起来、鲜活起来,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选择与音乐专业相关的案例,结合学生们的专业实践,借助“你知道哪些音乐侵权案例”“如何判定音乐作品侵权”“侵权有什么危害”等贴近现实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创建“让音乐更有价值”的微信平台,利用新媒体平台将所学、所讲内容以网络形式传递到学生手上,让他们在课堂、课下都可以方便的检索相关资料,并以互动形式来解疑答惑;采用现场观摩的方式,带领学生亲临法院判决现场,让学生近距离的感受法律威严、司法程序等;通过播放侵权实例、庭审现场等视频资料,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刻性、鲜活度。
专家和学生评价——精彩一课
新课程开设一学期即将结束时,学院组织专家评审和学生的“生评教”活动。
专家评价:“很精彩,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娴熟,重点难点明确,能把握知识的关节点,深入浅出。将实例分析引出理论问题,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通俗化,既通俗易通又不失学术与规范,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入手,告诉大家著作权问题就在每个人身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
通过“生评教”问卷调查,100%的学生评价教师授课熟练度为优秀,并认为课堂内容对培养具有法治思维和法律素养的音乐人才会产生助力作用。96%的学生认为在课程互动、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寓思想教育于教学过程中等方面都给予“优秀”的评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抓手。天津市在加快推进“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系列改革,天津音乐学院积极响应,努力让所有课上出“思政味”,所有教师都挑起“思政担”。《音乐作品著作权的典型案例研读》课程的开设和良好运行,正是在率先探索音乐学院专业课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津云新闻记者段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