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大课间,沐浴着冬日明丽的阳光,江口小学学生排着整齐的队列,齐聚操场,演奏起小小的陶笛,一首首曲子唱响校园,时而奏出悦耳的旋律,时而绘以缤纷的色彩,一动一静中,为这所依山傍水的学校奏响出一条特色艺术课堂之路。
江口小学建于1947年,学校背依雄浑的天池山,两畔是清澈的汤溪河、团滩河环绕着,是一所拥有悠久历史、环境宜人的大型公立学校,建校七十载弦歌不辍 ,育桃李誉满天下。
邂逅陶笛开启特色课堂之旅
2018年,学校校长丁先权到校之初就定下目标:学校的每位学生要学会一项体育运动、要学会一门艺术。基于“人无我有”的考虑,在乐器的选择上,丁校长和学校音乐教师郭艳下了一番功夫。
郭艳从湖南一所大学的音乐教育本科毕业。虽然自己的专业是音乐教育,因为热爱,她在大学选修了陶笛,经过4年学习,她拿起陶笛吹奏如行云流水般,在陶笛教学上也是游刃有余。陶笛起源于7000多年前,是一种便携式乐器,是中国最古老的优秀乐器之一,它音域宽广,通常为陶土烧制的吹管乐器。
当时,郭艳极力向学校推荐陶笛,考虑到作为普及乐器而言,陶笛是一种简易乐器,它好学易吹、价格低廉,音色优美清新,最重要的是它非常适合小学生独奏、重奏以及与其它乐器合奏,所以陶笛是学校最理想的乐器选择之一。由于平时里师生们没有接触过这类乐器,对其也没有了解,因此,大家都难以接受陶笛。在这种情况下,郭艳并没有放弃,她带着12名学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陶笛教学,在冬季运动会开幕式上,这支队伍吹着陶笛在全校师生面前演出,意料之外的是,婉转悠扬的笛声一下子吸引了大家,丁校长当下就决定拍板,就是它了!
就这样,学校开设特色课堂,每班每周一节陶笛课,郭老师一边在自己的班级尝试教学,一边给全校音乐老师授课,以点带面,从每年将到全校,推动全校3000余名师生参与到陶笛课。
2019年,县教委组织各校大力推广“2 2”项目,即每所学校务必开展两项特色体育项目,明确两项“艺术 科技”培训科目,江口小学按照“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深入打造2 2特色项目,尤其是深入推广陶笛,安排专人管理 、专人落实、专项经费 、专用场地等,多举措全方位深入地推进。除了在日常的音乐课堂中开展陶笛乐器的普及教学,学校利用大课间、社团、升旗仪式等活动开展陶笛乐器练习表演,促进大家深入学习,提高陶笛教学效果,并选拔优秀学员进入陶笛演奏社团,在日常训练的同时,进行专业排练,结合各种比赛等活动,培养表演队伍。陶笛作为学习的载体,丰富了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学生的音准、演奏技能和歌唱能力都有很大提升。同时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大家能熟练吹奏十余首曲子,“生生吹陶笛,处处闻笛声”成为江口小学的常态。
经过2年多的磨合,学校组建了一支陶笛队伍,成立了一个陶笛社团,社团积极参加市、县的比赛 ,获得多次荣誉。以此激励学校的陶笛教学更加规范和专业,更好地推动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
学校笛声飘扬 传承民族文化
记者走进了学校的音乐课堂,上课中,郭艳老师做到了精心与细心,一首曲子中对于调式把握、指法技巧、注意事项都作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如何能把一首曲子吹好,三个关键点要同时具备,气息要稳,舌头要灵活,手指要准。”陶笛练习前,郭老师总会重复强调技巧,最贴心的是她会把每句简谱都写到黑板上,这样学习吹奏时,学生们就能集中全部精力练习!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跟着郭老师练习指法、吹奏乐曲,师生交流,互动实践,课堂气氛活跃。短短一个小时,学生们从不熟悉到基本掌握一首小乐曲,悠扬的笛声时时在课堂回响。
校长丁先权告诉记者,普及器乐进校园是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了情操,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使他们找到了自信,在培育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发挥作用。
四年级的学生刘祥瑞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他就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由于老人们读书少,只能照顾孙子的饮食起居,在其它方面很少和孩子沟通,尤其是刘祥瑞的心理健康发展。虽然他的成绩名列前茅,但性格孤僻,在学校很少和同学们交流,可自从刘祥瑞学上了陶笛课后,他就爱上它,还梦想以后成为一名音乐老师,最重要的是刘祥瑞性格变得开朗,他愿意敞开心扉,和同学们交流的话题也多了,如今的他非常自信,学习也更用功了。“我很喜欢陶笛这种小小的乐器,吹奏的旋律优美,它是一种入门较为容易的乐器,也便于携带。装在包里随时都可以拿出来吹奏,感觉学习生活更有趣了……”刘祥瑞高兴地说。
如今的校园,从老师到学生,形成了人人吹陶笛的音乐氛围,课间十分钟,音乐课上,课外活动时间,全校师生都徜徉在悠扬的陶笛乐曲中。
江口小学从基础启蒙到普及推广,从体验参与到特长培育,学校开设陶笛特色课堂活动建设促进了学子艺术核心素养的培育,更好地推进陶笛特色教育的发展,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