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首个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批准组建至今,我国音乐产业园区发展势头不断向好,产业集聚带动效益日益显现。如何进一步推动音乐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发挥好园区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前不久举办的2021中国(北京)音乐产业大会上,业内代表围绕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研讨,全国音乐产业布局再发强势信号。
关注Z世代音乐新消费
作为北京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的园区之一,“1919”园区位于北京CBD定福庄国家传媒走廊东端,在其周边有数所高校,聚集了不少有才华、有理想的青年。1919园区总经理高金红表示,1919园区正在尝试创造一些新的文化场景,以进一步增加园区文化活力。
“观察Z世代人群的消费观念,95后、00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给我的感受是他们的消费观念是始于颜值,陷于品质,忠于社交。他们非常喜欢有创意性的社会空间,喜欢人性化的服务和内容,尤其喜欢那些形式好玩、内容丰富的音乐消费场景,并愿意为之买单。”高金红认为,Z时代及其背后的音乐创作内容、音乐消费观念以及音乐社交在当下颇有关注的必要。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新生力量,基地园区创新变革必须考虑到这一现实现状。
科技赋能产业跨越式发展
目前,数字音乐产业已经成为音乐产业的核心产业之一。作为数字音乐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以5G、VR、AR、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技术正在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三年前,深圳音乐科技园区开始筹备打造。围绕民族音乐文化数字化升级、AI人工智能音乐应用、音乐创作工作室、音频技术开发实验室,以及企业数字化展示等方面,致力于打造集“科技+文化+服务+平台”为一体的音乐科技集聚区。
深圳音乐科技园区相关负责人李伟佳表示,深圳是一座引领科技创新的城市,音乐产业集聚区的内容建设与运营,应与科技的发展紧密结合,用高科技赋能音乐产业跨越式发展。如何将深圳的音乐产业与科技完美融合?从一个园区的运营角度出发,李伟佳认为,应做好音乐从内容创作到市场产品的相互连接,如智能家居、AI交互等高科技的产品,其所包含的音频等内容都与音乐文化息息相关。他还透露,今年年底或将启动深圳音乐科技园一期建设工作。
强化平台意识做好跨界创新
深耕市场多年,保利商业作为专注商业资产投资运营管理的平台,通过对业态、商业模式、投资模式进行创新探索,不断利用创新资源,赋能商业场景,打造“艺术·有趣·生活·商业”的生态闭环。
对于园区集聚区的建设和运营,保利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柯认为,首先是平台意识要强,抓住两头供需关系的同时,也要满足中间需求的差异;其次是在内容打造和运营管理方面,要有效规避同质化问题,做好内容资源组合以及运营提升的辅助性服务;再者要有跨界思维,做好创新。“以艺术培训机构为例,未来培训机构发展的机会要么在社区,要么在购物中心,社区离家近,比较方便。购物中心是多元组合,让小孩在购物中心参加培训,家长解放自我,各自需求可以一站式满足”。
洗牌深化倒逼精耕细作
前不久发布的《中国产业园区上市公司白皮书(2021)》显示,“十四五”期间预计将是产业园区“大洗牌”的时期,那些能够为企业带来发展助力、帮助产业升级发展的园区企业,将从传统园区盘面中不断抢夺优质企业;那些构建了数智化平台、实现了精细化管理的园区,将通过多园区的联动运营和互联合作的强大管理能力,不断将那些缺乏大盘面经营管理能力的园区并购。
洗牌期到来,意味着产业园将迎来运营服务精耕细作、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如何打通集聚区运营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多元业态有效落地,高金红表示,要注意强化区域协同效应,从全产业链条上去打通各环节的服务工作,与此同时,还要严格遵循音乐产业规划中的协同发展方向。“作为产业集聚区,就是要把全产业链和企业的生命周期拉长,让小企业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大企业可以得到更多、更好的资源,让他们能够把核心力量释放出来,在园区里形成生态圈。这样不管是从宣传成本还是人力成本上都能大大降低企业的成本。”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王野霏表示,北京市高度重视音乐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未来将出台推动音乐产业繁荣发展的专项政策,高标准、高水平推动市级音乐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打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产业发展空间,将通过现场表演、流动演出等方式,创建更多音乐网红打卡地,让音乐真正融入人民的美好生活之中。
中国音乐剧迎来行业发展窗口期
当前国际文化线下交流不畅,国外音乐剧的引进工作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中国原创音乐剧实际迎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时期。中演演出院线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张利表示,中国音乐剧产业的发展整体上经历了从“原版引进-原版中文制作—原创制作”三个阶段,目前这三种形式在中国市场上共存。
《2021中国音乐剧指南》显示,中国音乐剧演出市场2019年共演出2655场,同比增长5.4%。观众数量达到213万人次,同比增加29.5,票房收入突破六亿元,同比增长37.1%,国内音乐剧的市场发展逐步向好。“但中国音乐剧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市场占有率低、专业场馆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我们的原创能力薄弱、市场认可度不够、与原版引进的音乐剧相比缺少竞争力等”。张利谈到,2018年,引进音乐剧演出584场,票房收入达到2.68元,引进音乐剧收入占当年音乐剧票房收入的62.62%,而同年中国原创音乐剧演出票房收入仅为0.55亿元,占比13%。
可以说,高质量的引进音乐剧和层出不穷的中文版音乐剧,在对中国原创音乐剧市场造成冲击的同时,倒逼中国原创音乐剧创新求变。中国音乐剧发展最为关键的突破口还是要增强原创创作的实力,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流行时期,受国际文化线下交流不畅的影响,音乐剧引进暂处于停滞状态。客观上,这时候也是中国原创音乐剧非常好的发展时期。
当下首先是要重视原创音乐剧,启动IP演出项目,打造原创精品,“目前我们正在打造中文版的原创音乐剧《图兰朵》,这部剧法国巴黎圣母院作曲家已经作完曲,我们正在制作当中。今年还有一个计划,就是启动音乐剧《三星堆》的制作。《三星堆》是基于四川三星堆文化的一系列考古发现,我们希望把它制作成为大家喜欢的大IP,同时把它作为中国的文化推广到国外去”;其次是要有品牌的意识,目前国内原创的音乐剧数量虽然不少,但质量参差不齐,多是快餐式运作,演出制作周期短,剧目推出之后,可能演一轮或一年,缺乏强有力的市场号召力。相比较,欧美的很多音乐剧之所以能够赚钱,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通过长年累月的演出和沉淀,塑造自己的品牌,最终赢得了市场的认可;最后是要搭建音乐剧制作的产业链条。在欧美发达国家的音乐剧市场,一部音乐剧的制作,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产业作支撑。反观中国音乐剧的制作,上游缺少专门针对音乐剧IP的开发,中游缺少专业的制作人和音乐剧表演人才,下游缺少专业的音乐剧表演场馆,尤其是像百老汇和伦敦新区这样集聚音乐剧产业发展的区域还非常少。
张利认为,中国音乐剧的目标是要实现标准化、流水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径。“未来我们的音乐剧制作要抓住后疫情时期,推出更多优秀原创作品。这条道路注定不会很顺利,但我们只要坚持,未来我们的舞台艺术,包括音乐剧产业,肯定将面临非常好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