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村里的“隐形冠军” “相城弓”独步提琴市场三部曲
- 编辑:csm351
2022-02-12来源:看苏州
相城区北桥街道石桥村庙泾上,一个寻常的江南水乡村落。
隔三差五地,就会有一阵阵悠扬的小提琴声在村里回荡,给这个平凡的小村庄平添一丝高雅的艺术气息。
拉琴的人是该村村民,名叫郑丰。
郑丰并非专业小提琴演奏家,他甚至连乐谱都看不懂——他是一名制作提琴琴弓的匠人,为了检验自己制作的琴弓,他自学了拉琴。
在相城区渭塘镇、北桥街道一带,聚集了上千名像郑丰这样的琴弓匠人,他们制作的琴弓,占据了全球八成以上的市场份额。然而,渭塘虽然是相城琴弓的主要产地,但相较“渭塘珍珠”的珠光宝气,琴弓业显得十分“隐形”。走在街头,人们很难看出这里和提琴之间有什么关联,即便是苏州的提琴爱好者,可能也并不知道自己操弄的琴弓,产地就在身边。
郑丰们闲谈时总说,相城琴弓能让全世界的提琴发出美妙的声音,“隐形”的琴弓业什么时候能“高光”一下呢?
这个愿景内涵丰富。因为他们手里的这把小小琴弓,早已经是行业当中的“隐形冠军”。“隐形冠军”,是指那些不为公众所熟知,却在某个细分行业或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拥有核心竞争力和明确战略,其产品、服务难以被超越和模仿的中小型企业。
一把弓,能量这么大?
这把弓,确实不简单!
渭塘弓作、弓行天下、弓法相城——“隐形冠军”三部曲被它拉得荡气回肠。
郑丰在试用琴弓
弓作农具厂“破次元”生产提琴弓
41岁的郑丰,已经和琴弓打了24年交道。而琴弓业,在相城已有50多年的历史。
郑丰的师父名叫张明生,张明生的父亲则是相城琴弓业的“祖师爷”张金海——目前,相城琴弓的所有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从张氏父子一脉传下来的。
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渭塘镇创办农具厂,有一手红木家具制作绝活的张金海当上了厂长。一个偶然的机会,张金海去苏州乐器厂看望自己的师兄弟,师弟兄们在他的面前嘀咕,乐器厂只生产提琴不生产琴弓,常常要为提琴配不到合适的琴弓而犯愁。
闻得此言,张金海觉得眼前一亮,认为生产琴弓可以成为农具厂的新业务。他向师兄弟们讨了一把琴弓带回渭塘,把从小就跟着自己学木工手艺的儿子张明生和厂里几个手艺好的木工叫到一起,摸索起了琴弓制作。
制作琴弓的迷你工具
琴弓之所以称为“弓”,是因为它的原理和弓很相似:弓杆呈反曲状态,装在两端的马尾相当于弓弦,平常不用时,马尾处于松弛状态,使用时,要把马尾收紧,将反曲的弓杆渐渐绷直,通过马尾摩擦琴弦发出声音。
一开始,张金海依葫芦画瓢,做出了一把样品。当他把样品送到乐器厂请师兄弟们指点时,大伙都笑了——原来,他在加工弓杆粗坯时,直接用锯子在木料上锯出了反曲的形状——实际上,弓杆的粗坯应该是笔直的,然后通过烘烤形成反曲,直接用锯子锯出反曲形状,无形中破坏了木料纤维,使其强度降低,承受不住马尾绷紧时的张力。
经过师兄弟们的反复指点,结合自己制作红木家具的技巧,张金海终于做成了合格的琴弓,渭塘农具厂成立了专门的琴弓车间,渐渐培养出一批熟练的琴弓匠人。
1986年,张明生离开渭塘农具厂,自己投资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琴弓专业制作企业——沿塘乐器配件厂,后来又扩大为强生乐器有限公司,还孵化出了声达乐器有限公司,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琴弓生产企业,年产不同等级、各种型号、64个品种的琴弓近15万支。
按照时下的流行说法,从农具厂到提琴弓,非常“破次元”。强生乐器公司成了相城琴弓企业的孵化器,“闻乐”“友谊”“骑河”等琴弓生产厂家应运而生,还催生了一大批工作室和配件作坊。经过40多年的探索及发展,相城琴弓业如今已成长为一个前景广阔、竞争优势明显、集聚效应不断增强的新兴特色行业群。仅在渭塘镇,就集结了50多家琴弓生产企业、1000多名能工巧匠,2020年生产70多万支大小琴弓,98%以上出口欧美,年产值数亿元。琴弓主要给日本雅马哈、美国莎音、德国盖瓦、法国塞宾等国外知名品牌贴牌生产。大部分厂家每年参加上海、北京国际乐器展览会,法兰克福乐器博览会等,获得众多好评。
弓出欧洲提琴家手操“渭塘造”
“琴弓看似简单,实际上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骑河乐器老板徐忠华说。
徐忠华介绍,制作一把优质的琴弓,首先用料就很考究,“目前,世界上公认最优质的弓杆原料是巴西苏木,这种树受到巴西政府高度保护,砍伐和出口控制得很严,中国制作琴弓使用的巴西苏木,只能通过欧洲的部分国家间接获得,价格最高时达到每吨100万元。”
如此昂贵的巴西苏木,也不是都能用来制作琴弓弓杆。徐忠华说,最适宜的巴西苏木木料,扔进水中后既不会浮在水面也不会沉入水底,而是悬浮在水中,其密度和水几乎是一样的,“木料锯开后,有节疤的、纤维纹路不直的都不能用,只能选择其中没有任何瑕疵的,因此,一根巴西苏木弓杆粗坯的原料成本就要达到上千元。”
徐忠华介绍,选材、开料、烤弯、修头、打磨、上漆、调音……从原木到琴弓成品,需要经历100多道工序,而其中,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工作量可以借助机械,其余的全凭手工,因此,制作琴弓对制作者的匠心有着极高的要求。
徐忠华在制作琴弓
对“匠心”二字,郑丰也有着深刻的体会。
17岁那年,郑丰拜师学艺,一学就是13年,其间,他有幸得到了著名华裔琴弓制作师刘国正3年时间的亲身传授指导。30岁时,郑丰回到北桥,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一把小小的琴弓,凝聚着极高的技术含量。郑丰说,譬如,演奏者手持琴弓时,其食指部位,应该恰好就是整个琴弓的重心所在,如果制作者的技术不到家,琴弓的重心偏前或者偏后,演奏者都会感觉很别扭;在重心部位还要缠绕银丝,以进一步强化前后平衡,而银丝缠多少圈也是有讲究的,多一圈少一圈都不行。又如,弓杆从尾部到前段,其粗细程度是逐渐递减的,在哪一段应该有多粗也是有严格要求的,一毫米的偏差都不行;再如,每支琴弓的重量误差不能超过2-3克……
“制作每一支琴弓的过程,都像母亲孕育孩子一样。”郑丰说,有时做一支琴弓就要耗时一年,这是为了充分保障成品的稳定性,“虽然原木已经存放30年,但做成弓杆后仍有变形的可能性,所以,初步做好的琴弓要等一年才能出售,这一年中要不断地随着弓杆自然形变的节奏加以调整。”
郑丰表示,正因为做琴弓需要高超的技巧和耐心,所以,不能指望靠这门手艺来挣“快钱”,“国内也有其他地方出产琴弓,但当地的从业人员都说‘只有苏州人才能做出好琴弓’……”
郑丰认为,之所以“只有苏州人才能做出好琴弓”,是因为苏州人有着特殊的地域性格:做事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对品质的追求永无止境,“所以,中国传统的丝绸、刺绣、缂丝、玉雕等,苏州人能做到品质举世无双,对琴弓这种演奏配件,苏州人也能做得很好。”
凭着过硬的质量,相城人最终把老牌琴弓强国韩国、德国挤出了亚洲市场,并进一步占领全球市场。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相城琴弓是通过外贸企业出口的,以致当地琴弓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既没有知名度也没有价格话语权。
2005年,徐忠华带着自己做的琴弓来到德国法兰克福乐器博览会。那次展会上,他吃了无数“闭门羹”,但他没有气馁,连续去了3年。3年下来,徐忠华收到了一大摞海外客户的名片,于是,他按照名片上的地址把自己企业宣传册寄了出去——邮费加在一起,高达两万元。
不久之后,陆续有海外客户主动与徐忠华联系,其中包括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首席低音提琴演奏家博古斯拉夫·福托克,他用了徐忠华制作的琴弓后赞不绝口,并推荐给乐团其他成员。
就这样,“中国渭塘”在欧洲音乐界传开,提琴演奏家们发现,中国人制作琴弓的技艺,并不比法国人和意大利人逊色。近年来,在国际琴弓制作大赛上,相城的琴弓匠人们多次获得大奖。瑞士太阳乐队的13位音乐家,曾专程赶到慕名已久的“中国渭塘”,在琴弓企业的车间里,为工人们演奏莫扎特经典音乐,以表敬意。
骑河乐器厂的工匠在制作琴弓
弓法产业学“珍珠”、品宣学“苏绣”
相城弓作正在经历产业化的嬗变。
渭塘镇中南村村民徐进兴专门生产一种叫做“马尾库”的琴弓部件。所谓“马尾库”,其实是一块安装在琴弓尾部的木头,中间是空心的,作用是将马尾的一端塞进去并用木楔固定住,马尾的另一端固定在弓头上,而马尾库是可以通过弓杆末端的螺丝来调节定位的,以此来调节马尾的松紧程度。
徐进兴的作坊,并非相城琴弓产业链上的最末端,因为“马尾库”上还有几个细小的零件——比如鲍鱼壳装饰片、固定马尾的木楔等,是由其他的专业作坊提供的。“目前,在相城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琴弓产业链,从成品到每一个零部件乃至每一道生产工序,都有专门的从业人员。”徐进兴说,当初渭塘农具厂琴弓车间流水线上的每一个环节,现在都派生出了专门的作坊。
在郑丰看来,相城的琴弓产业已经开始成熟,但如果要想进一步发展,则需要突破一些瓶颈。
“虽然相城琴弓在海外市场知名度较高,但在苏州本地却默默无闻,”郑丰说,渭塘是相城琴弓的发源地和主产区,但和“渭塘珍珠”相比,渭塘琴弓的品牌效应几乎没有,“就连部分渭塘本地居民都不知道渭塘琴弓,曾经有人问我是做什么的,我说是做‘弓杆’的,对方竟听成了是做‘棕绷’的……”(注:苏州方言中“弓杆”和“棕绷”发音接近)
郑丰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相城琴弓产业过于分散,以家庭式作坊为主,缺乏统一的外在形象,他建议当地政府参考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的苏绣小镇,出台相关政策引领扶持琴弓产业进一步发展,打造一个“琴弓小镇”,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打造“音乐小镇”,引导乐器产业集聚,进而推动会展等相关产业,形成文旅IP经济新亮点。
渭塘琴弓企业苏州艺友乐器配件厂老板潘光付认为,“草根”出身的相城琴弓产业,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潘光付表示,地方政府应该从文化产业的高度来看待琴弓行业,出台整体发展规划,整合相关资源,打造“渭塘琴弓”或“相城琴弓”地域公共品牌,组建行业协会,进而像苏绣那样制定国际标准,从而推动琴弓业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一句话,相城要从“弓作”走向“弓法”。
记者手记
隐形与显性
渭塘镇堪称“世界琴弓制造中心”。采访中,记者感受到,当地对进一步打造琴弓“隐形冠军”企业的思路清晰而迫切。隐形冠军的“夺冠之路”,有偶然也有必然。但要成为真正的冠军企业、第一品牌,需要循其道,顺其势,力其行。目前,区镇两级正在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在预算经费中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企业从琴弓制作向小提琴制作产业链延伸,不断提升小提琴终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打造一批中高档小提琴制作品牌。同时,探索“隐形”的冠军企业和“显性”的文化艺术双轮驱动,紧密融合。比如,正与苏州大学音乐学院、苏州职业大学音乐系等单位开展合作,增挂一批小提琴大师工作室。加强与高校、社会乐团、才艺培训中心和中小学校等单位合作,结合渭塘诗会活动,每年策划2场大型小提琴演奏音乐会,不断提升渭塘小提琴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