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1267岁的古琴九霄环佩在广州奏响千年古韵,紧接着巴西总统卢拉访华,也在上海欣赏到古筝演奏。请重要外宾来中国听古音古韵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
6月29日-7月2日,第三十届中国国际乐器展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举行。来自国内外六百多家企业参展,其中,中国传统乐器展出占比约40%。受今年古琴热的影响,古琴展商比2021年增长近10%。
古琴相传创始于伏羲氏或神农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弦乐器。2003年,古琴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些年,国潮复兴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到古琴的文化价值: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独特存在,你可以说它是乐器,但它绝不只是乐器,在古代更像是文化教育所用到的重要工具。比如宋代将琴、棋、书、画总结为“文人四艺”,说明古琴在当时是读书人的必修课,而且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科目;魏晋时期的记录更早,文人日常生活是“左琴右书”,抚琴与读书同样重要,当时读书人的代表如阮籍、嵇康都是知名琴家,而嵇康临刑前弹奏《广陵散》的故事流传至今。
在展会现场,小编再次听到了熟悉的琴音。据主办方介绍,现场展品中确实有古琴通过标准器扫描数据、3D建模后成功复刻了宋明时期老琴音色,可以让古老的声音穿越时间,走入寻常百姓家。
现场展品演奏琴器为明代老琴复刻款。《诗经·国风》有“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意思是用桐木、梓木和漆木来做琴瑟。可见在公元前3000年时,桐木、梓木与大漆就是制琴原料了。与千岁唐琴“九霄环佩”类似,这类复刻老琴的材质同样以琴面桐木、琴底梓木为基础。
古书里的“古琴”其实指的就是老琴,存世至少百年,自然都是精品才能留存下来:意味着更稳定的琴体、更松透的木胎、更舒适的弦路。这样的老琴,手感和音色自然也就更好。复刻的意义是用现代科技向古人的智慧致敬,能让古琴爱好者得到更多高性价比的优质琴器。
唐代制琴“百衲”工艺木胎示意图,其名源于数百片桐木心材修型、缀集而成,形如旧时百衲衣没有整片布料,而人为的蜂巢结构帮助提升了琴体稳定性。
前来参展的古琴研究者彭芃博士表示:“琴从周代开始就是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三千多年来与中国的文脉始终相连。对老琴的复刻只是借用了技术手段,而文化的守正创新、让古琴能像钢琴一样走向世界、让世界深入了解并接受东方的人文传承,才是未来更重要的工作。”
本届展会将于6月30日举办《中国民族乐器改良与发展论坛》,同时另有30多场主题讲座、乐器展演及比赛等活动,目前,据展前统计,线上完成注册的国内外专业观众已经超过4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