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敏晓:让古老乐器透口新鲜空气
- 编辑:csm351
2011-05-05
上班头一天,许敏晓领到了两只雪白的搪瓷盆和一沓五颜六色的塑料饭菜票;中午,叮铃铃响起开饭铃声,同事们捧着搪瓷盆揣着饭菜票涌向食堂……姑娘一下子转不过神来,这场景离她的生活圈子实在有些远,好像,只会出现在上一辈人的讲述中。
两年前,许敏晓从同济大学产品设计专业硕士毕业,眼看着同学们朝数码行业奔,投身VI(视觉设计)、UI(界面设计)之类新潮,她只投出一份简历,一门心思进了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钻研起古老的民族乐器的装饰设计。这个足够另类的选择,把她的老师也吓了一跳。童年时,许敏晓学二胡还早于学画,跟妈妈咿咿呀呀学着拉。虽然学琴时间很短,但至今觉得温暖。“我喜欢民族乐器那种古典的优雅,时隔这么些年,我好奇现在它到底怎样了。画画当然是我的爱好,现在我把两样爱好结合成自己的工作,不挺好吗?”
入了行,尽管内心静定,但民族乐器的现实尴尬却是许敏晓回避不了的。小提琴有斯特拉底瓦里和瓜奈里,钢琴有斯坦威,几个世纪来总被演奏家和收藏家追捧着,也被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仰慕着。中国民族乐器在制作工艺和音色品质上也有过巅峰之作,但在今天,却明显存在“公众形象”的问题。
许敏晓知道,这其实是一连串问题纠结成的大问题。她无力解决,但也可以做些什么。她用受过美术和设计专业训练的眼睛打量民族乐器,有了主意。古筝、二胡或是琵琶、柳琴,传承了多少年,当年龙凤呈祥之类的琴体装饰图案似乎就沿用了多少年,造型也一成不变。她觉得,在审美眼光越来越多元的今天,应该有新的设计。
琴体长四五尺的古筝,只有左边小小一段琴板可做文章;而给二胡做琴体装饰,更只限与琴轸相连的短短一截琴杆。许敏晓就从这些“小处”入手,试着让古老的民族乐器透口新鲜空气。2009年夏天,她首次独立为古筝设计了雕刻形式的装饰纹样,抽象的几何图案第一次呈现于古乐器:深深浅浅的大圆套小圆,汇成了“涟漪春声”,这是春雨淅淅沥沥落入水塘、溅出圈圈涟漪给予她的灵感,让她想起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拨弦声;“流光溢彩”则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实心圆点,灵感来自城市夜晚路灯、车灯、霓虹灯闪烁跳动的光点,构图颇有韵律感。“我还有意留白,不让装饰图案占满空间,为人们腾出想象空间……”姑娘想得仔细,但看着设计稿,心里忐忑。直到三四个月后,当图纸变成实物,以“圆”为主题的时尚系列古筝的市场销量一路领先,她才有了自信。
暗香浮动的梅花、随风起舞的枫叶、果实累累的葡萄藤,许敏晓为民族乐器设计的装饰图案,多由简单的线条与抽象的几何图形组合而成。这创新,不是颠覆,而是调和,守着古典情怀中意味深长的“空”,也努力贴近现在人们的审美观。
“民族乐器的改进,根本还在于结构改良,追求更佳音色。”许敏晓并不陶醉于自己给乐器外观所作的改变,她清楚地知道,只有由里而外的改进,才是真正的产品设计创新,这需要方方面面人才的通力合作。好在近几年,厂里正有意识地延揽人才,她有了不少伙伴,可以经常聚到一起“头脑风暴”。于是,不仅世博中国馆图案和上海市花白玉兰相继上了民族乐器,他们还研制出了取名“飘”的阮、融入卡通造型的球身琵琶,着实让人耳目一新。
许敏晓设计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限量版二胡,在当年的中国国际乐器展览会上,两小时内被预订一空,创下近百万元的销售纪录。但姑娘并不满足,她给自己参与设计的民族乐器建了一份详尽的文档,暗暗催促自己跟自己赛跑。
问答许敏晓
问:过去最高兴的事?
答:当自己设计的产品被市场接受并且热卖,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特别令我回味。
问:未来最想做的事?
答:希望除了能设计乐器,还能专业地演奏乐器。
问:最享受的事情?
答:享受做设计时跟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断讨论的气氛,享受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相互扶持不懈努力。
问:工作以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答:喜欢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和观察,这对设计很有帮助。
问: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支持?
答:希望更多人加入民族乐器行业,让这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品种更好地传承、发展。(记者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