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传统文化的所有品种里,被选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南音无疑是桂冠级的。而作为闽南唯一一家专业性南音剧团,泉州南音剧团又像是这顶桂冠上的一颗明珠。在当今举国上下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中,有一种声音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那就是把南音剧团推向文化市场,让她融入文化产业发展的链条中,在市场中求生存,在产业中求发展。然而,实践已证明,像南音这样的传统艺术在当今的文化市场上既难以靠自身运营获得生存和发展,也和文化产业的概念相距甚远。
并非所有的文化形态都可以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业界共识。由于文化产业的产品或项目有3个显著特征:第一是自身可以形成产业链;第二是可以大量复制,形成规模销售;第三是具有很强的娱乐性。而作为一种地域性传统文化,南音艺术无疑不具备这三种特征,因而主要以表演南音艺术而存在的南音剧团也很难在文化产业领域中发展。笔者认为,保护和发展南音剧团只有一个办法:养。
但,靠谁养?怎么养?
过去是政府养,靠事业单位的体制养,现在显然行不通了。其实有一种办法,放之四海而皆准,而在中国还没用到,那就是艺术基金会的机制。
所谓的艺术基金会是一种非营利性的民间商业机构。它以某个艺术品种或某个艺术团体为保护对象,依靠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政策,如税收或社会荣誉,进而吸引企业、团体或个人向基金会捐资,并聘请有经验的专业基金管理人和艺术经营者,对需要保护的艺术品种或艺术团体进行保护性经营管理,并促使该艺术品种或艺术团体不断发展。
许多国家都拥有大量的艺术基金会,主要用于保护那些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艺术品种,或高水准的艺术团体。他们高薪聘请一流的经营者和一流的艺术家,创造一流的艺术,给观众一流的享受,从而也获得较高的商业回报。而这些回报又回流到基金会,形成良性循环。国际上许多一流的艺术院团都是靠这样的机制养活和发展的。
套用这样的机制,泉州也应该尝试成立南音艺术基金会:由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吸纳企业或民间资金,聘用专业管理人才和艺术人才,提高南音剧团的艺术水准和经营水平,加强专业性艺术教育和培训,以储备人才,形成良性循环。
除了机制问题,还有几个观念问题也需要解决,才会有利于南音剧团的发展。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艺术的文化地位极高,但南音剧团的地位却与之不相匹配。为了一点生存资金,专业剧团不得不经常进行廉价的草台演出或伴宴,专业院团演出和街头巷尾的弦友活动混为一体。同时,专业表演票价低廉,导致专业艺术家收入低且地位低下,最终南音后继无人——南音剧团的现状就如同大家闺秀沦入风尘。
在笔者看来,艺术可以普及,但艺术要有标杆,普及艺术是为了让更多人去欣赏艺术,仰慕标杆,而不是让艺术彻底民间化和低端化,最后导致专业表演和专业教育的消失。因此,西方民众对交响乐、芭蕾舞和歌剧等高雅艺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这一方面要靠专业团体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准,另一方面也要靠媒体创造一些引导性舆论,使民众提高对专业团体的敬意,才有利于专业团体的发展。
另一个观念问题就是南音剧团的节目要不要创新,这在学界一直有较大争议。笔者的观点是:作为一家专业团体,如果有专业性艺术基金会的支持,那么传承和再现传统就是本分的事。在个别节目上可以尝试形式上的创新,或者尝试一些跨界的合作,但传统是灵魂,是基因,是不应改变的,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尺度也是南音剧团应该思考的问题。
解决好上述问题,我们还需要面对南音生存之根本——当地观众。在泉州很容易发现一些矛盾的现象:泉州是文化历史非常厚重的城市,但泉州人却很少关注传统文化艺术;泉州人有很强的家乡自豪感,但泉州人对家乡的传统艺术却没有自豪感;似乎只有离开泉州的泉州人才关注泉州的传统艺术,如华侨和台胞,南音剧团在海外的演出要远比在泉州演出热闹;虽然泉州很多人很有钱,但却很少有人花钱买票去观看传统艺术或赞助传统艺术,造成泉州酒楼天天人满为患,南音剧场和梨园剧场却门可罗雀。
在欧洲有这么一个笑话:没有看过莎士比亚戏剧的英国人,没有看过歌剧表演的意大利人,没有听过交响乐现场演出的维也纳人,都是不可原谅的。也许我们也应该逐渐树立这样一个观念:没有听过专业南音表演的泉州人,也是不可原谅的。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CSMES艺术院校联盟小微乐器培训师专业联合招生,考前培训机构加盟认证及授权平台,专生输送,区域代理。......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立即关注移动端网站
扫一扫手机访问中音联小程序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
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