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原国家发改委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齐勇锋
金融危机使我国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资源消耗过大、污染严重、结构不合理,以及依靠投资和外需的粗放式发展问题充分显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文化产业是符合国情特点,有利于发挥我国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其概念和内涵因世界各国强调不同的侧重点,除文化产业这一通常概念外还有其它不同的称谓,欧盟称为“内容产业”,英国及英联邦国家称为“创意产业”,美国名曰“版权产业”,台湾、香港和我国大陆的北京等地区则名为“文化创意产业”。
1、文化产业是典型的绿色经济,是符合我国国情特点,有利于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文化产业以非物质文化资源为加工对象,为市场提供文化意义消费,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低,需求弹性大,产品附加值高,价值链长,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作为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历史文化传统没有中断的四大文明古国,历史文化资源积淀之丰厚举世罕见,且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与自然资源匮乏和过度开采,后续资源不足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的严峻约束相比,形成了鲜明对照,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优越条件极为明显。这一国情特点,决定了在产业选择方面,应当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促使文化产业超常规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容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
发展文化产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基本途径。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1000—3000美元是文化消费活跃、消费结构提升的阶段,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是文化消费迅速增长,而物质消费比重逐步趋缓的阶段。2009年,我国人均GDP已达3600美元。如果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按年均经济增长8%计算,预计2010年我国人均GDP可接近4000美元,2020年将突破8000美元,提前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我国人口众多,内需市场庞大,目前正处于消费结构转换的节点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增长强劲。以电影产业为例,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我国电影票房在2008年同比增长30%的基础上,继续逆势上扬,同比大幅增长42.96%。①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物质产品都存在着结构性过剩的问题,而文化产品和服务则仍存在着供给缺口。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公民收入水平的逐年提升,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其中间产品和服务是最具创造性的生产要素,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具有广泛的关联带动作用
新技术革命为文化功能的扩展提供了新的手段,使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经济属性日益凸现,催生出一系列新的文化业态,如网络服务、动漫游戏、数字媒体、手机视频等,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目前,文化产业与信息、旅游、体育、教育等国民经济产业部门正在发生普遍的渗透和融合,形成了以文化内容为纽带、关联度日益密切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文化产业高端领域的创意设计、电子商务,以及会展、广告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日益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内在价值、品排、信息化和集约化水平,在推动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4、文化产业具有就业容量大和灵活就业的特点,是吸收大学生、研究生等知识阶层就业的重要产业部门
人口众多,就业难度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充分就业,保持社会稳定,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文化产业的行业和门类众多,产业链条长,就业容量大,就业形式灵活多样,不仅适合个体、自由职业者和掌握传统技艺者等各类不同群体就业,而且,作为知识经济和服务行业,特别适合大学生、研究生等知识阶层就业和创业。据有关专家估算,在北京多达数10万人的“北漂”中,有一半以上属于灵活就业的各类文化人和应届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
5、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传播力、渗透力和影响力,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主要支撑性产业
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密切,促使国际竞争日益向以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为重心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方面转移。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现我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不仅需要有强大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同时也需要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而文化产业正是发挥文化的传播、渗透和影响作用,支撑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主要产业部门。
二、文化产业在促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3年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高于GDP年均增长5—7个百分点。2009年,尽管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文化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左右,比2008年现价增长10%,快于同期GDP的现价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占同期GDP初步核算数的比重为2.5%左右,比2008年提高0.07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全年营业收入为27244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占98.4%;从业总数为1182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53%,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91%。对比国家统计局2004年和2008年两次根据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所作的统计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四大特点: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与2004年相比,2008年法人单位数增加14.3万个,增长近45%;资产总计增加9170亿元,增长50%;从业人员增加186万人,增长18.6%。
二是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8年,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为26802亿元,比2004年增加10577亿元,增长65%。文化服务企业法人单位的营业利润为981亿元,比2004年增长5倍多;规模以上文化产品生产企业的利润总额为592亿元,比2004年增长110%;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的利润总额为113亿元,比2004年增长40%。
三是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成效。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经营性单位数量明显增加,新兴文化服务业得以快速发展,大量骨干文化服务企业涌现。2008年,在文化服务企业中,资产和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分别有1582家和977家,比2004年分别增加587家和512家。近年来涌现出的骨干文化服务企业多为广告、传媒、电视网络公司、出版和报业集团、影视制作等行业的大型企业和集团化经营单位。
四是非公资本比重明显上升。在文化产业经营性单位中,2008年实收资本83238亿元,其中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之比为47.5:52.5,与2004年的51:49相比,非公有资本所占比重有所上升。①
总体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呈现出外延扩张高速增长的快车道,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在促进文化市场发展繁荣,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国家软实力以及促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大幅提高文化产业的经济总量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依托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的功能和特点,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把文化产业的振兴规划纳入国家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投资计划中,使文化产业总量在“十一五”时期大幅提升,从目前占GDP2.5%提高到5%左右,到2010年,提升到7%左右,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形成我国物质产品生产部门和精神文化产品生产部门的合理比例和优化布局。
二是要发挥文化产业作为创意和内容产业对相关产业的诱导作用、溢出效应和引领作用,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作为创意和内容产业,文化产业的巨大市场需求对上游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发明有强烈的诱导作用。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标志性的高新技术成果,如王选发明的“激光照排技术”、比尔? 盖茨发明的“互连网视窗系统”,以及视频手机技术等,都是在文化内容消费快速增长的诱导下,经过科研技术人员的艰苦努力而诞生的。这些重大技术发明一旦问世,往往催生出一个新的文化行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对文化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溢出效应,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文化产业,通过文化的产业化,利用市场机制生产出大量的创意和内容,而由于创意和内容能够通过现代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因而对经济社会产生的知识扩散和溢出效应,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比其它产业更为显著,从而有利于提高公民素质、改善一个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而对经济发展方式产生间接的影响,使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从依靠投资和资源而转移到依靠人的素质、创意和技能方面来。
引领作用,是指文化产业作为内容、时尚和符号产业与信息、旅游和体育产业日益融合发展,引领和带动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意设计、电子商务、会展、广告等对制造业、农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和提升作用。从产业发展趋势看,文化创意和高新技术作为最具创造性的生产要素,将成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复苏和高速增长的引擎,对促进我国结构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是要发挥文化产品的内容消费、娱乐、休闲的功能,积极扩大内需,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金融危机导致外需大幅减少,拉动内需,形成新的消费热点成为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目前我国已越过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的消费结构转换的节点;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使精神文化产品的特殊需求明显增加,展现出文化产业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发挥文化产品的内容消费、娱乐和休闲功能,就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喜闻乐见的影视、演出、音乐、美术、动漫游戏、图书、娱乐、节庆活动、休闲旅游、体育健身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幅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把公民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推动内需增长。同时,也为走出后金融危机的阴影,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保持社会稳定营造良好的文化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这种独特作用是其它物质生产部门所不具备的。
四是要发挥文化产业就业容量大和灵活就业的功能和特点,促进就业增长
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衰退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就业和再就业困难重重,社会不稳定的问题明显增多。面对就业压力,要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的措施。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要进一步开放文化市场,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同时降低企业注册登记门槛,发挥文化产业就业容量大和灵活就业,就业形式多样的功能和特点,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吸纳新增就业人口,特别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研究生的重要产业部门。
五是要发挥文化产业所具有的传播力、渗透力和影响力,促使中华文化快速迈进国际市场,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金融危机使西方发达国家深陷泥潭,却彰显中国因素的积极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升,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提供了机遇。发挥文化产业所具有的传播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及其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作用,就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高竞争力,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出口持续增长;利用发达国家出于降低成本的需要,争取更多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务;要抓住当前西方一些国家文化传媒资产大幅缩水的时机,推动我国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参与跨国兼并重组,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迅速发展壮大,培育一批“中华牌”的跨国文化产业集团,全面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使我国的文化影响力与我国的经济大国地位相适应。
三、新形势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思路
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就是要把发展文化生产力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依据文化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破解制约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难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精神文明建设规律而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和新型文化体制的基本框架,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我国的文化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一是顺应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塑造以公有制为主导、具有混合经济特点的文化市场微观主体
新技术革命和现代传媒为文化功能的扩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市场空间,使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经济属性日益凸现,从而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趋势。发展文化产业,首先必须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体制弊端,促使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形成以股份制为主要形态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市场微观主体。目前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如何解决人员身份转换和历史债务,使转制单位摔掉包袱,焕发活力,轻装上阵?二是如何吸收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三是如何对具有“事业体制,企业化经营”这样过渡色彩的国有文化产业集团进行公司制改造,使之既符合《公司法》的规定,同时又能够激发活力?要按照2008年中央114号文件的精神,完善和落实配套政策,总结和推广试点单位的改革经验,以有利于文化生产力发展为原则,因地制宜,继续进行积极的探索。
二是顺应文化市场化发展的要求,打破行业和区域壁垒,营造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竞争的文化市场环境
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是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的公共平台。我们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必须改革传统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问题,打破行业和区域之间的市场壁垒,促进文化资源和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要积极推进市场流通组织改革,发展连锁、物流等新型业态和文化产品市场,培育人才、版权等文化要素市场;按照政府与行业协会分开的原则,改革行业协会。同时依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发展一批自愿结合、自治管理的文化行业组织,使之在提供行业信息、咨询服务、人才培训、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加快发展法律、会计、资产评估、服务代理等文化市场的中介机构,完善市场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是顺应文化社会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更大规模地引进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文化的社会化发展是文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必然延伸。也就是说,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加强市场监管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改革审批制度,更加广泛地吸引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更大规模地引进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打破国有资本垄断文化领域的局面。鉴于社会资本实际上已经广泛进入出版、报刊等国有垄断性文化行业,要按照中央关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精神,在这一领域进行吸收社会资本,整合“工作室”等社会资源,推进股份制改革的试点。同时配套进行书号审批制度改革,以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内容创新的积极性,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和行政执法,杜绝长期以来存在的“买卖书号”等扰乱市场秩序的问题。
四是顺应文化融合化发展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地区、跨行业的资产重组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是一个封闭性的体制,存在着严重的条块分割和管办不分的问题,结构很不合理,产业链基本处于断裂状态,资源呈现碎片化状态,严重影响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三网合一”意味着文化行业之间、文化与电信,以及文化与体育、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边界模糊化,形成了行业融合化发展的趋势。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预计今后几年将会出现一个文化资源整合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的高潮,一批文化市场上的战略投资者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将脱颖而出。在这个过程中间,政府要发挥规划指导、政策支持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要靠市场来实现,要发挥金融杠杆在兼并重组和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打破行政壁垒和条块分割,促使文化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
五是顺应文化资本化发展的要求,改革国有文化资产运营、监管体制,构造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和资本市场服务平台
文化产业是可以创造庞大社会财富的朝阳产业。我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文化资本增殖潜力巨大。因此,把文化产业发展置于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平台上,使我国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为巨大的国民财富,是顺应文化资本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改革国有文化资产运营、监管体制,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本出资人制度,为国有文化资本运营创造基础性的条件;要依托北京、上海和深圳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以及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作为改革开放实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探索金融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途径、新方式,发展一批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平台,推动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文化资本化进程,是新时期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应该着力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六是顺应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要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区域特点的文化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国情,决定了我们要着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和区域特点的多元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开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格局。北京、上海、深圳等沿海中心城市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以湖南为代表的中部则是通过制度创新、内容创新实现娱乐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文化湘军”异军突起,“文化影响力大于经济影响力”的耐人寻味的现象。云南、广西、四川等西部地区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促使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既保护了资源环境,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这说明,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二者并非同步发展。因此,我国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起点应该更高,无须像经济发展一样,走“率先发展东部,然后通过要素转移发展中西部”的梯度路线。在新形势下发展文化产业应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发挥比较优势,根据区域的资源条件和区情特点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探索具有区域特点的多元发展道路,避免“同质化”发展模式。
七是顺应文化国际化发展的要求,探索更大规模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制度安排
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文化市场作为国际竞争的新领域,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经济政治格局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传统文化体制的封闭状态,还基本上没有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以致我国的文化产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文化服务贸易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巨大的逆差,这与我国作为经济大国和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的文化建设不能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的轨道,也不能不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而实现自身的发展,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如何顺应文化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按照国际规则逐步开放文化市场,通过加入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来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同时,设置必要的市场壁垒以保护民族文化资源,体现民族文化特色,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深入思考的一个新问题。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CSMES艺术院校联盟小微乐器培训师专业联合招生,考前培训机构加盟认证及授权平台,专生输送,区域代理。......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立即关注移动端网站
扫一扫手机访问中音联小程序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
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