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手鼓,维吾尔语称达卜,为民族打击乐器,民间相传甚久,清代已有文字记载。是用桑、核桃等木作框,圆形,直径25—40厘米,高9—12厘米,框面描绘花纹或用宝石、彩玉镶嵌,鲜艳美观。框内多数小铜、铁环。一面蒙羊皮或驴皮,高档品则用品皮。演奏时双手交替击鼓而发音。一般以右手击鼓心,发音“咚”,用于强音;左手击鼓边,发音“嗒”,用于弱音;双手击鼓边可作滚奏。手鼓为维吾尔黎队合奏或伴奏时最常使用的打击乐器。亦可作为独奏乐器,以不同的击奏方法演奏出美妙动听的旋律。另有小手鼓,直径10厘米左右,常作为民歌演唱中的伴奏乐器。
达卜早在1400年前的南北朝时就已出现,隋唐时期,达卜随西域歌舞传入内地。1759年以后,达卜列入清代的回部乐。长期以来,达卜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新疆维吾尔、乌兹别克、塔吉克和锡伯等少数民族的民间乐器。
在长期的发展中,各民族的达卜形制略有不同,各具特色,音色丰富,广泛用于器乐合奏和民间歌舞伴奏。
维吾尔族人民非常喜爱达卜,男女老少都会演奏。在维吾尔族各种形式的器乐合奏和歌舞伴奏中,它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经常作为领奏乐器使用,并起着协调乐队高、中、低音和统一节奏的指挥作用,除可合奏或伴奏外,还能进行独奏。
达卜音色清脆响亮,声音力度变化幅度较大,演奏技巧灵活多变,可以起到烘托各种不同乐曲情节气氛的作用。
达卜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而形成特色各异的演奏风格与流派。传统的演奏技巧主要有鼓心音、鼓边音、掌音、指音、挫音和弹音等,奏出的音响高低顿挫,形成丰富的音乐语言。
此外,也可将达卜置于两腿之间,双手滚奏鼓边,发出如铃的乐音。
维吾尔族:演奏时,双手“虎口”扶住鼓框,除拇指外,其余各指均可用于击鼓。手指敲击鼓面的不同部位,能发出音响有别的“咚”、“哒”之声,音色千变万化,表现力极为丰富。摇动鼓身,使小铁环撞击鼓框,亦能发出“沙沙”的音响。
乌兹别克:演奏时,左手持握手柄,用右手拍击鼓面。在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和锡伯族,达卜通常由男子演奏。
尤为独特的是,塔吉克族的达卜,几乎全由女子演奏,这是多年来留下的传统风俗。
达卜鼓框木制,内缀有小铁环,单面蒙皮,各民族的达卜形制略有不同。
达卜是在扁圆形的木制鼓框上,单面蒙以羊皮、小马皮或驴皮,鼓框内侧缀有许多小铁环而成。现达卜还多蒙以蟒皮,使发音清脆响亮。
在维吾尔族,达卜有大、中、小型三种,面径36~52厘米。一般乐队和手鼓舞伴奏常用中型鼓,鼓面直径约44厘米,鼓框高5厘米左右;木卡姆伴奏乐队则用大型鼓和小型鼓。
乌兹别克族的达卜,在外形、制作和奏法上,都与维吾尔族的达卜相似。锡伯族的达卜,鼓的背面设有一个手柄,拴系于鼓框内侧,鼓背用羊皮遮盖,中心留有通孔。
塔吉克族的达卜,鼓框宽大,形制别具一格。民间多使用白杨木制的旧筛子边据作鼓框,蒙以狼皮、牛皮、小马皮或驴皮。鼓框内侧不缀小铁环,有的只在鼓框中装以3副小铁钹。演奏起来,音色低沉、浑厚,装有铁钹的达卜,音响更为铿锵雄壮。
新疆手鼓作为一种传统的新疆民族音乐,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比如:香港四击头打击音乐会上演的节目中,有新疆手鼓的表演;在香港鼓乐节暨香港中乐团27乐季揭幕音乐会上,也表演了新疆手鼓。同时,还有艺术家艾尔肯将新疆手鼓和西班牙吉他融为一体,使音乐的节奏更为明快。
新疆手鼓在新疆地区使用普遍。一位以“老知了”署名的文章这样记述道:“北疆之行的开始是乌鲁木齐至北屯,要走一条通过‘古尔班古特沙漠’、准葛尔盆地,花上10个小时才能走完的车程。我在车上听着司机放着带有新疆手鼓节奏的音乐,而相伴的是车内人们随着公路起伏而上下左右的‘载歌载舞’。”
新疆手鼓在影视作品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影片《卧虎藏龙》中,通过使用新疆手鼓,更充分地烘托了电影效果。2001年03月22日《北京晚报》记者描述道:《卧虎藏龙》的音乐中西合璧,出自旅美作曲家谭盾之手。而且不同的场景采用不同的乐器,为配合周润发的侠客风采,使用笛、箫;面对茫茫的大漠,新疆手鼓又成了主角。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CSMES艺术院校联盟小微乐器培训师专业联合招生,考前培训机构加盟认证及授权平台,专生输送,区域代理。......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立即关注移动端网站
扫一扫手机访问中音联小程序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
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