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中国歌剧市场井喷:未启蒙何谈繁荣

编辑:csm351
2011-11-10

  外国电影里面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对男女约会,为了显示彼此品位不凡,常常相约盛装出席去听歌剧,接下来的情节大抵逃不出这样的模式——必有一方看得热泪盈眶,另一方强打精神如坐针毡,最终抵御不住困乏,呼呼大睡。能否欣赏得了歌剧成为一个中产阶级人士艺术品位高低的象征之一,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歌剧都是门高雅艺术。

  就是这种即使在国外也是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却在当前的中国呈现井喷之势,今年年内,国家大剧院引进和自制的歌剧演出剧目就有20个之多,共计演出88场。庞大的演出和制作体量,让国内外的音乐界人士为之惊叹。任何一种高雅艺术在当代中国的繁荣总是十分可疑的,当然,我们不能一看到有人听歌剧看画展就说人是附庸风雅。但是,无论从观众基础还是市场热度来看,中国歌剧市场的这种井喷之势都让人觉得是一次伪装的高潮。歌剧,和其他一切西方艺术舶来品一样,总要经历一个水土不服、四不像的本土化再到一个要么消亡要么苟延残喘要么发光发亮的过程,中国歌剧还仅仅只是停留在学习和引进一批外国经典歌剧以及大量拙劣歌剧本土化的摸索过程中,大部分观众还没搞懂咏叹调为何物,普契尼为何人,启蒙过程都还没完成,又哪里来的繁荣。

  去年底,美国《纽约时报》发了一篇题为《西方歌剧在中国进入繁荣时代》的文章。文中称:“近些年,中国的繁华都市和若干小城市建造起了许多壮观的歌剧院……政府有着成为全球文化大国的决心,各个音乐学院有着层出不穷的人才,还有急于了解歌剧的年轻观众,最终这些优势都将使中国成为一个歌剧大国。”这种典型的西方视角根本不了解什么是中国的形象工程,这些大小城市兴建的歌剧院一年到头也演不了几次歌剧,最后的功能,基本上是用来开表彰大会和演东北二人转的。这些所谓的歌剧院的目的仅仅只是希望成为一处地标性建筑作为政绩工程不尴不尬得矗立着,跟各大县政府大楼山寨的美国白宫没什么区别,什么“层出不穷的人才、急于了解歌剧的年轻观众”,不过是西方记者对于西方文化输出的美好想象。

  另一种典型的西方视角就是习惯把发生在北京的事情,放大成是发生在全中国的事情,所谓的中国歌剧繁荣不过是国家大剧院大量人力财力投入所造成的数字繁荣,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作品实在凤毛翎角。据称,今年原创的中国歌剧达到二十余部,基本是把歌剧当春晚小品来排了,在建党90周年和辛亥百年这两大政治任务的推动下,继献礼电视剧、献礼电影之后,献礼歌剧也应运而生了,这二十多部原创歌剧,围绕着这两大主题展开的剧目占了一半,可惜各位大明星能力有限不会唱歌剧,否则全明星歌剧版的《建党伟业》缔造过亿票房也是不在话下的。西方歌剧在古希腊悲剧的滋养下起源,在文艺复兴的音乐文化下成长,到了中国却是“文艺为政治”的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路线。

  吐槽了那么多,也不是说中国歌剧一无是处,中国歌剧市场热闹一点也是好事一件,其中也不乏几部精品,歌剧版的《赵氏孤儿》就收获了良好的口碑,郭文景的《狂人日记》当年在荷兰艺术节上让一堆老外唱中文歌剧,也是一炮而红,更别提美籍华裔作曲家周龙创作的歌剧《白蛇传》捧回了国际性大奖——第95届普利策音乐奖。笔者只是想说明,中国歌剧市场才刚刚起步,还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精品就大喊繁荣,基本上跟大跃进时期把数量先搞上去没什么区别。原本就是异质文化的西方歌剧在中国接受起来本来就有不小的文化屏障,就连博大精深的“peking opera”京剧都日渐式微,中国歌剧的井喷,还是先看看都喷出了些什么吧。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