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策环境的逐渐到位,眼下或正处于新一轮爆发的前夕,而已身在其中或即将进入这个行业的各类参与者,也正处于激烈的竞争中。
这是一个眼下仍然被业内专家评价为乱象丛生、却保持急速扩张的行业。
这是一个尚未成熟的行业,经营主体还在摸索运营模式,却备受风投青睐。
在国际市场上,这也是一个被普遍看好的朝阳行业。
这就是学前教育。随着政策环境的逐渐到位,眼下或正处于新一轮爆发的前夕,而已身在其中或即将进入这个行业的各类参与者,也正处于激烈的竞争中。
学前教育市场“要火”
“早教市场正处于一个新起步阶段”,在红黄蓝教育机构创始人、董事长史燕来看来,早教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这些内容的实施并不容易,经过10余年的沉淀,现在社会各方的意识已逐渐打开,对儿童的早期教育也越来越重视。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萌芽,国内早教市场早在2001年便曾迎来过行业发展的第一次“井喷期”,期间由于2003年“非典”的影响,一些早教机构遭遇重创,行业也进行过重新洗牌。直到2005年国内外更大规模资本的涉足,才让一度陷入低谷的市场重燃“热度”。
而令各路资本觊觎的正是学前教育所面临的黄金发展期。据悉,目前我国有1个亿的学前儿童,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结果,其中城镇0到6 岁的幼儿在5200 万左右。也就意味着,即便在仅考虑城镇市场、按照家庭每月为6 岁以下孩子教育投资几十元的保守估计下,学前教育市场的消费额就可达到数百亿元,更何况,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入远不止于此。
一项城市消费调查显示,我国有56.5%的家长把孩子的教育投资列为首位。业内人士认为,鉴于国内家长们育儿理念的逐步改变,以及中国父母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念的普遍存在,未来的较长一段时间都将是中国早教行业的牛市,上千亿的市场容量指日可待。
除了幼儿家长们刚性消费意愿的强力支撑,史燕来所谓的新起步,还意指由主管部门引导下的政策环境的逐渐成熟。“前些年,教委鼓励在幼儿园的基础上向下延伸开亲子班,整个过程带动了早期教育被认可和被推动的态势,这比民营机构自己去做要更进一步”。
对于市场的参与者而言,监管部门的态度自然尤为重要。随着近年相关文件的相继出台,国家对学前教育的定位指向也逐渐明朗。2010年,受到高度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十条)均呈现出对学前教育予以高度重视,且鼓励公办民办并举的基调。
不仅如此,去年7月,国家计生委在官网上面向社会对0~6个月的婴儿家庭,及4~36个月的婴幼儿家庭活动及指导方案所进行的公开征集,也让史燕来们感到振奋,“这等于在现有早期教育的基础上又烧了一把火”。
行业巨头或将诞生
如今,包括金宝贝、东方爱婴、红黄蓝等已占据一定市场地位的国内外学前教育品牌正大肆向二三线城市渗透,与此同时,众多大小早教机构正摩拳擦掌欲来分一杯羹。尽管尚无严格的数量统计,但据业内人士估计,眼下国内主要城市几乎都有上百家的早教机构。
无论经营主体的背景如何,若按照年龄划分,当前的国内学前教育市场以全日制教学的幼儿园、及面向0到3岁婴幼儿的亲子园这两大业态为主,此外,专注于英语、绘画、音乐等细分领域培训的机构也日渐增多,且受到不少家长的垂青。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透露,目前学前教育行业被开发出来的市场可能仅在10亿元左右,市场空间很大,想要实现过亿的年收入并不算太难,但想要再往上走却并不容易。
清科近日发布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则指出:尽管政策层面对于幼儿教育的关注程度有所提高,并且婴童产业也被资本市场所关注,但近年来针对幼儿园的VC/PE投资却算不得热情高涨。据其统计,自2008年到2011年间,仅有4家有幼儿园业态的教育机构获得风投注资。
此种状况与幼儿园的行业特性紧密相关。
较之当前只需进行工商登记的亲子园及各类培训型早教机构,幼儿园取得资质要难得多,要经过层层复杂的审批流程。作为一种需要持续稳定经营的业务内容,要全国各类公办和民营的幼儿园中胜出,显然并不容易。
据悉,目前国内的幼儿园已近15万所。史燕来表示,由于家长的观念和选择问题,好的幼儿园入园难,局部地区入园难,但并非纯粹的幼儿园供不应求。幼儿园市场,虽然数量还要加大,但从管理体制、教育质量等方面来看,很多公办及民办园已建立起自身的品牌,进入到成熟期,这种情况下,新进入的品牌要想独树一帜是比较困难的。
亲子园业态为代表的早教机构尽管进入的门槛相对较低,但由于客户对服务、课程、营销等十分敏感,其经营风险也不容忽视。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优胜劣汰,市场已从起初的百花齐放逐渐形成了一些初具品牌效应的早教机构。
“目前国内早教市场仍以割据混战为主”,清科高级分析师肖 认为,从教育行业本身来说,国内很难形成一家独大的机构,特别是幼儿教育。
随着政策环境的逐渐到位,眼下或正处于新一轮爆发的前夕,而已身在其中或即将进入这个行业的各类参与者,也正处于激烈的竞争中。 这是一个眼下仍然被业内专家评价为乱象丛生、却保持急速扩张的行业。 这是一个尚未成熟的行业,经营主体还在摸索运营模式,却备受风投青睐。 在国际市场上,这也是一个被普遍看好的朝阳行业。 这就是学前教育。随着政策环境的逐渐到位,眼下或正处于新一轮爆发的前夕,而已身在其中或即将进入这个行业的各类参与者,也正处于激烈的竞争中。 学前教育市场“要火” “早教市场正处于一个新起步阶段”,在红黄蓝教育机构创始人、董事长史燕来看来,早教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这些内容的实施并不容易,经过10余年的沉淀,现在社会各方的意识已逐渐打开,对儿童的早期教育也越来越重视。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萌芽,国内早教市场早在2001年便曾迎来过行业发展的第一次“井喷期”,期间由于2003年“非典”的影响,一些早教机构遭遇重创,行业也进行过重新洗牌。直到2005年国内外更大规模资本的涉足,才让一度陷入低谷的市场重燃“热度”。 而令各路资本觊觎的正是学前教育所面临的黄金发展期。据悉,目前我国有1个亿的学前儿童,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结果,其中城镇0到6 岁的幼儿在5200 万左右。也就意味着,即便在仅考虑城镇市场、按照家庭每月为6 岁以下孩子教育投资几十元的保守估计下,学前教育市场的消费额就可达到数百亿元,更何况,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入远不止于此。 一项城市消费调查显示,我国有56.5%的家长把孩子的教育投资列为首位。业内人士认为,鉴于国内家长们育儿理念的逐步改变,以及中国父母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念的普遍存在,未来的较长一段时间都将是中国早教行业的牛市,上千亿的市场容量指日可待。 除了幼儿家长们刚性消费意愿的强力支撑,史燕来所谓的新起步,还意指由主管部门引导下的政策环境的逐渐成熟。“前些年,教委鼓励在幼儿园的基础上向下延伸开亲子班,整个过程带动了早期教育被认可和被推动的态势,这比民营机构自己去做要更进一步”。 对于市场的参与者而言,监管部门的态度自然尤为重要。随着近年相关文件的相继出台,国家对学前教育的定位指向也逐渐明朗。2010年,受到高度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十条)均呈现出对学前教育予以高度重视,且鼓励公办民办并举的基调。 不仅如此,去年7月,国家计生委在官网上面向社会对0~6个月的婴儿家庭,及4~36个月的婴幼儿家庭活动及指导方案所进行的公开征集,也让史燕来们感到振奋,“这等于在现有早期教育的基础上又烧了一把火”。 行业巨头或将诞生 如今,包括金宝贝、东方爱婴、红黄蓝等已占据一定市场地位的国内外学前教育品牌正大肆向二三线城市渗透,与此同时,众多大小早教机构正摩拳擦掌欲来分一杯羹。尽管尚无严格的数量统计,但据业内人士估计,眼下国内主要城市几乎都有上百家的早教机构。 无论经营主体的背景如何,若按照年龄划分,当前的国内学前教育市场以全日制教学的幼儿园、及面向0到3岁婴幼儿的亲子园这两大业态为主,此外,专注于英语、绘画、音乐等细分领域培训的机构也日渐增多,且受到不少家长的垂青。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透露,目前学前教育行业被开发出来的市场可能仅在10亿元左右,市场空间很大,想要实现过亿的年收入并不算太难,但想要再往上走却并不容易。 清科近日发布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则指出:尽管政策层面对于幼儿教育的关注程度有所提高,并且婴童产业也被资本市场所关注,但近年来针对幼儿园的VC/PE投资却算不得热情高涨。据其统计,自2008年到2011年间,仅有4家有幼儿园业态的教育机构获得风投注资。 此种状况与幼儿园的行业特性紧密相关。 较之当前只需进行工商登记的亲子园及各类培训型早教机构,幼儿园取得资质要难得多,要经过层层复杂的审批流程。作为一种需要持续稳定经营的业务内容,要全国各类公办和民营的幼儿园中胜出,显然并不容易。 据悉,目前国内的幼儿园已近15万所。史燕来表示,由于家长的观念和选择问题,好的幼儿园入园难,局部地区入园难,但并非纯粹的幼儿园供不应求。幼儿园市场,虽然数量还要加大,但从管理体制、教育质量等方面来看,很多公办及民办园已建立起自身的品牌,进入到成熟期,这种情况下,新进入的品牌要想独树一帜是比较困难的。 亲子园业态为代表的早教机构尽管进入的门槛相对较低,但由于客户对服务、课程、营销等十分敏感,其经营风险也不容忽视。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优胜劣汰,市场已从起初的百花齐放逐渐形成了一些初具品牌效应的早教机构。 “目前国内早教市场仍以割据混战为主”,清科高级分析师肖 认为,从教育行业本身来说,国内很难形成一家独大的机构,特别是幼儿教育。 早教机构盈利不易 不过,尽管庞大的受众规模、消费观念的升级、以及日趋完善的政策环境等诸多利好,都在为学前教育的市场培植成长空间,但并非每个参与者都能修成正果。 多位接受采访的经营主体表示,虽然学前教育市场看上去很美,却是机会与风险并存,往往在走进来之后才发现,这是个需要投入巨大努力才有可能实现收益的行业。 肖 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通常情况下,一家幼儿园如果满员的话2到3年可收回成本,但个体之间差异很大,公办与民办、一线和二三线城市之间有所不同。此外,幼儿园的高端定位实际上并不能保证盈利,有些比较知名的园所仍然尚未盈利或者盈利不是很好。 某本土知名早教品牌负责人也向记者透露,“我们基本上新开设的幼儿园在两三年之内是没有利润的,需要持续的投入,等到人数满了经营好了,才能逐渐取得回报,而且与生源、地段、收费、市场环境都有关系。” 德勤咨询此前的一项调研显示,对于令自身能够立足的关键,学前教育机构目前的师资多为从幼儿师范招聘而来,但由于专业院校发展相对滞后,为满足产业快速扩张的要求,企业只能在吸纳非专业人才的同时加大培训。而大量的培训投入,不仅意味着企业成本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的发展速度。 此外,租金、装修、人员工资、营销等构成了教育行业的主要营运成本。在目前的发展阶段,由于二三线城市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知落后于一线城市,从而导致业内企业更多采用加盟方式开发当地市场。一位学前教育机构CEO表示,公司直营业务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但加盟业务却出现了下滑,主要是在经济形势不明朗的背景下,投资者在决策时容易产生犹豫。 “资金支持对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必要的,但不是第一位的”,史燕来表示,对于想进入学前教育市场的创业者来说,光有热爱和专业性还不够,“因为教育已经是一个全球开放平台,还需要对市场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管理能力,此外,一定要有能够持续创业的精神,因为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回报。” “教育属传统零售业,看中刚性需求”--访华兴资本执行董事李悦 幼儿教育最近几年一直受到各方瞩目,什么样的行业的参与者能够获得资本关注?什么样的团队和商业模式更为投资机构看好?《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华兴资本执行董事李悦。 《中国经营报》:现在政策层面对于幼儿教育的关注程度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提高,并且婴童产业也被资本市场所关注,不过据一些机构的观察,近年来针对幼儿园的VC/PE投资热度却不是很高,对此你怎么看? 李悦:我的感觉可能还是有点差别,从整个的教育大市场来看,不论是从关注度还是实际投资案例的数量来看,投资人对于学前教育这个细分领域都是比较看好的。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很好,国家又给了一些扶持的政策,整个行业还处于市场比较分散,格局尚不明确的阶段,所以对投资者来说,找到一家将来能够成为领军企业的机会还是挺多的。其实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说,在学前教育市场中,幼儿园要比其他早教机构更好一些,因为较之于亲子园等可上可不上的机构,幼儿园是一定要上的,它的需求是比较刚性的。 《中国经营报》:目前国内幼教市场暂时还没有较为强势的主导品牌,但有业内人士认为两三年内局势就会比较明朗,你是否认同这一判断?如何看幼教市场未来的竞争格局? 李悦:民办幼儿园在国内已经有10多年的经营历史,但是全国有十几万家的单体幼儿园,目前这个行业还处于很分散的状态,其中做得比较大的也就几十家的规模。可能在局部区域会呈现比较明朗的局势,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想要达到某家幼儿园能被广泛熟知的地步应该不会那么快。因为从兴建到招生,幼儿园的发展过程也比较缓慢,在这个行业里边,人才是较为薄弱的环节,此前多年,幼儿园的托管性质较浓,缺乏比较中高端的教育和管理人才,在扩张的过程中,团队、师资要能跟得上,对于孩子的安全等家长比较关注的问题也要能够保障。 《中国经营报》:诸如全日制幼儿园、目前开设门槛较低的亲子园、各类幼儿培训机构,及相关的儿童玩具等延伸产品业务,对于当前国内幼教市场一些主要业态——如何看待其各自的发展态势? 李悦:3~6岁肯定是刚性需求,现在官方也在鼓励民办园,而且幼儿园需要有合适的场地、教委颁发的执照、包括教师需要持有政府颁发的资格证,这些硬性的指标导致它确实要比亲子园、其他幼儿培训机构的壁垒更高。亲子园这个领域,由于不受监管、门槛较低导致市场相对比较混乱,各类背景的参与者很多,但我们对于那些比较盲目的进入者不太看好,还是比较关注那些已经做到一定规模、在研发、教师培训有较大投入的机构。至于其他幼儿的培训机构,其与亲子园类似,也是一方面进入壁垒比较低,此外很难量化好还是不好,没什么标准,可能比较小型的培训机构在某些领域做得很好,但从投资的角度来说,这种价值链较窄的业务模式,将来可实现规模化经营的概率就要小一些。 《中国经营报》:在对学前教育行业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资本最为关注企业的哪些方面?你认为哪些因素将决定一家学前教育机构能否持续经营、并最终在行业中胜出? 李悦:从我们的分析判断角度,尤其在稍微早期的项目中,投资最重要的是要投人,我们很希望看到企业的管理层团队能有一个比较好的搭配和平衡,能够相互支撑和补充。比如,红黄蓝,其包括创始人在内的管理团队,有在幼教领域十余年从业经验、很了解儿童特点的,也有与政府关系及地产商关系非常好的。 另外,对于学前教育领域,投资者很看重机构的研发能力和师资培训,因为很多单体幼儿园只是简单的从外采购教材,对招聘来的教师也不培训,如果一家幼儿园,有自己的教学体系,也有定向培养等师资来源,这些都是企业能够长期发展以及将来进行扩张的保证。 从商业模式上,亲子园和幼儿园组合的业务构架,这种可以衔接的模式对于其更好的树立品牌、研发的一体化。对于后期新开发的家庭教育产品,目前还要看市场的接受度如何,如果这块业务能够做起来,我觉得想象空间会更大,因为这对于儿童家庭来说是有切实需求的,而且也不会受到实体模式中地域、师资等方面的限制。 当然不是说人对了就能投,从风投的角度,还有很多因素要去考虑,比如说机构是什么定位的,如果是定位很高端的,如果只是面向金字塔尖的那部分群体,即便有很好的团队可能也无法去复制,因为市场的主体是中高端的。当然,投资人还会比较关注的一个方面就是能否做到体系的标准化,也就是模式的可复制性。尤其是对于教育行业,我认为还是属于传统的零售,要有更为综合的考量。
不过,尽管庞大的受众规模、消费观念的升级、以及日趋完善的政策环境等诸多利好,都在为学前教育的市场培植成长空间,但并非每个参与者都能修成正果。
多位接受采访的经营主体表示,虽然学前教育市场看上去很美,却是机会与风险并存,往往在走进来之后才发现,这是个需要投入巨大努力才有可能实现收益的行业。
肖 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通常情况下,一家幼儿园如果满员的话2到3年可收回成本,但个体之间差异很大,公办与民办、一线和二三线城市之间有所不同。此外,幼儿园的高端定位实际上并不能保证盈利,有些比较知名的园所仍然尚未盈利或者盈利不是很好。
某本土知名早教品牌负责人也向记者透露,“我们基本上新开设的幼儿园在两三年之内是没有利润的,需要持续的投入,等到人数满了经营好了,才能逐渐取得回报,而且与生源、地段、收费、市场环境都有关系。”
德勤咨询此前的一项调研显示,对于令自身能够立足的关键,学前教育机构目前的师资多为从幼儿师范招聘而来,但由于专业院校发展相对滞后,为满足产业快速扩张的要求,企业只能在吸纳非专业人才的同时加大培训。而大量的培训投入,不仅意味着企业成本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的发展速度。
此外,租金、装修、人员工资、营销等构成了教育行业的主要营运成本。在目前的发展阶段,由于二三线城市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知落后于一线城市,从而导致业内企业更多采用加盟方式开发当地市场。一位学前教育机构CEO表示,公司直营业务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但加盟业务却出现了下滑,主要是在经济形势不明朗的背景下,投资者在决策时容易产生犹豫。
“资金支持对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必要的,但不是第一位的”,史燕来表示,对于想进入学前教育市场的创业者来说,光有热爱和专业性还不够,“因为教育已经是一个全球开放平台,还需要对市场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管理能力,此外,一定要有能够持续创业的精神,因为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回报。”
“教育属传统零售业,看中刚性需求”--访华兴资本执行董事李悦
幼儿教育最近几年一直受到各方瞩目,什么样的行业的参与者能够获得资本关注?什么样的团队和商业模式更为投资机构看好?《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华兴资本执行董事李悦。
《中国经营报》:现在政策层面对于幼儿教育的关注程度较之以往有了很大提高,并且婴童产业也被资本市场所关注,不过据一些机构的观察,近年来针对幼儿园的VC/PE投资热度却不是很高,对此你怎么看?
李悦:我的感觉可能还是有点差别,从整个的教育大市场来看,不论是从关注度还是实际投资案例的数量来看,投资人对于学前教育这个细分领域都是比较看好的。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很好,国家又给了一些扶持的政策,整个行业还处于市场比较分散,格局尚不明确的阶段,所以对投资者来说,找到一家将来能够成为领军企业的机会还是挺多的。其实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说,在学前教育市场中,幼儿园要比其他早教机构更好一些,因为较之于亲子园等可上可不上的机构,幼儿园是一定要上的,它的需求是比较刚性的。
《中国经营报》:目前国内幼教市场暂时还没有较为强势的主导品牌,但有业内人士认为两三年内局势就会比较明朗,你是否认同这一判断?如何看幼教市场未来的竞争格局?
李悦:民办幼儿园在国内已经有10多年的经营历史,但是全国有十几万家的单体幼儿园,目前这个行业还处于很分散的状态,其中做得比较大的也就几十家的规模。可能在局部区域会呈现比较明朗的局势,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想要达到某家幼儿园能被广泛熟知的地步应该不会那么快。因为从兴建到招生,幼儿园的发展过程也比较缓慢,在这个行业里边,人才是较为薄弱的环节,此前多年,幼儿园的托管性质较浓,缺乏比较中高端的教育和管理人才,在扩张的过程中,团队、师资要能跟得上,对于孩子的安全等家长比较关注的问题也要能够保障。
《中国经营报》:诸如全日制幼儿园、目前开设门槛较低的亲子园、各类幼儿培训机构,及相关的儿童玩具等延伸产品业务,对于当前国内幼教市场一些主要业态——如何看待其各自的发展态势?
李悦:3~6岁肯定是刚性需求,现在官方也在鼓励民办园,而且幼儿园需要有合适的场地、教委颁发的执照、包括教师需要持有政府颁发的资格证,这些硬性的指标导致它确实要比亲子园、其他幼儿培训机构的壁垒更高。亲子园这个领域,由于不受监管、门槛较低导致市场相对比较混乱,各类背景的参与者很多,但我们对于那些比较盲目的进入者不太看好,还是比较关注那些已经做到一定规模、在研发、教师培训有较大投入的机构。至于其他幼儿的培训机构,其与亲子园类似,也是一方面进入壁垒比较低,此外很难量化好还是不好,没什么标准,可能比较小型的培训机构在某些领域做得很好,但从投资的角度来说,这种价值链较窄的业务模式,将来可实现规模化经营的概率就要小一些。
《中国经营报》:在对学前教育行业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资本最为关注企业的哪些方面?你认为哪些因素将决定一家学前教育机构能否持续经营、并最终在行业中胜出?
李悦:从我们的分析判断角度,尤其在稍微早期的项目中,投资最重要的是要投人,我们很希望看到企业的管理层团队能有一个比较好的搭配和平衡,能够相互支撑和补充。比如,红黄蓝,其包括创始人在内的管理团队,有在幼教领域十余年从业经验、很了解儿童特点的,也有与政府关系及地产商关系非常好的。
另外,对于学前教育领域,投资者很看重机构的研发能力和师资培训,因为很多单体幼儿园只是简单的从外采购教材,对招聘来的教师也不培训,如果一家幼儿园,有自己的教学体系,也有定向培养等师资来源,这些都是企业能够长期发展以及将来进行扩张的保证。
从商业模式上,亲子园和幼儿园组合的业务构架,这种可以衔接的模式对于其更好的树立品牌、研发的一体化。对于后期新开发的家庭教育产品,目前还要看市场的接受度如何,如果这块业务能够做起来,我觉得想象空间会更大,因为这对于儿童家庭来说是有切实需求的,而且也不会受到实体模式中地域、师资等方面的限制。
当然不是说人对了就能投,从风投的角度,还有很多因素要去考虑,比如说机构是什么定位的,如果是定位很高端的,如果只是面向金字塔尖的那部分群体,即便有很好的团队可能也无法去复制,因为市场的主体是中高端的。当然,投资人还会比较关注的一个方面就是能否做到体系的标准化,也就是模式的可复制性。尤其是对于教育行业,我认为还是属于传统的零售,要有更为综合的考量。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CSMES艺术院校联盟小微乐器培训师专业联合招生,考前培训机构加盟认证及授权平台,专生输送,区域代理。......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立即关注移动端网站
扫一扫手机访问中音联小程序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
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