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纽约“博物馆一英里”艺术节上,一位艺人为游客制作气球帽。
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维持生计已足够让人们为之绞尽脑汁,剧场、电影院、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一度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面对经济颓势,美国文化产业总体上保持了兴旺的态势。本报记者深入实地,探寻其中奥秘。
纽约
借助旅游扩大商机
纽约不仅是世界金融重镇,也是世界文化之都。繁荣的文化造就了纽约发达的文化产业。更重要的是,纽约文化产业的诞生和发展始终没有背离发展文化的初衷。目前,纽约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纽约著名的“旅游景点”,参观博物馆,观看百老汇演出,听一场纽约交响乐团音乐会已是旅游的重要内容。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肆虐下,由于旅游业的支撑,纽约文化产业受到的冲击也明显小于其他行业。美国知名作家汤姆·沃尔夫曾对纽约的文化发表过这样的形象评论:“文化似乎弥漫在空气中,仿佛已是天气的一部分”。
汇聚艺术精华
开放文化殿堂
在纽约中心区曼哈顿岛不足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文化地标比比皆是。在时报广场周围的剧场区,41家百老汇剧场簇拥在一起;在第五大道北端“博物馆一英里”,大都会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以及非洲艺术博物馆等10家博物馆鳞次栉比;在哥伦布广场附近,建有世界最大的艺术表演建筑群——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占地6.6万平方米,世界著名的纽约交响乐团、大都会歌剧院和纽约市立芭蕾舞团均安家于此。此外,现代艺术博物馆、卡内基音乐厅、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外百老汇剧场等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包括曼哈顿在内的纽约市各个角落。漫步在纽约的各个街区,不经意间便会看到散发着浓浓文化气息的雕塑、故居、广场等。
支撑纽约众多文化地标的最重要基石是美国有识之士对艺术的重视、热爱和追求。建造大都会博物馆的想法即是来自一群生活在巴黎的美国人决心向美国人民“普及艺术和艺术教育”的初衷;卡内基音乐厅之所以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有幸躲过开发商的垂涎,避免了从音乐殿堂变为商业摩天大厦的悲剧,则是源于小提琴家斯特恩及其他众多艺术家的奔走呼号以及纽约市政府的鼎力相助。细查纽约众多博物馆如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的起源,不难发现它们都直接与美国精英阶层对艺术的酷爱密切相关。直至今日,私人捐款已达到非营利性艺术机构收入的1/3。
文化需要传承,而传承文化的最佳方式是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文化,热爱文化。因此,纽约的文化特别是所谓高雅文化并没有自我封闭在殿堂之内,而是打开大门,走向市民和游客,服务市民和游客。每年入夏,纽约交响乐团和大都会歌剧院都走进纽约各区的主要公园,免费为市民和游客演出,这个传统已经持续了上百年。各种高雅艺术音乐会的门票也绝非高不可攀,为了更多地吸引观众特别是着眼于吸引未来的观众,纽约交响乐团和大都会歌剧院都设有低价票。几年前,世界著名男高音多明戈在林肯中心演出的歌剧票价最低一档只有25美元。需要说明的是,这绝非个别现象。大都会博物馆门票没有规定价格,只有推荐价格,换言之,参观者可以按自己的能力来支付门票;有能力支付25美元者,可如数支付;即使你口袋里只有一美元,也能照样入馆参观。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主任何慕文先生曾说,大都会不会因为参观者买不起门票,而将其拒之门外;艺术属于大众。而这是纽约众多热爱艺术和传播艺术的有识之士的共同认识。
图为纽约“博物馆一英里”艺术节上,一位艺人为游客制作气球帽。 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维持生计已足够让人们为之绞尽脑汁,剧场、电影院、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一度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面对经济颓势,美国文化产业总体上保持了兴旺的态势。本报记者深入实地,探寻其中奥秘。 纽约 借助旅游扩大商机 纽约不仅是世界金融重镇,也是世界文化之都。繁荣的文化造就了纽约发达的文化产业。更重要的是,纽约文化产业的诞生和发展始终没有背离发展文化的初衷。目前,纽约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纽约著名的“旅游景点”,参观博物馆,观看百老汇演出,听一场纽约交响乐团音乐会已是旅游的重要内容。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肆虐下,由于旅游业的支撑,纽约文化产业受到的冲击也明显小于其他行业。美国知名作家汤姆·沃尔夫曾对纽约的文化发表过这样的形象评论:“文化似乎弥漫在空气中,仿佛已是天气的一部分”。 汇聚艺术精华 开放文化殿堂 在纽约中心区曼哈顿岛不足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文化地标比比皆是。在时报广场周围的剧场区,41家百老汇剧场簇拥在一起;在第五大道北端“博物馆一英里”,大都会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以及非洲艺术博物馆等10家博物馆鳞次栉比;在哥伦布广场附近,建有世界最大的艺术表演建筑群——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占地6.6万平方米,世界著名的纽约交响乐团、大都会歌剧院和纽约市立芭蕾舞团均安家于此。此外,现代艺术博物馆、卡内基音乐厅、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及外百老汇剧场等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包括曼哈顿在内的纽约市各个角落。漫步在纽约的各个街区,不经意间便会看到散发着浓浓文化气息的雕塑、故居、广场等。 支撑纽约众多文化地标的最重要基石是美国有识之士对艺术的重视、热爱和追求。建造大都会博物馆的想法即是来自一群生活在巴黎的美国人决心向美国人民“普及艺术和艺术教育”的初衷;卡内基音乐厅之所以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有幸躲过开发商的垂涎,避免了从音乐殿堂变为商业摩天大厦的悲剧,则是源于小提琴家斯特恩及其他众多艺术家的奔走呼号以及纽约市政府的鼎力相助。细查纽约众多博物馆如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的起源,不难发现它们都直接与美国精英阶层对艺术的酷爱密切相关。直至今日,私人捐款已达到非营利性艺术机构收入的1/3。 文化需要传承,而传承文化的最佳方式是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文化,热爱文化。因此,纽约的文化特别是所谓高雅文化并没有自我封闭在殿堂之内,而是打开大门,走向市民和游客,服务市民和游客。每年入夏,纽约交响乐团和大都会歌剧院都走进纽约各区的主要公园,免费为市民和游客演出,这个传统已经持续了上百年。各种高雅艺术音乐会的门票也绝非高不可攀,为了更多地吸引观众特别是着眼于吸引未来的观众,纽约交响乐团和大都会歌剧院都设有低价票。几年前,世界著名男高音多明戈在林肯中心演出的歌剧票价最低一档只有25美元。需要说明的是,这绝非个别现象。大都会博物馆门票没有规定价格,只有推荐价格,换言之,参观者可以按自己的能力来支付门票;有能力支付25美元者,可如数支付;即使你口袋里只有一美元,也能照样入馆参观。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主任何慕文先生曾说,大都会不会因为参观者买不起门票,而将其拒之门外;艺术属于大众。而这是纽约众多热爱艺术和传播艺术的有识之士的共同认识。 释放创作激情 带动长远发展 百老汇演出是美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纽约文化产业的最典型代表。历经百年历程的百老汇演出,其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依然是美国有识之士和艺术家对百老汇演出形式——音乐剧和话剧——的热爱和激情以及这种热爱和激情激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著名的制作人董方思先生说,他们挑选剧本的一种方式是从上百部中找到一部剧本,一部作者用激情写就的剧本。他还说,百老汇制片人做出的任何决定都是为了取悦大多数观众,虽然人们很难将美国娱乐业的标准百老汇演出归于高雅艺术,但百老汇演出特别是音乐剧绝不是庸俗的代名词,而是凭借动人的故事、美妙的音乐、变幻的灯光、优美的表演和舞蹈打动观众的心,赢得观众的喜爱。 百老汇演出文化行业的诞生与发展正是基于百老汇41家剧场的艺术成功以及随之而来的商业成功。根据拥有百老汇9家音乐剧剧场的美国著名娱乐业公司美国尼德伦环球娱乐公司总裁小罗伯特·尼德伦的介绍,百老汇演出制作人只关心自己的演出,剧场所有者也只关心自己的剧场,他们不可能思考整个产业的事情。因此,百老汇制作人和剧场成立了百老汇联盟,以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百老汇联盟总裁夏洛特·马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更为详细地介绍了百老汇联盟的情况。她说,百老汇联盟在美国是代表剧场的工会组织,成员遍布美国140个城市,包括250个剧场,总的目标是促进商业演出的健康发展。一些具体的推广活动包括在销售淡季举行“百老汇周”和“百老汇孩子夜”。前者是通过降低百老汇演出门票价格让更多的观众走进百老汇剧场;后者是孩子可以免费随同买票的家长观看百老汇演出,此外,孩子们还可以学习舞蹈,同演员进行交谈等。这些促销活动拉近了观众与百老汇演出的距离,吸引了从未看过百老汇演出的观众走进剧场,使他们有可能成为今后的观众。 游客兴致不减 危机影响可控 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影下,纽约文化产业依靠自身的魅力,凭借旅游业的繁荣,保持了过去的繁荣。不久前,音乐剧《曾经》获得了8项托尼奖,一时一票难求。在美国经济依旧不景气的时候,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不论是在百老汇剧场、林肯中心、卡内基音乐厅,还是大都会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观众、听众和游客均没有明显减少。 尼德伦表示,按照传统经验,一旦纽约发生经济危机,将对百老汇演出产生负面影响,演出场次将减少,票房收入下降。过去几次经济危机的情况都是如此。但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在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我们没有看到对百老汇演出下行、负面的经济影响。门票出售和演出场次只略微下降,但是票房收入却在增加。” 尼德伦还提到了另外一个例子。这就是尼德伦环球娱乐功能公司推上百老汇舞台的《少林武魂》。2009年1月,美国深陷金融危机之时,作为首次来自中国的剧目,《少林武魂》在百老汇登场亮相。这也是当年演出季百老汇演出的第一个新剧目。在2008年最后3个月,已有13场百老汇演出停演或计划停演。人们对《少林武魂》在金融危机的笼罩下能否获得成功存在疑虑。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少林武魂》首演成功。尼德伦说,他们对此感到既惊讶,又高兴。他补充道,在随后的一个演出季里,很多演出都获得了很好的业绩。 金融危机期间,百老汇演出票房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旅游者依然大量涌入纽约和时报广场,每年来纽约的旅游者达4500万,每天进出时报广场的人数超过100万。《歌剧魅影》和《狮子王》等音乐剧之所以能够长演不衰,主要是因为旅游者。没有旅游业,就不会有今天的百老汇。 尼德伦介绍说,百老汇演出每年能够创造100亿美元的收入。如果没有百老汇演出,纽约市将损失100亿美元的收入。文化不仅有益于社会,也有益于商业。 好莱坞 海外票房挑大梁 在美国文化产业中,有着“电影圣地”之称的好莱坞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部部声光大片、一个个电影神话,不仅给美国电影出品人、发行商和投资者带来了滚滚财源,而且不断张扬着以美国理念为核心的文化图腾,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电影投资、票房等方面的冲击,好莱坞更加看重海外票房,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票房收入。 多半收入靠国外 历史上,美国国内票房收入长期大于海外票房,但这在上世纪90年代发生了改变。1994年,《狮子王》、《阿甘正传》等为好莱坞增光添彩的优秀影片,把海外票房收入推升到157亿美元,一举成长了44%。此后,好莱坞的海外票房收入比重逐渐上升,以至于在2003年推出全球同步上映好莱坞大片的全新发行模式。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海外票房收入对好莱坞的重要性陡然升高。2010年,好莱坞的海外票房达到212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票房的两倍。迪斯尼、时代华纳等美国5大传媒最新发布的业绩报告显示,2011年,好莱坞电影盈利的2/3靠海外票房收入支撑。 目前,亚洲和南美已成为好莱坞国外市场发展最快的两个地区,而中国则成为好莱坞市场开拓的重中之重。2011年,有17部好莱坞影片在中国的票房收入,占到了全部海外票房收入的5%以上,但一些好莱坞电影业人士仍认为,与中国的票房潜力相比,现在的这点收入“实在少得可怜”。有报道认为,中国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好莱坞最大的海外市场。 镜头对准全世界 为了吸引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海外“票房重镇”的市场注意力,好莱坞电影不断在这些国家拍摄外景,或者在电影中出现这些国家的标志性建筑。此外,好莱坞还经常使用不同国家的演员,把他们作为“活广告”来开拓各自国家的票房。在007系列电影中,共有6名演员扮演过主角邦德,但与邦德有着情感纠葛的“邦女郎”的扮演者高达近百人,涉及20多个国家或地区。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为了吸引更多中国观众而在影片中增加中国元素,已成为好莱坞影片屡试不爽的法宝。比如,在新片《去也门钓鲑鱼》的原著中,本来没有提到“来自中国的水电工程师”,但为争取中国票房便创造出了这一角色。据悉,正在筹拍的《钢铁侠3》也将有更多的中国色彩,“因为这部影片的一部分投资来自中国”。 由于并不满足美国本土的电影市场,因此好莱坞制片人有一个传统思维,那就是自己拍的片子是给观众看的,但并非只给美国观众看,在美国好莱坞电影中,常常可以看到以世界各国文化为背景的取材手法,甚至给人以“好莱坞电影就是世界电影”的错觉。从古欧洲的斯巴达勇士,到古波斯的王室成员,从南美的热带雨林,到印度的贫民窟……好莱坞的摄像机几乎对准了全世界。随着海外票房在好莱坞电影盈利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这一趋势愈发明显。 好莱坞的“中国梦” 应当指出的是,好莱坞拍出的从来都是美国电影,不论电影中的角色穿着什么样的服装,长着什么样的面孔,遵循的都是个人英雄主义、美国拯救世界等情节铺陈手法,宣扬的也都是“美国高于一切”的文化理念。对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题材,国人近年来最熟悉的恐怕莫过于《花木兰》、《功夫熊猫》、《功夫熊猫2》等影片,然而在迪斯尼版的“花木兰”身上,人们已找不到替父从军的影子,在梦工厂造的“功夫熊猫”中,观众印象最深的恐怕是那双令人陌生的“绿眼睛”。 不过,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元素的看重,以及进军中国市场的努力,也有促进中外电影和文化交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电影保持了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影片产量、质量均稳步提高,影院市场建设突飞猛进,电影票房收入屡创佳绩。中国电影不断进步的过程中,需要向世界电影发展潮流借鉴经验。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许多好莱坞的电影人也在尝试与中国的电影界合作拍片,甚至干脆到中国来拍摄“中国的好莱坞电影”。《洛杉矶时报》报道说,过去5年中,进入中国电影业的外籍人士可能增长了一倍,其中不乏具有好莱坞背景的导演、制片人、布景师、音效师。 投资产业为回报 就像对票房追求改变了好莱坞的“肤色”一样,美国电影业从起步的那一刻起,便是一个地地道道产业,逐利堪称推动好莱坞发展的主要动力。出钱拍电影的人没有一个想着赔本赚吆喝。电影产业的投资者,为了不让自己的投入打水漂,就需要事先对投资风险进行审慎评估,没有盈利空间的创意几乎无法进入制作环节。正是这种“事先打量”,让好莱坞电影的剧本、制片、发行以及演员的挑选逐渐形成了一种模式,只有符合这种模式的摄制计划,才能吸引到巨额投资。难怪有人说,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早已成为一道“成熟的流水线”。 在这道“流水线”的起点,投资人几乎很少怀抱“促进电影事业发展”的美好理想,心里想得最多的恐怕还是“回报”二字。不过,滚滚而来的财源,客观上还是为好莱坞电影的发展累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925年,成立仅1年左右的米高梅公司便投入巨资,拍摄史诗巨片《宾虚》,结果一炮打响,不仅让米高梅在此后的30年中一直占据好莱坞最大电影制片厂的宝座,而且使“大投资+大明星”的电影制作成为“好莱坞大片”的经典模式。近年来,好莱坞能够率先尝试3D等各种先进的声光技术理念,也是以巨大的资金投入为前提。据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影视制作系教授斯夸尔介绍,目前每部好莱坞电影的平均制作成本已达7000万美元。 好莱坞从一个普通地名演变成美国电影业的代称,既偶然,又必然。作为美国西海岸洛杉矶县的一个小城,好莱坞光照足、晴天多,再加上周围的多种地貌,很适合作为电影外景地,从上世纪初开始便赢得了许多制片人的青睐。当时,美国电影工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又恰好赶上东部许多人向气候适宜的西海岸移居,并在那里掀起了投资兴业的热潮。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好莱坞与美国电影业结缘的“红娘”,而那些渴望通过电影成名、致富的人,最终成就了这桩“婚姻”。 华盛顿 提供低价工作场所 华盛顿有很多著名的文化和艺术机构:成立于1800年的国会图书馆世界知名;华盛顿歌剧院、肯尼迪艺术中心每天都有芭蕾、歌剧等高雅艺术上演;史密森尼学会下属的十几座博物馆和艺术馆不仅展品丰富,且免费向公众开放,这些都给当地居民带来丰富的精神享受。另外,华盛顿艺术资源丰富,且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也因此给民间艺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推动了创意产业的发展。 华盛顿市非常重视创意产业和民间艺术。华盛顿特区规划局2006年在公布的城市综合规划中特意加入了“艺术与文化”内容,2011年又有所修订,明确指出创意产业在特区经济共同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旨在营造一种能吸引创意人才的公民文化,其中包括为艺术家提供负担得起的住房,以及确保城市建设规划能支持艺术家的生活、工作空间等。为此,华盛顿成立了创意经济专项小组,定时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吸引更多的艺术家来华盛顿居住,以及让已经在此地的艺术工作者愿意定居于此。 然而,经济危机对美国艺术产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华盛顿也不能幸免。美国媒体称,当成千上万的国民挣扎于生活的困顿中时,寄希望他们能在歌剧院中待一晚上是不现实的。危机爆发之后,公共资金随着政府预算赤字的不断扩大而岌岌可危,很多州和市都削减了资助艺术产业的预算,因而使很多小型剧院、民间乐队、街头艺术家的生存面临威胁。华盛顿市拨款委员会2009财年对艺术和人文领域的预算是1400万美元,之后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拨款逐年下降。2012年,华盛顿的人文和艺术基金只得到微不足道的370万美元,比3年前下降了70%。不过,今年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呼吁加大对美国文化资助机构和艺术类机构的扶持力度。前不久,华盛顿市政府也经过商议和投票,决定将在2013年向艺术和人文领域投入1440万美元资金。 距华盛顿市中心不远的地方有座鱼雷工厂艺术中心,它坐落在波托马克河边,起初由废弃工厂改建而成,后来慢慢发展成一个艺术工作室和创意旅游景点。这里聚集了很多当地艺术家,至少有80多个工作室落户,超过160位视觉艺术家在这里从事艺术创作,类别包括雕塑、绘画、珠宝、摄影、纤维艺术等。人们可以自由拜访各个艺术家在工厂中的工作间,看那些正在制作珠宝首饰的设计师、正在绘制彩色玻璃的艺术家是怎样工作的,若是看中哪件艺术品,还可以当场买下来。 苏珊·桑德斯是一位珠宝设计师,她已经在这个行业干了30多年了,从1974年鱼雷工厂艺术中心刚建成的时候她就在这里成立了艺术工作室。苏珊的柜台上摆放着她制作的耳环、项链和戒指等,设计大胆而别具一格,价钱从几百到几千美元不等。据悉,她的作品曾经在俄罗斯、韩国等多地展出,还曾经赢得过北美宝石设计一等奖。苏珊说:“华盛顿市确实为我们民间艺术家做了些事情,例如给我们提供了价钱比较便宜的房屋。这座艺术中心的房租低于周围的市场价格。” 画家格温多琳·葛蕾尼与另外两名艺术家合租了一间工作室,她说:“经济危机对艺术家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我们现在的收入大不如前。还有,在这个地方,人们一天到晚最关心的是政治而不是文化,政府对艺术的投入还是太少了。”格温多琳称,自己选择鱼雷工厂艺术中心,是因为能很方便地与其他的艺术家交流,另外这里也经常举办艺术展览、讲座等活动。 离记者家门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型剧场名为“合成动力剧院”,经营这个剧场的是一对早年从格鲁吉亚移民到美国的夫妇——帕塔·特斯库瑞斯韦利和伊琳娜·特斯库瑞斯韦利。有意思的是,这对夫妇同时担任导演、编剧、演员和舞美等,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演绎着《哈姆雷特》、《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莎士比亚名剧。 别看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夫妻店,演员、导演、设计等全部舞台工作人员加起来也不过15人,但在华盛顿可算是知名的民间视觉艺术剧场,平时排队买票观剧的人络绎不绝。当地报纸评价合成动力剧院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惊人视觉体验”、“在华盛顿地区乃至全美国,这所剧院的表演肯定是最具创新性的戏剧艺术之一”、“让人欣喜若狂的超现实主义舞台艺术”。特斯库瑞斯韦利夫妇说,“我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给表演艺术家提供一个平台。从创立之初,我们就是想建立一个表演艺术剧院,融合各种艺术形式,例如语言、戏剧、舞蹈、杂技和音乐等,给不同年龄阶层的人以丰富的艺术体验,并且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 合成动力剧院一年的开支大约是150万美元,每年大约推出四五部话剧,以及两三部家庭剧和儿童剧。特斯库瑞斯韦利夫妇说,剧院卖票所得的收入不到总收入的50%,其他主要依靠社会各界的捐助。“剧院的成本高于它的收入。不像电影、电视剧、游戏等大众流行文化,剧院的经营通常没有那么大利润。然而,戏剧在美国仍然很受欢迎,我们剧院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释放创作激情
带动长远发展
百老汇演出是美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纽约文化产业的最典型代表。历经百年历程的百老汇演出,其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依然是美国有识之士和艺术家对百老汇演出形式——音乐剧和话剧——的热爱和激情以及这种热爱和激情激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著名的制作人董方思先生说,他们挑选剧本的一种方式是从上百部中找到一部剧本,一部作者用激情写就的剧本。他还说,百老汇制片人做出的任何决定都是为了取悦大多数观众,虽然人们很难将美国娱乐业的标准百老汇演出归于高雅艺术,但百老汇演出特别是音乐剧绝不是庸俗的代名词,而是凭借动人的故事、美妙的音乐、变幻的灯光、优美的表演和舞蹈打动观众的心,赢得观众的喜爱。
百老汇演出文化行业的诞生与发展正是基于百老汇41家剧场的艺术成功以及随之而来的商业成功。根据拥有百老汇9家音乐剧剧场的美国著名娱乐业公司美国尼德伦环球娱乐公司总裁小罗伯特·尼德伦的介绍,百老汇演出制作人只关心自己的演出,剧场所有者也只关心自己的剧场,他们不可能思考整个产业的事情。因此,百老汇制作人和剧场成立了百老汇联盟,以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百老汇联盟总裁夏洛特·马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更为详细地介绍了百老汇联盟的情况。她说,百老汇联盟在美国是代表剧场的工会组织,成员遍布美国140个城市,包括250个剧场,总的目标是促进商业演出的健康发展。一些具体的推广活动包括在销售淡季举行“百老汇周”和“百老汇孩子夜”。前者是通过降低百老汇演出门票价格让更多的观众走进百老汇剧场;后者是孩子可以免费随同买票的家长观看百老汇演出,此外,孩子们还可以学习舞蹈,同演员进行交谈等。这些促销活动拉近了观众与百老汇演出的距离,吸引了从未看过百老汇演出的观众走进剧场,使他们有可能成为今后的观众。
游客兴致不减
危机影响可控
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影下,纽约文化产业依靠自身的魅力,凭借旅游业的繁荣,保持了过去的繁荣。不久前,音乐剧《曾经》获得了8项托尼奖,一时一票难求。在美国经济依旧不景气的时候,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不论是在百老汇剧场、林肯中心、卡内基音乐厅,还是大都会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观众、听众和游客均没有明显减少。
尼德伦表示,按照传统经验,一旦纽约发生经济危机,将对百老汇演出产生负面影响,演出场次将减少,票房收入下降。过去几次经济危机的情况都是如此。但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在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我们没有看到对百老汇演出下行、负面的经济影响。门票出售和演出场次只略微下降,但是票房收入却在增加。”
尼德伦还提到了另外一个例子。这就是尼德伦环球娱乐功能公司推上百老汇舞台的《少林武魂》。2009年1月,美国深陷金融危机之时,作为首次来自中国的剧目,《少林武魂》在百老汇登场亮相。这也是当年演出季百老汇演出的第一个新剧目。在2008年最后3个月,已有13场百老汇演出停演或计划停演。人们对《少林武魂》在金融危机的笼罩下能否获得成功存在疑虑。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少林武魂》首演成功。尼德伦说,他们对此感到既惊讶,又高兴。他补充道,在随后的一个演出季里,很多演出都获得了很好的业绩。
金融危机期间,百老汇演出票房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旅游者依然大量涌入纽约和时报广场,每年来纽约的旅游者达4500万,每天进出时报广场的人数超过100万。《歌剧魅影》和《狮子王》等音乐剧之所以能够长演不衰,主要是因为旅游者。没有旅游业,就不会有今天的百老汇。
尼德伦介绍说,百老汇演出每年能够创造100亿美元的收入。如果没有百老汇演出,纽约市将损失100亿美元的收入。文化不仅有益于社会,也有益于商业。
好莱坞
海外票房挑大梁
在美国文化产业中,有着“电影圣地”之称的好莱坞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部部声光大片、一个个电影神话,不仅给美国电影出品人、发行商和投资者带来了滚滚财源,而且不断张扬着以美国理念为核心的文化图腾,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电影投资、票房等方面的冲击,好莱坞更加看重海外票房,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票房收入。
多半收入靠国外
历史上,美国国内票房收入长期大于海外票房,但这在上世纪90年代发生了改变。1994年,《狮子王》、《阿甘正传》等为好莱坞增光添彩的优秀影片,把海外票房收入推升到157亿美元,一举成长了44%。此后,好莱坞的海外票房收入比重逐渐上升,以至于在2003年推出全球同步上映好莱坞大片的全新发行模式。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海外票房收入对好莱坞的重要性陡然升高。2010年,好莱坞的海外票房达到212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票房的两倍。迪斯尼、时代华纳等美国5大传媒最新发布的业绩报告显示,2011年,好莱坞电影盈利的2/3靠海外票房收入支撑。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CSMES艺术院校联盟小微乐器培训师专业联合招生,考前培训机构加盟认证及授权平台,专生输送,区域代理。......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立即关注移动端网站
扫一扫手机访问中音联小程序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
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