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池“口琴”,是一种民间流传的乐器,当地人称之为“弹口口”。相传从宋代开始,一直流传到现在,曾几度盛行。由于音色纯正,华池“口琴”在当地成为颇有名气的民间乐器。
在华池县行走,或是和年过花甲的老人聊天,总会听到关于“口琴”的一些传说。相传在宋代大顺年间,华池山区绿树葱茏,雾气缭绕,如同仙境一般。有一天,一对青年夫妇来到这片树林,在树林里耕织放牧,丈夫在闲时常用竹子给妻子雕刻漂亮的梳子,表达自己对妻子的爱意,夫妻俩相亲相爱,过着神仙眷侣般的幸福生活。但好景不长,丈夫被抓到边关当兵,妻子思念丈夫,常常来到丈夫制作竹梳的竹林里,大声地哭喊丈夫的名字,不久嗓子就哭哑了。后来她拿着丈夫送给她的各种竹梳弹拨,借竹梳发出的声音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但竹梳的声音很单调。有一天,她无意间在竹梳上插了一片薄薄的竹片,噙在嘴里一吹,竹梳和竹片竟能随着自己的心意起伏,发出悠扬婉转的声音。从此,这种自制的“口琴”就成了她表达思念之情的最好工具。“口琴”也因此在当地流传开了。
听华池县的一位老人讲述,“口琴”的制作较为繁杂,而且必须心细手巧。要想制作“口琴”,选择好的竹片很重要。竹片的厚度约0.5厘米,长约10厘米,宽约2厘米(也可用梳头的篦子的中脊竹片制作),然后将竹片削薄至2毫米,而且外皮不能有丝毫的破坏。在竹片中间画上舌簧图样,用钢针将舌簧与簧架慢慢划开,舌簧前端宽约1毫米,后端宽约7毫米,呈“凸”字状。舌簧后端要刮削得很薄,前端与后端交接处留有较厚的一小块,起稳定舌簧之作用。簧前端留柄、柄端打眼后穿一段细麻绳。簧后端同时也打眼穿绳。再将柄端削细,棱角磨圆。一个“口琴”基本成形,在吹奏中不断修刮簧片与簧架之间的距离,直至音色纯正。
“口琴”看似一件不起眼的乐器,却能奏出变化多端的音调。它是靠舌簧的颤动来发音,演奏时嘴微张,一手握柄端将麻绳套在小拇指上,另一手握簧后端细绳,将“口琴”置于唇后,拽动后端细绳,使舌簧产生震颤,进而与口腔中的空气产生共鸣而发出声响。不同音调的控制,靠拽动绳子的快慢、松紧,与口腔形状的变化发出不同的声音。
然而和众多民间乐器一样,华池“口琴”也在时间的洗涤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尴尬。
现在,已经很少看到演奏“口琴”或是“弹口口”的人们,即便询问,他们也不知是什么乐器。偶尔见到有些老人在太阳下面摆弄着竹片,那定是在制作“口琴”。这种古老的民间乐器,成为了农村老人哄孩子的器具。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CSMES艺术院校联盟小微乐器培训师专业联合招生,考前培训机构加盟认证及授权平台,专生输送,区域代理。......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立即关注移动端网站
扫一扫手机访问中音联小程序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
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