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培训培养了孩子什么——
【本期嘉宾】
家长 莫米仁(35岁)
学生 鸽 子(13岁)
教师 郑老师(48岁)
教育研究者 葛 慧(32岁)
父母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孩子不是电脑,你往他们脑袋里塞什么,他们就接收什么,并化为己有。教育是一门学问,它应当符合人的智力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小时学奥数,老来学礼仪,这显然是本末倒置的教育法。
艺术培训是儿童教育的一块重要内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父母们的重视。艺术培训是不是越早越好?由父母“包办”的“兴趣”还能有兴趣吗?本期,我们请来的嘉宾有教育者、家长和学生,他们对于艺术培训和学生教育都有切身感受。
话题一
艺术培训,孩子兴趣大还是父母兴趣大?
莫米仁
说实话,作为家长,也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快快乐乐成长的。但是,看到别人家的小孩都在培训,自己再不行动,就来不及了。所以,别人家的小孩学书法,我也给孩子学书法,别人家的小孩学钢琴,我也给孩子学钢琴。我们也是被逼出来的,不就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
郑老师
我们也理解家长这种心情。理论上说,教育偏幼化是可行的。我们不是有“胎教”这个词吗?也就是说,在小孩出生之前,家长就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了。但是,如果有家长对着大肚子,给胎儿教奥数,肯定会笑倒一大片。同样道理,儿童到13岁后,大脑才发育逐渐完善,逻辑、空间等智能慢慢形成,而我们的家长在此之前那么热切地让孩子学奥数,不是也很好笑吗?
教育是要遵循规律的。一方面我们在尽量给学生减负,但另一方面家长却在课外给学生加负,很矛盾。
鸽 子
我们是接受教育的,但我们最没有发言权。我们就是想玩,做我们自己喜欢做的事。但是,学校有安排,家里有安排,每个课程都要考试,本来喜欢的课程,也变得不喜欢了。我原本挺喜欢奥数的,可是学习奥数就是做题、考试,再做题、再考试的过程,到最后,兴趣越来越少,反感越来越大。我喜欢弹钢琴,但爸妈偏偏要我学书法。
葛 慧
按照美国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理论,人类智能可分多种,如语言、逻辑、空间、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等智能。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偏重逻辑和语文两种智能教育,因此很不全面。许多学生在学校里表现平平,但出社会后却变成了某一个领域的人才,道理就在这里。对于小学学龄以内的儿童教育,应以语言、空间、音乐、内省这些方面教育为主。也就是说偏向人文教育为主。比如,一二岁的儿童,对声音是非常敏感的,家长可以给孩子听世界名曲,三四岁的儿童,对色彩敏感,家长可以让他们看名画,教孩子涂鸦,五六岁的儿童,自我意识增强,此时,待人接物、人际交往等方面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艺术培养可以早一点,但一定要符合儿童发展规律,而且以培养兴趣为目的,而不是以考试考级为目的。
话题二
“好学生”“坏学生”,评判标准是什么?
郑老师
有一次和同事去杭州某单位办事,知道有一个自己的得意门生在里面上班,一大早就在门口等。眼见那学生骑着自行车过来,他只斜眼看了我们一眼,就匆匆进去,再没出来。我们往回走的路上,一辆轿车停下来,车主下车,热情地握着我们的手,挨个叫着“老师好”。这是一个后进生,在校时,因为调皮,经常被老师批评。他不但安排我们住宿、吃饭,还帮我们联系到之前的“得意门生”,把事情办成。
我们也在反思,我们做着教书育人的工作,为什么结果会是这样的呢?说到底,德育还是太不重视了。以成绩论学生,成绩好,就是“好学生”,成绩差,就是“差学生”。
鸽 子
现在学校里也是这样的。成绩差的学生容易被人看不起。有钱的学生很牛气,地位也很高。
莫米仁
哪个做家长的,不是教育孩子做个尊敬师长、爱护同学的好孩子?孩子长大了,有些时候,真是管不了。我们自己知识也有限,的确不知道该怎么管教好。
葛 慧
其实,称职的父母,不一定需要学什么教育学,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法。举个例子,有一对家长自己吃鱼肉,给父母吃豆腐、蔬菜,孩子就问:为什么不给爷爷奶奶吃鱼肉?家长回答:爷爷奶奶老了,鱼多刺,容易卡到喉咙,肉不易消化。孩子马上领悟了:哦,那好,你们老了,我也给你们吃豆腐青菜。
家长还应该走出一个误区,人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孩子是学生,自己也是学生。自己品行不好,却要求孩子做一个品质高尚的人,不是很矛盾吗?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CSMES艺术院校联盟小微乐器培训师专业联合招生,考前培训机构加盟认证及授权平台,专生输送,区域代理。......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立即关注移动端网站
扫一扫手机访问中音联小程序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
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