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音乐会,奏响百年老街。本报记者 苏强摄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和艺术符号。哈尔滨的发展,始终与音乐相连。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都”称号,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然而,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争相修建高规格的歌剧院和音乐厅、举办各种音乐节、将音乐作为城市风景和文化产业进行打造,音乐,已不再是哈尔滨独有的文化徽标。如何真正叫响“音乐之都”,将音乐文化建设推向更高台阶,是当前亟需关注的问题。
音乐风景正在成为“香饽饽”
如何塑造城市品牌的个性?是近年来中国许多城市亟待破解的难题。很多城市把目光对准了“音乐”这张名片,致使中国音乐节市场呈现井喷势态,每年音乐节如走马灯般轮番上演,包括各种主题的如沙滩音乐节、草原音乐节、森林音乐节,各种内容的如摇滚音乐节、民谣音乐节、乡村音乐节等。
提起近期落幕的2011张北草原音乐节盛况,许多人惊叹不已。仅仅3天时间,张北吸引了30多万人热情狂欢!张北县地处河北省张家口市,本来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县。为了拉动经济、打造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张北县委县政府绞尽了脑汁,他们动过请张艺谋制作“印象系列”的想法,最终因为“贵”没成。后来又搞了一次“张北心连心”晚会,让张北人第一次看到了电视里的大明星,但这没给张北带来“实惠的项目”。想不到一个草原音乐节,让默默无闻的张北一下子打出了国际知名度,国内外媒体纷纷派出记者到现场采访。如今,张北草原音乐节已是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具美誉度的第一户外摇滚音乐节,每年夏天到张北草原享受音乐盛宴已成为了北京及周边城市时尚人群和资深乐迷一年一度的盛典。
30万人云集张北,对该县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知名度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很多农民把自己的房屋改成了临时旅社,提着篮子到场地周围卖起了鸡蛋和矿泉水……音乐节3天的收入,超过了他们平时月收入的几倍。
与此同时,一场永不落幕的“音乐世博会”将在北京通州区呈现,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提供音乐名片。据悉,产业投资超200亿元的“新乐城”项目是国内首个构建“音乐全产业链”的大型旅游休闲产业区,未来将形成北京的音乐主题产业、旅游休闲产业、演出演艺产业三大集聚区。
完善音乐产业需要“政府推动”
哈尔滨虽然有百年音乐历史、有百年交响乐团“老哈响”,有50年历史的“哈夏”音乐会,但若想成为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苗笛说,老牌音乐之都维也纳,自18世纪以来就已经成为欧洲古典音乐的中心,许多世界级音乐大师在此度过多年音乐生涯。闻名全世界的维也纳交响乐团和维也纳儿童合唱团在世界各地巡演,永远爆满。维也纳每年的新年音乐会是城市最响亮的品牌,金色大厅是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心中的圣殿。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是世界上一流的大型歌剧院,不仅演出古典音乐作品,也演出现代作曲家的歌剧。如今,维也纳把音乐从艺术上升到产业,将这个城市的所有资源都与音乐结合起来,也带动了其他产业如教育、旅游、工业的共同发展。
据介绍,将于5年内建成的北京通州“新乐城”,其音乐产业链囊括音乐产业创作、制作、发行、推广以及消费的全部环节,可以充分体现音乐资源的聚合效应。此外,还将以音乐为主题,将旅游和休闲产业融入其中,为音乐产业寻找新的续航动力。
如何让哈尔滨的音乐事业与产业同步发展?黑大旅游学院院长段光达说,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一个特有的“第一推动力理论”,也就是说,无论国内外,政府都是这个第一推动力。像韩国、日本文化产业的兴起和繁荣,都是靠政府有力推动的。“哈夏”无论是作为哈尔滨城市品位、音乐之都的重要标识,还是作为一项历史悠久、饱受赞誉的文化盛事和惠民工程,都需要政府大力扶植,以保持其品位的高端和演出的规模。
企业办文化,为音乐注入活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参与和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以提升企业形象和文化品位。近期在北京落幕的特仑苏城市音乐会,历时6个月,历经26座城市,邀请了刘诗昆、谭利华、郎朗等著名音乐家演出,为高雅音乐艺术的推广做出了积极贡献。据介绍,虽然特仑苏城市音乐会汇聚了众多音乐名家,格调高雅,但参与方式却很“平民化”。用户在特仑苏活动官网进行注册即可线上抢票。消费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购买特仑苏产品也有机会获得门票。对于上传钢琴演奏视频、参与网络评选的会员,经筛选不但能与顶级乐团合作演出,最终的优胜者还可以与郎朗同台演奏,开启自己音乐梦想的旅程。
负责第30届“哈夏”市场化运营招商工作的哈尔滨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徐鹤东告诉记者,第30届“哈夏”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的新途径,吸引九大企业冠名赞助7大主题活动,这些本埠企业在回馈社会、倾力支持哈夏的同时,也依托哈夏品牌的影响力,有力地提升了自身的美誉度,达到哈夏与企业双赢的目标。
苗笛说,作为中国最具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因为经历了50年30届的积淀,其品牌优势和专业优势是其他音乐节(会)无法比拟的。哈尔滨应该利用好现有的音乐品牌和平台,由政府大力支持和引导,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积极参与和举办各种高端音乐活动,为音乐发展注入活力。
编后话
2011年7月16日起,本报开设“唱响音乐之都 擦亮城市品牌”专栏。在接下来的三个多月里,编采人员通过人物专访、公众调查、邀请相关人士召开专题座谈会和研讨会等各种形式,先后采写了12篇通讯,就传承哈尔滨百年音乐传统、培养高端音乐人才、培育高雅音乐听众群、建设高水准音乐场所、叫响“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固有品牌、打造音乐会经济、音乐与城市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报道。旨在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精神,让音乐之都真正名至实归。这些稿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一些相关人士和热心读者纷纷献计献策。今天刊发的是“唱响音乐之都 擦亮城市品牌”专栏的最后一篇,我们希望通过大家广泛和深入的探讨,能将哈尔滨的音乐之都建设推向更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