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北京站

改编海外音乐剧 得有中国落点

编辑:csm351
2012-04-25

欧美经典音乐剧进入中国市场已有一段时间了,但并不是在百老汇卖得好的东西都能受到中国人的追捧。比起同为经典音乐剧的《妈妈咪呀》,《理发师陶德》在中国的日子可不怎么好过。

在《妈妈咪呀》剧团在我国四处巡演的同时,《理发师陶德》剧组却只能“困在”上海大剧院中剧场的舞台之上。

由于剧作汉化上的部分问题,《理发师陶德》的票房成绩并不理想,而两极的观众反馈也与上海现代人剧社所期待的相去甚远。

剧团

汉化唱词最困难

作为一部纯粹的欧美音乐剧,要让中国观众接受并不是那么容易。

上海现代人剧社团长张余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部音乐剧完全是由剧团的中国演员演出,完全忠实于原剧本,音乐部分的总谱、分谱,以及每个角色的演唱谱都严格按照百老汇的版本来执行。

“汉化的问题是每一部国外音乐剧进入中国都存在的问题。”张余指出。

在《理发师陶德》的排练演出过程中,演员的唱词部分是最困难的。

“我们专门请了翻译唱词的词作者来翻译,因为唱词是押韵的,所以不能更改,因此唱词部分用的是英文,而在中国演出又必须保证观众能够看得懂,充分理解音乐剧的含义,所以对话用的是中文。”张余解释说。

而在语言的风格上,张余表示,尽量能够让中国观众感受到百老汇风味,所以还是保留欧式的语言结构,而不是用很通俗的中国语言来完成,“毕竟它是个外国戏”。

观众

表演虽卖力但真不好看

“演员演得很卖力,但是表现却真的不好看。”这是记者在对观看过中文版《理发师陶德》的观众采访时听到的最多的反馈。

一位有着多年观剧经历的老音乐剧爱好者坦言,从表演中,他可以看到剧组在对音乐剧改编时的用心和巧思,但是整个出来的效果却并不是很让人满意。

这位音乐剧爱好者指出,该剧演员的表演完全照搬约翰·尼德普与海伦娜·邦汉姆·卡特的电影版本,没有太明显的个人特色,而且很多唱词配上音乐之后十分生硬干瘪,无法达到原版音乐剧的效果。

“在国外,音乐剧是一种通俗的艺术,语言都是用一般人听得懂的大白话来演唱的,但是这一次的《理发师陶德》对我来讲,有点像在听天书!”他说。

除了台词和表演上的问题,不少观众也对中文版《理发师陶德》的布景和化妆提出质疑。

“看着他们的演出,的确能感受到他们所花的一些工夫。可是出来的情况真的让我们剧迷不满意。不仅可惜了这部好音乐剧,也可惜了这帮演员的用心。”一位观众在观赏完《理发师陶德》之后颇为遗憾地对记者表示。

票房

演出27场 仍未达到能分账的地步

当记者问及中文版《理发师陶德》的票房成绩时,张余表示,由于很多人都是看过约翰·尼德普主演的电影版才来的,因此去年演出的25场和今年演出的2场中,上座率都在七成以上。

不过,整体而言,这27场演出的票房并未达到与英国方面签署合同中的分账预期值79万元。因此只是付了预付金7.9万元。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中文版《理发师陶德》很难取得《妈妈咪呀》式的成功,甚至连走出上海都难。

除了汉化上的问题,《理发师陶德》本身的市场潜力也不如走“合家团圆”路线的《妈妈咪呀》,而在认知度上该剧也远不及《妈妈咪呀》。

张余也表示,《理发师陶德》和《妈妈咪呀》的运作方式不同,因此暂时不会做巡演。

“我们是剧团性质操作,而《妈妈咪呀》是市场化运作,光投入就四千多万元,是一种公司化的模式。是否巡演要看能否和演出经纪公司合作。我们剧团一年演30多部戏,500多场,主要都是在上海演。”他说。

对话

改编音乐剧

欧美经典音乐剧进入中国市场已有一段时间了,但并不是在百老汇卖得好的东西都能受到中国人的追捧。比起同为经典音乐剧的《妈妈咪呀》,《理发师陶德》在中国的日子可不怎么好过。

在《妈妈咪呀》剧团在我国四处巡演的同时,《理发师陶德》剧组却只能“困在”上海大剧院中剧场的舞台之上。

由于剧作汉化上的部分问题,《理发师陶德》的票房成绩并不理想,而两极的观众反馈也与上海现代人剧社所期待的相去甚远。

剧团

汉化唱词最困难

作为一部纯粹的欧美音乐剧,要让中国观众接受并不是那么容易。

上海现代人剧社团长张余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部音乐剧完全是由剧团的中国演员演出,完全忠实于原剧本,音乐部分的总谱、分谱,以及每个角色的演唱谱都严格按照百老汇的版本来执行。

“汉化的问题是每一部国外音乐剧进入中国都存在的问题。”张余指出。

在《理发师陶德》的排练演出过程中,演员的唱词部分是最困难的。

“我们专门请了翻译唱词的词作者来翻译,因为唱词是押韵的,所以不能更改,因此唱词部分用的是英文,而在中国演出又必须保证观众能够看得懂,充分理解音乐剧的含义,所以对话用的是中文。”张余解释说。

而在语言的风格上,张余表示,尽量能够让中国观众感受到百老汇风味,所以还是保留欧式的语言结构,而不是用很通俗的中国语言来完成,“毕竟它是个外国戏”。

观众

表演虽卖力但真不好看

“演员演得很卖力,但是表现却真的不好看。”这是记者在对观看过中文版《理发师陶德》的观众采访时听到的最多的反馈。

一位有着多年观剧经历的老音乐剧爱好者坦言,从表演中,他可以看到剧组在对音乐剧改编时的用心和巧思,但是整个出来的效果却并不是很让人满意。

这位音乐剧爱好者指出,该剧演员的表演完全照搬约翰·尼德普与海伦娜·邦汉姆·卡特的电影版本,没有太明显的个人特色,而且很多唱词配上音乐之后十分生硬干瘪,无法达到原版音乐剧的效果。

“在国外,音乐剧是一种通俗的艺术,语言都是用一般人听得懂的大白话来演唱的,但是这一次的《理发师陶德》对我来讲,有点像在听天书!”他说。

除了台词和表演上的问题,不少观众也对中文版《理发师陶德》的布景和化妆提出质疑。

“看着他们的演出,的确能感受到他们所花的一些工夫。可是出来的情况真的让我们剧迷不满意。不仅可惜了这部好音乐剧,也可惜了这帮演员的用心。”一位观众在观赏完《理发师陶德》之后颇为遗憾地对记者表示。

票房

演出27场 仍未达到能分账的地步

当记者问及中文版《理发师陶德》的票房成绩时,张余表示,由于很多人都是看过约翰·尼德普主演的电影版才来的,因此去年演出的25场和今年演出的2场中,上座率都在七成以上。

不过,整体而言,这27场演出的票房并未达到与英国方面签署合同中的分账预期值79万元。因此只是付了预付金7.9万元。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中文版《理发师陶德》很难取得《妈妈咪呀》式的成功,甚至连走出上海都难。

除了汉化上的问题,《理发师陶德》本身的市场潜力也不如走“合家团圆”路线的《妈妈咪呀》,而在认知度上该剧也远不及《妈妈咪呀》。

张余也表示,《理发师陶德》和《妈妈咪呀》的运作方式不同,因此暂时不会做巡演。

“我们是剧团性质操作,而《妈妈咪呀》是市场化运作,光投入就四千多万元,是一种公司化的模式。是否巡演要看能否和演出经纪公司合作。我们剧团一年演30多部戏,500多场,主要都是在上海演。”他说。

对话

改编音乐剧

本国落点最重要

相较于中国音乐剧的经验匮乏,欧美音乐剧界在改编音乐剧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很多知名音乐剧如《悲惨世界》、《伊丽莎白》等都有着多个不同的版本。

今晨,有着多年音乐剧营销经验的德国音乐剧公关莱娜·贝卢德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音乐剧的改编最重要的就是本土元素的植入。

曾成功推广德语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惨世界》的她认为,本土音乐的元素一定要出现在改编的版本之中。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FW):在你经手过的改编音乐剧中,哪种类型的作品最有市场潜力?

莱娜·贝卢德(以下简称莱娜):还是那些全球知名度高的剧,比如《歌剧魅影》、《猫》。

有些百老汇音乐剧,如《孟菲斯》、《泽西男孩》,虽然在本国是很火爆的,但是由于海外的观众并不了解,改编之后并不好卖。

FW:你认为改编音乐剧时最重要的是什么?

莱娜:坦白来讲,我觉得就是本土化。音乐剧的改编就跟电影的改编一样,一定要接地气。

适当的本土化改造一定要有,这样才能让观众买账。生搬硬套、完全遵循原作的音乐剧改编往往没有好的结果,观众不喜欢那些没有亲切感的东西。

FW:你能举一下您当年改编的例子吗?

莱娜:当年在我与德语版《悲惨世界》接洽时,就加入了不少本土化的元素。在改编台词时我让编剧和导演按照德语的语序和文法重新写作,虽然这样耗时更长,但出来的效果很好。不仅让音乐剧语言更能为德国人所接受,而且在一些唱段的结尾我们还特别加入了德语语音的押韵,这样观众自然会对我们的作品有一些亲近的感觉。因为观众听得懂了。

FW:除了语言的改编,还有哪些环节比较重要?

莱娜:布景、服装、化妆上的一些改编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部改编版本的音乐剧最大的卖点就是它与原作的区别,除了剧情上的略微调整和唱词的不同外,在演员的化妆造型和布景设置上,要注意到本土化的植入和有别于原著的设计。在反映故事完整构架的同时,也要尽可能保证舞台设置的独特性。

FW:你对中国音乐剧的改编有什么建议吗?

莱娜:学会把自己要改编的作品与本国的民间故事、文学作品结合起来,找到作品与本国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

当我听到《妈妈咪呀》时,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当年迪斯科时代德国的一些舞曲组合,虽然风格与原创者的音乐有差异,但音乐中也有些相似之处。我们由此入手进行改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还是那句话,找到本国落点最重要。

●小链接

《理发师陶德》诞生于1973年,是音乐剧大师史蒂芬·桑德姆的代表作,根据1846年英国人托马斯·普雷斯特的恐怖小说《一串珍珠:浪漫史》改编而来。

早在1847年, 就有以该小说为蓝本的歌剧《理发师陶德:舰队街的恶魔》在英国上演。而桑德姆推出的音乐剧,不仅囊括当年托尼奖八项大奖和奥利弗奖,更将《理发师陶德》推向了全球。

中文版的《理发师陶德》由上海现代人剧社改编并演出,目前正在上海大剧院上演。

本国落点最重要

相较于中国音乐剧的经验匮乏,欧美音乐剧界在改编音乐剧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很多知名音乐剧如《悲惨世界》、《伊丽莎白》等都有着多个不同的版本。

今晨,有着多年音乐剧营销经验的德国音乐剧公关莱娜·贝卢德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音乐剧的改编最重要的就是本土元素的植入。

曾成功推广德语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惨世界》的她认为,本土音乐的元素一定要出现在改编的版本之中。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FW):在你经手过的改编音乐剧中,哪种类型的作品最有市场潜力?

莱娜·贝卢德(以下简称莱娜):还是那些全球知名度高的剧,比如《歌剧魅影》、《猫》。

有些百老汇音乐剧,如《孟菲斯》、《泽西男孩》,虽然在本国是很火爆的,但是由于海外的观众并不了解,改编之后并不好卖。

FW:你认为改编音乐剧时最重要的是什么?

莱娜:坦白来讲,我觉得就是本土化。音乐剧的改编就跟电影的改编一样,一定要接地气。

适当的本土化改造一定要有,这样才能让观众买账。生搬硬套、完全遵循原作的音乐剧改编往往没有好的结果,观众不喜欢那些没有亲切感的东西。

FW:你能举一下您当年改编的例子吗?

莱娜:当年在我与德语版《悲惨世界》接洽时,就加入了不少本土化的元素。在改编台词时我让编剧和导演按照德语的语序和文法重新写作,虽然这样耗时更长,但出来的效果很好。不仅让音乐剧语言更能为德国人所接受,而且在一些唱段的结尾我们还特别加入了德语语音的押韵,这样观众自然会对我们的作品有一些亲近的感觉。因为观众听得懂了。

FW:除了语言的改编,还有哪些环节比较重要?

莱娜:布景、服装、化妆上的一些改编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部改编版本的音乐剧最大的卖点就是它与原作的区别,除了剧情上的略微调整和唱词的不同外,在演员的化妆造型和布景设置上,要注意到本土化的植入和有别于原著的设计。在反映故事完整构架的同时,也要尽可能保证舞台设置的独特性。

FW:你对中国音乐剧的改编有什么建议吗?

莱娜:学会把自己要改编的作品与本国的民间故事、文学作品结合起来,找到作品与本国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

当我听到《妈妈咪呀》时,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当年迪斯科时代德国的一些舞曲组合,虽然风格与原创者的音乐有差异,但音乐中也有些相似之处。我们由此入手进行改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还是那句话,找到本国落点最重要。

●小链接

《理发师陶德》诞生于1973年,是音乐剧大师史蒂芬·桑德姆的代表作,根据1846年英国人托马斯·普雷斯特的恐怖小说《一串珍珠:浪漫史》改编而来。

早在1847年, 就有以该小说为蓝本的歌剧《理发师陶德:舰队街的恶魔》在英国上演。而桑德姆推出的音乐剧,不仅囊括当年托尼奖八项大奖和奥利弗奖,更将《理发师陶德》推向了全球。

中文版的《理发师陶德》由上海现代人剧社改编并演出,目前正在上海大剧院上演。

关键词

中音联智库

共享基金

中音联化蝶商学院

邻居儿童音乐学院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学位房描述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 示范区楼盘申请方式
  • 核心示范区学区房的服务政策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好房子
  • 中音联认证

    中音联指数

    社区指导师事务所

    中音联博览会

    CSMES Forum More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