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名外来娃,因为音乐而充盈自信和阳光。“没有不能唱的孩子,”来自美国的儿童音乐教育专家卡罗尔说,“他们需要的只是机会。”
5月26日,周日,8岁的周小天像往常一样,来到位于浦东新区三林镇天花庵村村委会的新市民生活馆,参加合唱团每周一次的课程。与他一起上课的,还有其他20多名同样属于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孩子。
合唱团的名字叫作“新声”。从2016年开办第一个暑期班开始,近3年时间里,254名外来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音乐的大门。这是一个特殊的儿童合唱团,音乐老师来自美国,负责合唱团日常运作的人员之一来自韩国。
在合唱团创始人之一卡罗尔(音译)看来,没有哪个孩子不能唱歌,只是他们没有机会学习,“我们就是要给那些没有机会的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感受音乐的美好。”
就在明天,又一个“六一”儿童节,新声合唱团的核心成员们将碰头商议一场演出事宜——一家咖啡馆愿意提供免费场地,孩子们又有机会登台表演了。
音乐来到身边
在课堂上,孩子们快乐地享受音乐,唱出优美动听的声音。这一切,都是因3年前新声合唱团的成立。
5月26日上午9点45分,新声合唱团的音乐老师艾丽西娅(音译)准时走进新市民生活馆,给孩子们上课。
“哧哧哧哧……”“哈哧哈哧……”“呜呜呜呜……”一边带着孩子们抖胳膊抖腿,一边发出各种有节奏的声音,艾丽西娅开始了一节课的第一部分:热身。孩子们都饶有兴致地跟着一起做。
热身完,开始练习一些短音调。在钢琴伴奏下,孩子们同时发出或高或低、或长或短的音调,一个个逐渐进入歌唱状态。
艾丽西娅授课活泼有趣,唱歌时肢体语音丰富,带着孩子们找准音调,唱出最佳的感觉。《ThisLittleLightofMine》《EpoITaiTaiE》《ALonelyandLonesomeTraveler》……,一首首英文歌曲从孩子们嘴里唱出,或优美或轻快。接着,助教申佳丽带着孩子们一起唱中文歌曲,《送别》《茉莉花》《雪绒花》……稚嫩的童音仿若天籁。
在一旁观看的卢承哲也投入地一起做各种动作,一起加入孩子们的合唱。眼前的场景让他很欣慰。三年前,正是因为他的提议,才有了新声合唱团,有了今天这些孩子们的表现。
十年前,卢承哲与身为上海人的妻子一起从英国回到上海。“那个时候,我们的第一个孩子还没出生就夭折了,我刚到上海又没有工作,情绪真是糟透了。”
于是,他就去做志愿者,到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英文。“每次看到那些孩子高兴地欢迎我的样子,我就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有需要我的人,心情一下子就会好很多。”
正是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他认识了卡罗尔,还有在新途工作的衣丽英。
到了2016年,这时的卢承哲已经在上海交通大学当讲师6年。因为工作,没有那么多空闲时间做志愿者了,但他仍在坚持。那年的一个周六,卢承哲来到三林新市民生活馆,询问正在参与服务项目的衣丽英有什么需要做的。
衣丽英告诉他,需要找一些志愿者教孩子们乐器。卢承哲突然想到,何不为这些流动儿童成立一个合唱团,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他说:“韩国在二战后有很多孤儿,当时有针对这些孤儿成立的合唱团,帮助这些孩子心灵成长的效果很好。”
又一次做志愿者碰到卡罗尔时,卢承哲告诉卡罗尔,有一个地方需要找一位教孩子们唱歌的老师,卡罗尔听了很感兴趣。那时,卢承哲还不知道,卡罗尔本身就是一位儿童音乐教育专家,在底特律成立了一个儿童合唱团,已有多年。当他与另一位志愿者朋友说起此事,那位朋友向他推荐卡罗尔时,他才知晓。
可是,此时的卡罗尔并没有决定是否要加入,因为亲自组织过合唱团的她有着担忧。“组织一个合唱团需要很多资金,需要有人负责很多事务,安排场地、找老师、准备培训、与家长沟通,想要长期坚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卡罗尔说。
但是,当她与卢承哲一起来到新市民生活馆与衣丽英碰面后,她决定加入。“我要确定日常主导这件事情的人对这件事是否有足够的热情,对孩子们的爱是不是跟我一样,是不是有组织推进项目的能力、与家长们沟通的能力等。”当与衣丽英沟通后,双方一拍即合。
于是,专业老师、日常运营人员、场地全都解决了,新声合唱团项目由此启动,并开始招募第一批愿意加入的孩子。
不会唱,不是不能唱
在卡罗尔看来,尽管有些孩子本身基础条件不够好,但只要努力,就能有提高。“他们只是不会唱,并不是不能唱。”
2016年7月,新声合唱团在暑期进行了为期两周、共4次课的尝试。
发出招募通知后,很多孩子前来面试。面试中,部分孩子表现出的基础很差,甚至被认为根本不适合唱歌。
但是,卡罗尔坚持把那些孩子留了下来。因为,在她看来,尽管有些孩子本身基础条件不够好,但只要努力,就能有提高。“他们只是不会唱,并不是不能唱,没有不能唱的孩子。”卡罗尔说,唱歌的发声方法和说话不一样,那些孩子只是不知道怎么用好他们的声音去唱歌。
最终,第一期课程招了30多名孩子。衣丽英记得,那些孩子大多居住在附近的5个村。三林镇位于外环附近的这片区域,是外来务工人员集聚的区域。第一批30多名孩子中基本都是小学生,有些一直跟随父母在当地上学,有些是暑假从老家来找父母的。
第一次上课时,家长很好奇,都在后面观看,想看看一个“老外”怎么教中国孩子唱歌。衣丽英也没经验,不知道这课到底会怎么样。不过,卡罗尔经验丰富,她知道怎么教那些毫无基础的孩子。
然而,她面对的孩子中,有一半对音乐根本没有兴趣,只是因为父母报了名,暑假又无事可干,所以才来参加。还有很多孩子,完全没有音乐基础。卡罗尔试了很多方法,游戏、运动、各种肢体语言,希望让孩子们集中注意力。
为了让孩子们知道唱歌怎么发声,卡罗尔给他们做示范,让他们摸着自己的脸颊或是肚子,感受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感受唱歌发声和说话发声运用肌肉的不同。
两周4次课,上课的孩子一直在变动,但也有一些孩子很有兴趣,一直坚持上到最后,有了很大进步。
此后,2016年9月,新声合唱团正式成立,并开出了第一个学期的课程。
今年已经12岁的王娅澜,就是那时加入合唱团的。一开始,妈妈认为她“五音不全”,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女儿能唱好歌。面试时,王娅澜表现出的基础条件也确实不太好。
但是,她喜欢唱歌,十分珍惜在新声合唱团学习的机会。跟着卡罗尔老师,王娅澜知道了怎么发声,怎么唱出好听的声音,并逐渐成为合唱团的主力成员。
当年年底,合唱团进行了第一次正式演出。孩子们没有统一的服装,就穿着以红色为主色调的衣服,有深红、浅红,还有花色的,实在没有红衣服的孩子,就围一条红围巾。但是,在合唱结束后的合影里,他们笑得很开心。当时还小的王娅澜,穿着一件大红外套、格子裙子、黑色打底裤,俨然一位小明星。
不过,她还记得,第一次参加演出时,“紧张得腿都在抖。”卡罗尔也记得,在第一次正式演出中,孩子们一开始紧张得发不出声音,她只能示意钢琴伴奏压低再压低,以突出孩子们的声音。但是,“当唱完一段、听见观众们的掌声后,孩子们突然自信了,唱的声音越来越大,也唱得越来越好。”
一上舞台就自信
新声合唱团到现在一共开了8期课程,有254名孩子参加。参与的孩子有了接触音乐的机会,自信心、专注力都明显提高。
在新声合唱团教孩子们一年后,卡罗尔因故要回国了。回国之前,她找好了继任者——在上海美国学校任教的艾丽西娅。
艾丽西娅是音乐学硕士,对于儿童音乐教学有着15年的经验。2017年,她来到上海,认识了卡罗尔。当卡罗尔问她是否可以到新声合唱团教孩子们唱歌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虽然没有报酬,还要搭上双休日的时间上课,但艾丽西娅说,她很享受这件事。“我很高兴能有机会做这件事,能用我喜欢的、擅长的去帮助这些孩子。看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我都会很开心。”艾丽西娅说。
担任义务助教的申佳丽自幼学习钢琴,现在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读研究生,今年就要毕业了。从2016年新声合唱团成立到现在,她一直坚持做助教、钢琴伴奏。
自小学音乐的她,也觉得帮助这些孩子学习音乐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即便他们因为回老家去上学而不能再参加课程,但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是不会变的。”申佳丽说。
新声合唱团成立近3年,衣丽英统计了一下,从2016年第一次暑期班开始算起,到今年的春季学期,新声合唱团一共开了8期课程,有254名孩子参加。这些孩子主要在三林镇的一些小学就读,他们的父母大多在上海务工。
周小天是一个内向的小男孩,参加新声合唱团已有两年。妈妈说,孩子小时候更内向,见人都有点害怕,现在已经好多了,站上舞台一点都不怯场。在学校里,他成绩优异,在唱歌、朗诵等很多表演中都是小骨干。说起这些,妈妈的眼里闪着自豪。
卡罗尔还记得,很多孩子刚开始上课时会紧张,但参加合唱团一段时间后,他们的自信心有了明显增长,专注力、自律性也更强,还更懂得互相合作、平等友爱。
在卡罗尔看来,这就是合唱团可以发挥的作用,增强自信的同时,也让孩子们开阔了眼界,学外文歌曲还让他们学习了外语。“但最重要的是,给了他们接触音乐的机会。”
她在底特律成立的儿童合唱团,同样是为了那些没有机会的孩子。“合唱团是为了带给孩子们音乐。虽然他们将来可能不从事与音乐有关的工作,但音乐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在孩童时期。”
卢承哲说,最初,合唱团的名字是心之声。但在孩子们一次参加演出时,前面正好放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新声”。当卡罗尔知道这两个字的意思后,觉得这两个字非常适合合唱团——让这些孩子唱出新声,获得成长。于是,心之声合唱团就改名为新声合唱团。
虽然已快两年没教过孩子们,但卡罗尔一直关注着合唱团的情况。说起曾经教过的孩子时,她几近流泪。“我希望这个合唱团能一直持续下去。我们做的不只是一个合唱团,而是一种提供帮助的方式。有很多孩子需要这样的机会,如果有愿意做的人,就可以把这些机会带给更多的孩子。”
专家点评团:朱则平、徐航、吴斌、方群力、张海彬、郑常昆、杨瑞杰、钱富民、林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