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上,罗浪指挥联合军乐队奏响国歌。(资料图片)
1940年,罗浪在晋察冀军区一分区指挥《黄河大合唱》。
1993年,罗浪回到家乡德化潘祠村与潘祠小学师生合影。这是他最后一次返乡。
德化潘祠村罗浪励志室前的罗浪塑像
开栏语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在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新时代,华夏儿女正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今日起,早报推出《爱国情 奋斗者》大型报道,热情讴歌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沧桑巨变,展示泉州在时代大潮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泉州情 中国心》专栏中,我们将聚焦泉州参与国家重要事件、重大建设的亲历者及见证者,为您讲述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咱厝人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故事。
■早报记者 陈小芬 胡彦明 文/图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伴着毛泽东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庄严宣告,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团长、泉州德化人罗浪指挥200名军乐队队员,奏响了雄浑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
“开国大典,是我一生中最光荣、最难以忘怀的一刻。”当年的神圣时刻,深深印刻在老人的记忆中,生前提及此事,老人都坚定地说下这样的话。2015年7月12日,罗浪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执棒奏响国歌 历史选择了他
“他是名军人,历史选择了他。”罗浪的第四个孩子罗京回忆,父亲小时随祖父母南渡马来西亚,少年时期归国求学,1938年到延安考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师承冼星海、吕骥、向隅等诸多音乐名家。不管是求学还是工作,父亲都表现出极大的爱国情怀。父亲从不在家说工作的事,退休后,因不少媒体上门采访,她旁听才知道父亲在开国大典上担任总指挥及其他事情。
新中国成立前夕,时任华北军区军乐队队长的罗浪接到要组建一支200名的联合军乐队的任务。罗浪以华北军区军乐队为主力,又抽调解放军20兵团军乐队、北平警察局军乐队等,组成了200人的联合军乐团,使用的180件乐器基本是战利品。
1949年9月初,罗浪接到上级通知,他将在开国大典上担任联合军乐队的总指挥。开国大典用什么乐曲?“有人说用世界通用的曲目,有说用苏联乐曲。具有创新、爱国精神的父亲表示用中国人自己的乐曲。”罗京说,三个方案都报送给中央,最后中央选择了父亲的方案。
“以我为主,以我国为主。”罗京说,这9个字是毛主席的批示,现在存放在中央档案馆中。得到中央支持后,父亲和联合军乐团一起努力,改编了一套以解放区流行革命歌曲为主,穿插《骑兵进行曲》《炮兵进行曲》《战车进行曲》的开国大典军乐曲。
终生难忘一刻
让他无比骄傲
罗京说,父亲去世后,她整理书籍材料时,从父亲的日记中了解到父亲的一些事情。在她看来,父亲的家国情怀体现在父亲归国、体现在父亲对开国大典乐曲的选择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典礼司仪林伯渠宣布庆典开始,毛主席以洪亮而庄严的声音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当时的气氛既热烈又紧张,当司仪宣布“升国旗”“鸣礼炮”后,却忘了宣布“奏国歌”。毛主席的话音刚落,罗浪就准备指挥乐队演奏国歌,却未听到命令,等了大约半分钟后,他按预定的程序,果断地指挥军乐队奏起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天安门广场上顿时欢声雷动。
生前回忆当年往事,罗浪都很兴奋。他曾自豪地说,经过那么多年的奋斗,我们终于迎来了胜利,在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他扮演着一个激动人心的角色,无比骄傲。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执行命令,坚决完成这次任务,不出任何差错”。他说,他是在内忧外患、颠沛流离中长大的,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那一刻,他由衷地感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一天让我终生难忘”。
年少结缘军乐
一生心系故土
罗浪生前回忆,他和军乐结缘还是他年少在永春读书的时候,他和几名同学成立了鼓号队。由于学过小号,也能打大鼓,所以就当了队长。
潘祠村村委会的罗浪励志室展示有罗浪生平、文具衣服、乐谱手稿等。村委会主任罗文辉说,建“罗浪励志室”是为了让乡村人学习罗浪的励志、爱乡、爱国精神。
家住德化县城的罗莲今年75岁,是罗浪的妹妹。“大哥一家常年居住在北京,我们一共见面8次。”罗莲说,兄妹俩最后一次见面是2015年年初在北京,那时大哥已病得很重,“大哥很少跟家人谈起所获的荣誉,但说到在开国大典上当总指挥,大哥就很激动。”
罗莲说,大哥在新中国开国大典上奏响国歌的事情,家里人基本都不知道。1964年,因丈夫在北京工作,她跟随并住在大哥家,才知道大哥在开国大典上作为总指挥,当时她内心非常自豪。
虽长期在外,但罗浪心系故土,非常挂念家乡。1980年,罗浪将在德化县城的一间店面卖掉,所得的钱捐给潘祠村的一所小学。“我们每次通电话,大哥都会说想念家乡,说‘我是德化人’。”罗莲说,1993年这是大哥最后一次回到家乡德化潘祠村,深知身体状况的大哥也对众人说“这是我最后一次回乡了”,从言语中读出大哥对故土深深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