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艺术家协会,就会给人一种特别高大上的感觉,简直不可高攀的样子。而在我们中国呢,音乐方面最权威的协会莫过于——中国音乐家协会了。
要是听说,谁家孩子的音乐老师是音协的教授,那肯定是牛A与牛C之间——牛B了。音协是一种身份认定,更是实力的象征,没两把刷子肯定进不去的。
01
挂钩音乐类协会也是营销的一部分
有人想到,为何不自己开一家协会,既高大上,还能收会员人头费赚钱。
要知道,在中国大陆注册协会或社团组织,有一个特点:就是需要民政部门的审核批准,普通公民几乎难以(不可能)获得审批。而中国音乐家协会是出了名的难进,不仅仅是需要介绍人,而且还要有一定的艺术成就才行,不是什么阿猫阿狗就能进去的。
很多正规的大琴行大机构,便想方设法与音协挂上钩,花重金邀请一些名师前去授课,而次一点的琴行财力有限,就挂上“中国音乐家协会指定考级单位”的牌子,各有各的办法。现在是商业社会,商业社会也是营销社会,营销就是装点门面,目的只有一个——吸引人,然后好赚钱。
02
海外音乐类协会会员成了商品
如何让琴行、让老师更有脸面,这成了赚更多的钱的一大障碍。只要有了脸面,就容易被认同,被认同了才能赚更多的钱。问题是挂牌子简单,而音协会员可是稀缺资源,不是谁都能请得动的。
(打钱,发照片,办证一条龙服务)
对于国内大多数人来说注册协会、请名师的门槛太高了,自然而然地就动起了国外的脑筋。像澳大利亚、加拿大、香港、美国、德国这些国家地区,注册行业协会就跟开饭馆一样简单,花点钱就能搞定,不用去当地,直接找中介就能办一个协会。
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买卖,有些人就做起了协会生意,各种各样的“XXX国际钢琴艺术家协会”、“XXX国际钢琴交流会“、”XXX国际艺术促进会”等野鸡协会遍地丛生,吸引懂行的或者不懂行的小白琴行、小白老师入会。打钱,发照片,办证一条龙服务,而这些协会的背后的掌控人大都是中国人、或者华人。
03
包装自己成了敛财之道
某些琴行,某些老师都很热衷这类行业身份,华丽地包装自己,来吹牛逼忽悠不懂的人,说自己如何让如何的好,不在他那学仿佛失去了全世界。很多学生、家长对这些挂着海外名头的机构、老师或许会更认同。
想加入这些协会需要什么条件?开玩笑,开门做生意,来者都是客,这些协会说白了,都是给钱就能进,像模像样的发一本会员证,开一些座谈会,最后都是拍拍照,唠唠嗑,发点资料就完事了,顺便让会员再参加个付费培训,没一点鸟用,这是一笔妥妥的智商税!
但是为了更多的利益,很多人都愿意交。钱钟书小说围城里的男主角,方鸿渐买文凭还是偷偷摸摸的,但是现在某些协会都做起了微商,天天发朋友圈卖音乐艺术家协会会员,明码标价,多买还有优惠!
现在,艺术被搞的太廉价了!话又说回来,花钱买了一张破证,又能说明什么呢?打铁还需自身硬,动歪脑筋不可能永远忽悠住别人,广大爱好音乐的朋友在选琴行,选老师的时候,也得擦亮眼睛理性一些,避免被那些水平不行的琴行、老师给忽悠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