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里高一开始组建合唱团,我进班里挑选队员。一个瘦瘦的小男孩怯生生地站在钢琴前面,一组单音模唱测试,他厚厚的音色让我十分喜欢——这是一个很棒的低声部队员苗子。但当我录取他的时候,他用很怀疑的语气问我:“是真的吗?老师。”我肯定地告诉他:“你会是一个很棒的合唱团员!”排练中他的音准等都无可挑剔,就是一直很不自信。
一段时间以后,通过谈话我终于找到了他不自信的原因。初中时的学校合唱比赛,音区偏低的他不能和大家唱一样的音高,于是老师告诉他:“你五音不全,只许张嘴,不许发出声音。”从此以后,这个孩子就一直认为自己不适合唱歌,再也不敢歌唱了。
音乐课程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位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课程“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通过学习“对音乐有好奇心、有探究欲”,“能自信、自然地进行演唱、演奏等艺术活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通过音乐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与表现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升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能力。音乐的技能也好,知识也罢,都是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美育的滋养,从而用一双美丽的眼睛去欣赏和感受这个世界。
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老师对社团活动美育教育的定位不够准确,将社团作为一所学校的面子工程,作为学校参赛、演出的工具,动辄拿证书、奖状的数量证明自己的价值。而这些的背后是“一将功名万骨枯”。有多少个孩子在合唱社团组建的时候被无奈地淘汰,并被老师告知:“你音准不好。”有多少孩子被舞蹈社团淘汰的时候,被老师告知:“你的脸太大了,不适合上镜。”又有多少孩子兴致勃勃拿着乐器参加器乐社团,被老师告知:“你的手指不适合演奏这个乐器。”优秀的社团组建了,可是打击了多少孩子的好奇心、探究欲?
在社团活动开展中,我们也经常见到社团辅导老师和学生关系紧张。为了追求活动效果,为了比赛中获得好名次,老师不计时间成本加班加点,使学生很惧怕排练,从而产生畏惧心理;也有学生在严苛的技能训练中,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痛恨了一件乐器。我们不否认精益求精的排练态度,但是在追求效果的同时,是不是更需要考虑我们开展活动的初衷?社团活动应该也是围绕培养学生美育来进行的,应该成为校园美育教育的一个渠道,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达到自信、自然地演唱、演奏。如果我们依旧拿着“专业”的姿态和标准来衡量学生,将扼杀许多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探究欲,使学生失去自然、自信地歌唱和演奏的能力。学生已经有了抵触心理,甚至将自己关在音乐大门之外,再不越雷池半步,我们的社团活动教学又如何说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维度呢?大抵只能算是美育教育的“绊脚石”吧。
校园美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有艺术课堂的系统培养,也有语言文字的“随风潜入夜”,有风光迤逦的地理风貌,也有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社团活动更是校园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它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补充。社团活动的组建初心应该是丰富学生的美育实践途径,提供更多富有个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供学生选择。无论是合唱还是器乐或者舞蹈等社团,更多时候应该满足学有所长的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自己的爱好,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在社团活动中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自信心、表现力、协作能力等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学生有了展示自己风采的机会和平台,才能获得自信心和表现力的提升。我们的教学和艺术实践都应围绕学生的成长,真正让学科服务于学生成长,而不是唯技术和获奖论,使学生厌倦音乐——那样就真的成了美育教育的“绊脚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