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世纪初封建统治势力从削弱到灭亡,洋务运动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力,主张推行“西式”教育,并提出“中体西用”的教育观,积极推广西式教学理念,力争将西方先进知识体系与教育结构运用到中国传统教育中,至此,中国拉开了传统教育模式西化的序幕。随后,科举制度被完全废除,进而通行在中国1300年的传统封建的选拔制度不复存在,新学制取而代之。中国音乐教育的开端是在1909年《学部奏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折》法案颁布后,在法案中规定附入乐歌一科。马达谈及学堂乐歌时,指出学堂乐歌兴起的初期,唱歌几乎是音乐教学的唯一内容。是直接效仿日本学校唱歌而发展起来的。所以,教育法案中提到了的乐歌,即是一种源于西方教育,沿袭西方音乐教育的一种教学形式。可以说它是早期中国小学唱歌教学的雏形,标志小学音乐课唱歌教学正式形成。
在教育部颁布的法令中将小学音乐课称为唱歌课,这是“唱歌”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国基础教育的历史上。至此,中国几千年来封建教育体系被彻底瓦解,西化的新教育体系逐渐建立。在唱歌目标方面,当时唱歌课受日本音乐教育的目标影响,指出:唱歌要旨,在使儿童唱平易歌曲,以涵养美感,陶冶德性。初等小学校,宜授平易之单音唱歌。高等小学校,首宜依前项教授,渐增其程度,并得酌授简易之复音歌曲。歌词乐谱宜平易雅正,使儿童心情活泼优美。这一时期将教学目标转向人对“美感”与“德性”的体会与培养上,这种“美感”与“德性”的培养,是当时音乐教育的最初目的。在“唱歌课”选取的教学内容方面,选用平易之单音唱歌,旋律上选用民间小调,民族等,指出:唱歌要旨就是学唱歌曲,小学唱歌课一般是齐唱;中学合唱是学习。曲谱应简单、词义应内容优雅,情绪应活泼优美。在唱歌课实施方面,采用即兴的唱歌教学方法,通过歌曲哼唱来学习唱歌。初等小学各学年教授平易之单音唱歌,每周教授时数为4学时;高等小学各学年教授单音唱歌,每周教授时数为2学时。将学习齐唱、合唱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而且提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唱歌课才可暂缺,这表明对唱歌教学的重视。
新颁布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目的、内容、方法以及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它规范了小学音乐教学体系的建设,促使更多的学校开设了音乐课。此时的音乐课,虽然有乐器学习的加入,但是基本上还是以唱歌课为主,唱歌教学成为实施《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的教学形式。在唱歌教学的目标方面,提出唱歌课可以涵养美的情感与融和,培养学生的乐群精神,强调了唱歌教学对儿童的身心培养,促进儿童的合作意识形成,增强集体观念等方面的作用。在唱歌教学的教学内容方面,课程的安排十分详细,在第一学年演唱儿童日常生活有关系的歌词、用五声音阶的旋律、辨别音的高低长短和强弱。在第五学年演唱关于美的方面和修养方面的歌词、普通应用的强弱、快慢、省略记号等,由浅入深的学习音乐知识,体会美的情操。在唱歌教学的教学实施方面,明确规定一年、二年用听唱法教学,三年、四年用听唱和视唱教学,五年、六年完全为视唱教学。
在《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对唱歌教学如何由浅入深的渐进学习作出“程度”说明:“第一学年,1、唱儿童日常生活有关系的歌词;2、用五声音阶的旋律;3、辨别音的高低长短和强弱;第三学年,1、同第一学年,程度加高;2、用长音阶的旋律;3、谱表,音符,休止符和音阶名的唱法;第四学年,普通应用的拍子、调子记号;第五学年,1、唱关于美的方面和修养方面的歌词;2、加授二部轮唱;3、普通应用的强弱、快慢、省略记号;第六学年,1、同第五学年;2、加授平易的二重音;3、音程和音阶的大意”,这些说明借鉴了西式音乐教学经验而得来的。而且,在《标准》中首次规定唱歌教学的评价,以及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其中包含了教学评价,初级的、高级的歌曲、乐理的评价标准。添加了关于音乐乐理的课程,如初级乐理:能知道乐谱组织上必须应用的普通记号;高级乐理:能知道普通应用的强弱,快慢,省略,拍子,调子记号的效用和音程、音阶的大意。在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中还对关于音乐会、乐队、歌剧的常识进行介绍。这些规定无疑从完善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角度出发,拓展了儿童的音乐视野与艺术能力。
《新学制纲要小学音乐课程纲要》是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中第一个较完整的音乐课程纲要。从音乐课程标准的编写来看,借鉴西方美式学校的音乐教学体系,以唱歌教学为主,发展视唱、识谱、乐理教学,向着综合方向发展,体现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唱歌教育思想的日渐规范化,是一种唱歌教学新模式的开创。在唱歌教学的目标方面,提出应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本能,发展学生音乐的听觉能力,用音乐激发勇敢、团结进取的精神。在唱歌教学的内容方面,作业类别(内容)与以往的唱歌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以前学习范围有很大局限性的唱歌学科得到了实质性的拓展,中外独唱、重唱声乐作品的欣赏、发声练习、合唱等各种形式无所不包,同时强调了唱歌过程中的情感表现和在歌剧中的角色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