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同志是从军队基层一名普通战士成长起来的作曲家,是从连队吹笛子、拉二胡、编合唱起家的、土生土长的音乐人。因外型条件优秀,他当新兵时曾是天安门国旗班国旗手。因此,他是第一个从仪仗兵队伍走上专业音乐创作道路的作曲家。曾担任国防科技大学政治部创作室主任。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后进修于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国家一级作曲。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省音协第九届主席团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东源同志第二部(交响乐)音乐作品集即将结集出版。该作品集主要包含东源同志的大型交响组歌《天职》、大型交响套曲《浏阳河颂》,大型交响音诗《三湘四水》(瞿琮编剧、作词)、大型交响组歌《秋收起义》、以及近年来重头作品、大型交响组曲《浏阳河之光》,共五部大型交响乐作品。该部作品集汇集了东源同志近20年来的主要创作成果。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东源同志用20年、甚至30年在磨同一把剑,把他的作品磨成“精锐之器”。他的这些作品紧扣民族音乐特点,地域性强,音乐语言生动,色彩丰富,时代特征凸显,可喜可贺。
2013年5月我到长沙讲学,东源同志来听我的课,他告诉我,他最早是部队里的一名业余作者,是写流行音乐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曾一把吉他闯广州。创作出了当时在军地较流行的《军中女孩》(甘萍演唱)等作品。曾先后得到过原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作曲家郑秋枫、湖南本地作曲家杨干之、鲁颂等老师的指导。1986年和1989年,他两次到北京参加中国音协组织的作曲培训班,结识作曲家施光南同志。在施光南同志辅导下,考取沈阳音乐学院,师从秦咏诚先生系统学习作曲。也就是在施光南和秦咏诚两位老师指导下,东源同志由原来模仿欧美、南韩和港台风,谱写流行音乐为主,彻底改为立足本民族音乐语言谱写本民族严肃音乐为主,做民族音乐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并取得较好成果。先后创作出了流传大江南北的歌曲《又唱浏阳河》和《笑口常开》,主写多部交响乐作品,参与电影《毛泽东回韶山》、电视剧《陶铸》等多部影视剧音乐主创,受到业界关注。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入,我国音乐事业突飞猛进,社会音乐文化呈现多元化、多极化态势。在这种大背景下,东源同志虚心听取老一辈音乐家教导,把主要精力用在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上。坚守民族音乐这块沃土,在传承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一是大量收集、整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第一手资料。国家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中心出版和再版的两套《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集成》共500多本书,东源同志自掏腰包都买齐了。对湖南民族民间音乐的重新收集整理,他已拿出具体计划,很快付诸实施。
二是用20年的时间研习我国传统国学,重点钻研“五行国乐”,在“五音与五行”对应理论研究上,深得其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张嘉麟教授等名家的肯定。东源同志在担任国防科大政治部创作室主任期间,经组织批准并选送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国学博士班课程学习,重点研修“五音国乐”,对其音乐事业影响颇深。
三是在音乐创作中,始终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结合。既坚守民族音乐文化阵地,时刻不忘民族音乐语言这条“根”;又紧贴时代、紧贴生活、紧贴国际上音乐文化发展大趋势,让作品常写常新,让包含民族精神的旋律紧贴时代的脉搏跳动。
四是用民族音乐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家乡故事,尤其是讲好湖湘红色故事。近10年来,东源同志先后独立创作大型交响套曲《浏阳河颂》,主写交响组歌《秋收起义》(谭仲池编剧、作词,与杨天解、唐勇强合作),公演后均受到广泛好评。他2019年完成的、反映大学生参军入伍题材的大型交响合唱《天职》,公演后产生强烈反响。他与著名词作家瞿琮同志合作完成的大型交响音诗《三湘四水》2021年首演获得业界中肯评价。由东源同志策划、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史诗《五岳颂》,民族歌剧《第一军规》、古典民族歌剧《王船山》也已进入前期创作准备中。
值得强调的是:大型交响组曲《浏阳河之光》,用一整部纯交响器乐曲讲述浏阳河红色故事,叙说浏阳河流淌的无上荣光。1995年他成功创作推出歌曲《又唱浏阳河》后,就开始构思交响乐《浏阳河之光》的创作,该部作品倾注了东源同志近20年的心血。在他后来的大型交响套曲《浏阳河颂》和大型交响组歌《秋收起义》两部作品中,都融进了《浏阳河之光》的主体音乐主题,这两部作品以声乐套曲形式公演后,他结合专家和群众的意见,认真调整完善曲目,用全新理念和手法编曲,巧妙地实现了声乐曲与器乐曲的有机转换,把民乐和当代交响乐的结合发挥到极致。在这部作品中立足实现:古老的浏阳祭孔古乐与现代交响乐的对话;千年古琴与交响乐的对话;排箫、琵琶、二胡、唢呐、竹笛、大筒等民乐与现代交响乐的对话;花鼓戏曲音乐和长沙弹词音乐与交响乐的对话;用器乐演绎的客家山歌与交响乐的对话等等。这些都有大胆突破和创新,相信作品推出后会产生广泛影响。
愿东源同志取得更大成绩。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