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国二胡艺术史上,有一位与上海、与上海音乐学院密切关联,生根于民间、散种于专业的二胡艺术家,即孙文明。1961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录音室,孙文明留下九首传世之作,它们也成为其三十四春秋之“绝响”。
7月13日晚,由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联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市奉贤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奉贤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共同打造的《重释“文明”》——大型多媒体孙文明二胡情景音乐会将在在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上演。音乐会为上海市文化基金会重大文艺创作项目,以音渲情,景情交揉,重新奏响时代记忆,敬一代琴师孙文明,展上音江南二胡教学研究成果,创传统艺术之新生。
叹“文明”技艺,三十载研究复原。“演”“研”一体,“教”“研”相长。音乐表演学科贯通教学实践与科研体系、建设科研理论体系,是跨学科视野下深化与完善我国音乐艺术硕博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上世纪90年代,汝艺教授天作机缘接触到了由孙文明演奏的录音母带,“孙文明的音乐竟然有如此高超的技术、如此开阔的视野、如此无拘无束的想像力,他是我们上音的宝藏、上海的宝藏、中国的宝藏。”从此,其投身于孙文明二胡技艺的研究、复原工作,并于2017年举办全国首场孙文明二胡作品全版独奏音乐会。此次音乐会,正是汝艺教授三十余载教学研究成果的创新再现。
民族音乐系主任刘灏教授指出,“汝艺教授的艺术足迹将沿着孙文明先生的艺术理想回归到广阔的大地,一路行走,一路传播。在长三角地区这个近代民族音乐发展最璀璨、最有色彩的地方,汲取来自民间和田野的充满生命气息的素材,生发出自然的音响以及老百姓内心深处的感受。让我们在回望和沉淀中,沿着汝艺教授的艺术指向致敬孙文明,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追寻音乐的独特力量。”
二胡配管弦,“绝响”今奏响。音乐会主题《重释“文明”》之“重释”,既指对孙文明二胡艺术的重新阐释,更是指“重新释放”。音乐会围绕“恪守传统,贯通中西,雅俗共赏”,将孙文明二胡所蕴含的韵律风格与审美情趣与西洋管弦乐配器有机结合,以音乐带领观众走进孙文明。
编曲配器徐坚强教授表示,“我采用管弦乐队,根据不同曲目和曲风进行不同情绪的烘托。保证孙文明优美动听的旋律不随意改动,是我进行编配的基本底线,在此基础上,融合个人音乐观念,运用管弦乐队,在和声、配器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色彩的合理编配,重构孙文明经典、增强时代气息、点缀艺术趣味。”
情景交融跨越时空,展“文明”一生。音乐会充分调动各类艺术,创新性将音乐与情景结合,以“乐”构“图”,创新打造中国传统审美的当代“乐剧”,描摹孙文明“弹乐”人生。
录音师王南南道,“作为一位录音师,在学习孙文明先生留下的录音,并筹备此次音乐会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孙文明先生于演奏技艺上的探索创新。而他‘眼盲心不盲’笑对人生的态度也令我敬仰。”导演仪赓表示,“孙文明先生犹如一位音乐界的‘游吟诗人’,其艺术造诣令人震惊。通过本剧,期望带领观众步入孙文明先生的二胡世界,理解孙文明如何将他的琴艺、情怀和精神深深融入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和思想中。”
“乐”“舞”“歌”一体,多维立体塑造。音乐会承续数字媒体学院“以科技为媒,视听融合”概念,以科技引领,充分利用舞台美术和多媒体音视效果,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表达的融合,以情节性、故事性、视听性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效果,与“乐”“舞”“歌”三维空间展现上海“江南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多媒体总监程瑜怀副教授指出,“音乐会在舞台整体视觉创作中,将舞台空间、多媒体和灯光有机融合,利用视觉表现聚焦孙文明的艺术人生。媒体影像不仅构建了多维时空,与音乐情景交融,更衬托出音乐家的情感和精神内涵,使整场音乐会的视听呈现出浑然一体的效果。”
扎根中国,面向世界,推动艺术传承创新。音乐监制吴强教授表示,“孙文明的音乐,‘不是’创新,也‘不是’陈旧。他就在那里,如二胡艺术画卷中那一抹丹青,是二胡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坚实背影,也是今天的民族音乐人继往路线上的灯盏。”
《重释“文明”》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论述为引领,推动二胡艺术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创新性”“现代感”为核心思想,集结专业团队,以国际眼光和时代风范,打造有品质、有品牌、有品位的经典之作。此次音乐会,是非遗传承创新策略的具体表达,体现着上海音乐学院扎根中国、面向世界,不断提升上海文化标识度的坚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之美,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