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海”——2023年第十二届中关村国际青年艺术季青春“赶考路”板块中,以《音乐创作中的“赶考路”——名曲背后的故事》为题的音乐讲座近日举行,由原北京青年报资深文化记者、乐评人伦兵主讲。
从1949年3月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70余年来,面对党和国家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和重大历史事件,文艺工作者从来没有置身事外,没有缺席缺位,始终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在讲座中,伦兵精心准备了30余首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通过珍贵的原版影像再现、有趣的轶事分享与鞭辟入里的艺术解析,带领现场观众从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开始,通过音乐的方式重走了70余年中经典音乐作品的“赶考路”,也让观众感受到在每一个传世音乐作品背后所体现的国家与民族的兴衰命运。
伦兵首先介绍的是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白毛女》的诞生直接触动了穷苦中国人最深层次的情感结构,让他们从千百年的创伤中觉醒,从而迸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很多战士正是喊着“为喜儿报仇”“为杨白劳报仇”,冲上了战场;甚至有愤怒的战士差点向饰演黄世仁的陈强开枪,此后部队首长规定,观看《白毛女》必须子弹退膛。如此影响力,都是如今的观众无法想象的。
讲座的第二部分,他分享了新中国成立之后,音乐创作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以及展现新时代下人民群众全新面貌的作用:1953年由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师生首演的歌剧《小二黑结婚》揭示了当时农村中旧习俗的封建残余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束缚,反映了当时年轻人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封建包办的思想趋势;电影《上甘岭》中的《我的祖国》一曲,展现了抗美援朝战役中志愿军战士对祖国与家乡的无限热爱;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则开启了交响乐民族化的先河,践行了“推陈出新”的文艺思想;此外,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根据塔吉克民歌《古丽碧塔》改编,在当时也是革命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一次全新尝试。
讲座的第三部分来到了上世纪70年代往后的40余年,这期间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被社会接受与认可,越来越多的题材被表现与创作:1973年作曲家根据吴洪源在天安门警卫连担任哨兵时的所感而创作的《北京颂歌》让音乐创作走进了抒情歌曲的范畴;歌唱家李谷一破天荒地使用气声唱法演唱的歌曲《乡恋》虽然在首唱之后引起了轩然大波,但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演唱,将这缠绵悱恻、不绝如缕的相思展现在所有国人面前,也标志着大众音乐审美的思想解放;第二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中国香港歌手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则写就了两岸三地与海外同胞对祖国共同的挚爱深情;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歌曲《灯火里的中国》以深圳大湾区的风光为创作背景,是一首献给新时代的歌......
作为“青春的海”——2023年第十二届中关村国际青年艺术季《青春“赶考路”》板块的系列活动之一,讲座从百年征程中音乐创作所经历的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蜕变与转型,展现了音乐家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担当。与此同时,“青春的海”——2023年第十二届中关村青年艺术季各系列活动仍在进行中,将呈现更多符合当代青年审美需求和文化需求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