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唱叫做“独乐乐”,一群人唱叫做“众乐乐”。按照孟子的观点来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好,起码可以让人们一同高兴,获得好的体验。倘若只是一个人唱歌,就有点孤芳自赏的意思了。合唱可以让人们迅速团结起来,统一节奏,统一调子,甚至可以分声部唱出来,有种层次感,有种和谐感,让人获得美的享受。不过,合唱并非如此简单,而是比较复杂,要被人们利用充分。
上古时期,人们在田野中歌唱,会唱出心底的呼声。不管是唱山歌还是小调,都能见什么唱什么,创造力很强,调子丰富多彩。后来有了汉代的乐府,乐府机关里的乐官们到民间采集民歌,就改变了民歌的原生态。很多乐曲被采集到宫廷,促进了乐曲的专业化发展。经过文人士大夫们的整理,乐曲变成了清新朴野的歌曲,也成了文人士大夫们争相模仿创作的东西。有了专业的文人士大夫搞创作,就会让民歌发展很快,迅速出现在朝与在野的区分。在朝的歌曲比较典雅,适合皇帝和官员们欣赏,而在野的民歌比较清新朴野,只能适合民间老百姓们欣赏。皇帝和官员会认为民间的歌谣有些俚俗,甚至有些恶俗,也就只能喜欢庙堂之上的高雅的音乐。
只是自己独唱并不能发挥很多声部的特点,于是,就有了乐器伴奏,有了多声部合唱的方法。人们由独唱变为合唱,本身就充满了气势,也让声音层次多样,便于欣赏。合唱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铿锵有力,而在于多声部互相协作,产生多种声部一起发声的效果。不管是领唱、合唱还是二重唱,都能让声部丰富起来。倘若只是一起唱就叫合唱,岂不是太过于枯燥乏味?在庙堂之上的合唱可以起到扩音作用,尤其唱一些歌功颂德的作品,让皇帝感觉很美好,官员们感觉很美好,而且要定期唱,唱响朝堂,唱响天下,让天下人都知道皇帝的恩德。只不过,这种合唱只是一种适合宫廷需要的唱,并不适合到民间唱。民间老百姓可能会合唱,在打谷场、麦场等地方,一个唱,几个和,相得益彰,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唱,一人负责一个声部,算是没有伴奏的原生态唱法了。
合唱可以让人迅速融入集体,受到集体协作精神的影响,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变得积极乐观起来。曾经有调皮捣蛋的孩子组成了合唱团,刚开始的时候非常调皮,让老师操碎了心。后来,他们步入正轨,认真唱歌,居然能拿了大奖,也就变好了。我们的教育相对落后,尤其在评价人才方面,以考试作为主要的评价手段,比较单一。很多孩子学不进去,却还是硬着头皮学习,那种痛苦简直不能忍受。要是以多种方式衡量人才,就会让学生们获得一定的解放。倘若孩子参加学校的合唱团,拿了大奖,就可以直接升学,是不是一种鼓励?不过,合唱历来被当成工具使用,并不能成为某种通俗歌曲的唱法。很多庄重的场合有合唱,而且很多合唱演员都是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有的还是领导,即便明明知道组织这种合唱活动是劳民伤财的举动,也还是要坚定不移地举办下去,只要有回扣,领导就会不遗余力地干下去。
合唱的萌芽状态可能是一群人在田野中歌唱,或者在大路上歌唱,有一两个人忘了词,或者不能现编词,就跟着别人唱。一群人唱,可以弥补有人忘词的缺陷,也可以集思广益,看到什么唱什么,使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加完整,情感更加丰富。合唱的声音比较大,有的只是作为背景音出现,算是有这种付出。倘若只是一个人唱,唱的次数多了,听的人就会产生审美疲劳。能欣赏合唱的人会在唱歌的队伍中挑出跑调的歌手,看到哪个歌手眼神游移不定,看到哪个歌手身体摇晃了,听到哪个歌手唱歌慢半拍或者赶了节奏。如此一来,合唱就具备很强的团队协作精神,而且还会不断变化花样,让听众获得不一样的感受。
当然,合唱多了,听众会产生审美疲劳。不是所有的歌曲都适合合唱的,也不是所有的合唱都能打动人的。尤其是在一些节日来临的时候,有关单位会组织合唱比赛,要求全体员工参加,领导带队,最终评出分数,给单位发奖。什么事只要领导带头干,就会干成。没有音乐老师,就请外援,没有服装道具,就直接购买或者借别的单位的,没有专业的味道,就要强调业余的味道,向专业程度靠拢。不过唱的都是一些节奏铿锵的以赞美为主要风格的歌曲,也就让听众感觉审美疲劳了。
其实,合唱应该是鼓舞人的,是抒情的,是打动人的,而不是仅仅聚在一起唱一首歌。合唱的演变可以说明,社会政治高度发达,已经会用合唱来给自己唱赞歌了。尤其是一些庙堂之上的合唱,配乐朗诵,接着就要群体开唱,显得气势磅礴,却终究是唱赞歌,也就有些空洞无物了。需要追求合唱的民生意义和审美原则,而不是追求合唱在赞歌方面的意义……
分布于全国1000个城市的中国邻居儿童音乐学院CSMES学位房,是由中音联智库领衔的大师级设计团队统一打造,给予家庭儿童成员一个最为和谐与精致的生活及音乐文化学习小环境。......
CSMES艺术院校联盟小微乐器培训师专业联合招生,考前培训机构加盟认证及授权平台,专生输送,区域代理。......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立即关注移动端网站
扫一扫手机访问中音联小程序
新城市核心示范区
扫一扫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