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琤
近日,由四川凉山文化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音乐与梦想同行》大凉山惠民音乐会第300场演出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金鹰大剧院举行。从2011年10月28日起,不论春夏秋冬,不论寒暑风霜,大凉山惠民音乐会一路风雨兼程,用坚持和执着为全州人民奉献了一场场文化盛宴,开启了一扇扇艺术之窗。
6年来,大凉山惠民音乐会如一泓清泉活了一湖水,不仅让群众真正享受到文化惠民的实惠,为凉山打造了新的文化旅游名片,活跃了群众演唱队伍,也让每一期动听的旋律中多了一份浓浓的感动。
盘活资源,激发乐队生命力
担纲每期惠民音乐会编排、演出任务的凉山交响乐团前身是凉山歌舞团乐队。6年前,凉山歌舞团是拥有专业演奏人员的中型管弦乐队,遭遇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困境和尴尬,乐队成员闲置,乐队演出不能与市场接轨,乐队专业技术难以提升。
2011年10月28日,“月城之春”广场惠民音乐会的首场演出在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火把广场成功举行,凉山歌舞团乐队走出蛰伏期,走上常规的专业化道路,开始释放积累多年的艺术价值,并于2013年11月8日正式挂牌成立凉山交响乐团。乐团的成员从最初凉山州内的老中青艺术家,到国内著名的歌唱家、演奏家,再到白俄罗斯的演奏家,见证了大凉山惠民音乐会从本土艺术向国际化发展的历程。
6年来,参与观众多达30余万人次,参演人员约1.7万人次,演奏作品共计400余部,近100场演奏新作品150余部。惠民音乐会的演出形式多样化,除了交响乐与电声乐之外,还融入了民族歌剧、民族歌舞、戏剧、京剧等艺术表现形式,并走进部队、走进学校、走进基层,为观众带来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音乐作品。
同时,惠民音乐会还刷新了四川省没有定期交响音乐会的历史,成为全国唯一的定期不间断、公益全免费、专业剧团演出的惠民音乐会,也成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唯一的专业剧团演出的惠民音乐会。
凉山交响乐团副团长、小提琴演奏员王丽参加了所有大凉山惠民音乐会,她告诉记者,除了在频次上保证每周一场音乐会,为了让观众不断欣赏到新曲目,每场演出都会在前一场的基础上更新一半剧目。
为了保证演出效果和质量,乐团成员除了演出时间,平时也会保证练习。“目前,乐团有50多人,曾进行独奏的就有20个。”王丽说。日积月累的练习和演出让演奏员的演奏水平在提高的同时,乐团自身也在不断发展。
大凉山惠民音乐会为凉山交响乐团乐队的体制改革探索出了一种成功的市场模式,既培养了一批乐团年轻的专业人才,为音乐艺术人才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也为凉山民族音乐的挖掘与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还为凉山文化艺术的发展繁荣储备了生力军。
让音乐成为城市文化名片
这300期音乐会坚持与执着的背后是凉山州应有的文化担当。大凉山惠民音乐会是凉山州积极贯彻落实“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的生动实践。
在乐团发展壮大的同时,观众的真情相伴同样重要。从寥寥无几到座无虚席,从一无所知到渐渐入门,再到对音乐鉴赏有了审美的追求,大凉山惠民音乐会在潜移默化影响市民文化素养提升的同时,也给予了这座城市以包容、团结、奋斗的内涵,提升着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在第300场演出现场, 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赵季平向凉山交响乐团授予了 “音乐与梦想同行”彩旗。他说:“几年前我来这里,大凉山惠民音乐会才演出几十场,如今演出已达300场。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而是难得的坚持与坚守。大凉山惠民音乐会让更多人了解凉山,也充实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丰富了凉山民族音乐文化。”
大凉山惠民音乐会不仅满足了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用音乐架设了高雅艺术与群众沟通交融的桥梁。作为忠实乐迷,高二学生毛睿宇从初二第一次接触大凉山惠民音乐会,至今已听了200多场。回忆起自己刚接触大凉山惠民音乐会时,毛睿宇说那时音乐厅里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座无虚席。不过走进音乐厅,毛睿宇很快便迷上了音乐会,特别喜欢的是音乐会上还有很多原创首演的作品亮相。在毛睿宇看来,很·多人也和自己一样,在慢慢地接触中爱上了音乐会。
凉山州委宣传部部长曾令举介绍,凉山州一直积极贯彻落实“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指导,借助惠民音乐会这样一种实践形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用音乐架设高雅艺术与普通群众沟通交融的桥梁,成功打造了凉山州这一张有品质的城市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