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德展示他购买的电子设备。
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记者 农芝 文/图
核心提示
效果器、调音台、集成板、摇滚,很少有人将这些时尚、现代的元素与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结合在一起。而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乐器的南宁市民、今年已50岁的山德,却将这些元素与古琴融合,玩出了新潮。
既痴迷MIDI音乐
又沉醉于古琴
“琴、棋、书、画”中的琴指的是古琴,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2003年,古琴入选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由于古琴发声内敛,很难在舞台上呈现音质效果,因此限制了它的普及推广。为此,山德花了两年时间钻研,将现代电子设备融入古琴,自创电古琴,古老的音律加上完美的音效呈现,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古琴。
山德告诉记者,他从没接受过声乐专业学习,但他玩起音乐来,却几近痴迷。上个世纪90年代,MIDI(简称“计算机能理解的乐谱”)还未被广泛认识时,他已经玩转MIDI了。这样痴迷电子音乐的他,想不到后来竟同样沉迷于古琴。
“那时我做音响生意,经常去广州。”山德说,他小时候家里穷,没钱上学,四岁时父亲送他去拜师学习易经术数,只为掌握一门学问谋生,他从此对传统文化心生好感。长大后,很多新鲜的事务同样吸引着他。20多岁时,他想方设法做起音响生意,后来买了MIDI设备,玩原创乐曲。没想到无意中被古琴迷住了。“那时去广州逛乐器城,看到并不是很起眼的古琴,当时新潮的乐器售价也就几百上千元,但那张古琴售价几千元。”山德说,当时他就对卖出“天价”的古琴产生浓厚兴趣。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古琴的魅力不仅在于古琴的历史悠久,还在于它的构造、外形等都与他从小学习的易经是相通的。
“我回来就开始学习斫琴,那时我对古琴还一窍不通。”山德说,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学习古琴相关知识。直到2013年,他开始专注斫琴,从选木材、开料、合板、打磨、成型、上漆、上弦,都是亲手做,手到处是伤,但沉醉其中。每年也就做出十几张琴。
山德大胆的创新,将电子设备融入到古琴中。
打破传统
将现代技术与传统古琴融合
山德说,古琴的斫制,要符合阴阳天地之道。每一张古琴的开料、合板、打磨、成型,最后上弦定音,关键的时间节点对琴来说是很重要的。“古琴从开料到完成,至少需要经历一年四季,多的要两年时间。”山德说,这就是古琴的魅力所在,古琴的斫制都是纯手工,木头开料之后会慢慢干透,这需要一定时间,如果没有干透就开始下一道工序,可能会使木料变形,做不出想要的形状效果和共鸣效果。
“古琴流传至今四千多年,古琴声被称为‘太古之音’,就是这样的传统艺术瑰宝,却很少在大庭广众之下弹奏。”山德说,他越了解古琴,越能感受到古琴的巨大艺术价值,可惜现在学习古琴的年轻人不多。他认为关键在于古琴的发声比较内敛,不具有现场演奏的呈现效果。这激发了他萌生大胆的想法:让古琴插上电子设备,像摇滚用的贝斯那样在舞台上成为乐器主角。
“中国独立乐团沼泽乐队给我很大的启发,他们从2006年在乐队演奏中引入古琴,发挥得很好。”山德多次去广州等地现场聆听沼泽乐队的演奏。他说,用现代电子设备融入古琴,是受到争议的,很多人觉得古琴流传几千年一直都是这个样子,谁要是去打破它,谁就是不尊重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才能被后世广泛接受,只有被广泛接受,才能流传更久远。”山德说,带着这样的初衷,2015年,他开始潜心研究如何将电子设备融入古琴。凭着多年玩MIDI积累的经验,他慢慢摸索,经过近两年时间,他自创的电古琴试音成功。
“很多古琴爱好者都听过,感觉非常棒。”山德说,电古琴没有改变古琴的发声原理,只是给古琴装了内置的扩音器,让它在嘈杂的环境中不受外音的干扰向外扩音传播。它弥补了在古琴前放置话筒受杂音干扰的缺陷。
掏空积蓄买设备
他要开电古琴演奏会
电古琴的材料和配件花费了近20000元。加上潜心钻研自创电古琴,有点“不务正业”,事业也被耽误不少。尽管经济有些吃紧,山德还是做出大胆的计划:他要经常举办电古琴演奏会,并建一个录音棚,将电古琴演奏的曲子录制下来,以便更好传播。
因为有成功自创电古琴在前,山德的大胆计划得到不少人的支持,其中包括一些古琴爱好者,以及他的学生。“现在基本框架已完成,一些基础设备也已经购买,预计还要几个月,录音棚就搭建完成。”山德说,录音房是从套房空出来的一个房间,音响功放、喇叭、调音台,这些都已经到位。虽然经济方面的实力会限制他们的进展进程,但他会慢慢地一步步去完成这些想法。“老祖宗留下这么好的艺术瑰宝,我觉得我要是能让更多人一起来玩古琴,一起把它发扬光大,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山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