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制作的小提琴。
24日下午,“听见花开”花城故事会之“持琴缘匠心 筑爱乐之城”分享沙龙在广州大剧院举行,邀请多位广州知名音乐教育名家和小提琴制作大师,讲述悠久的广州制琴历史,探讨广州提琴的发展之路。5位广州制琴名匠还分享了他们的制琴“威水史”。
据了解,新中国首位国际提琴制作赛获奖人出自广州,此后每年国际的提琴制作赛事都能听到广州制琴师获奖的消息。无论人数和国际比赛的获奖数量,广州均有着国内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有着“东方克雷蒙娜”提琴名匠之都的美称。
百年木材制作顶级名琴
现场,国家高级工艺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人吴祖亮介绍,他带来的小提琴采用砍伐下来已过百年的木材,融入他过去30多年的经验制作而成,可谓满意之作。
事实上,每一把名琴后面,凝聚着制琴师数十年的辛勤耕耘,以及孜孜不倦的创新探索。广东省提琴学会理事、国家一级工艺师谭建华回忆说,1969年,他开始自学小提琴制作,经常一个人对着书桌上的工作台,被邻居笑称“面壁”。从孤独制琴到家庭式作坊,谭建华自称是中国第一家做小提琴的个体户,制琴已近半个世纪,但对制琴的兴趣却有增无减,还争取出国考察机会,加深对提琴文化的认知。
与谭建华深耕制琴领域数十载相似,其余数位广州名匠除注重自己探索外,更师从名师,不断提升技艺,如吴祖亮师从知名提琴制作大师陈锦农,还曾到“世界造琴之乡”克雷蒙娜深造学习,熟练掌握来自17世纪意大利的“斯特拉迪瓦里”制琴法。
广州:中国小提琴制作发源地
为什么广州被称为“东方克雷蒙娜”且孕育这么多制琴名匠?这与小提琴制作工艺率先传入广州,且率先融入广东音乐密不可分。
吴祖亮说,约100年前,祖籍为广东开平的司徒梦岩率先将小提琴制作技艺带到广州,且率先将小提琴用于广东音乐的演奏,创造出特有的运弓走指技法。此后,广州人因沿海地理位置,较早接触外来文化和先进理念,研究氛围浓厚,提琴制作就在广州这片土地生根发芽。
“到了近代,广州的提琴制作可分为2个阶段。”中国乐器协会提琴制作师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首批提琴高级乐器设计师徐永成介绍,上世纪70年代,广州的提琴制作技艺代表全国一流水平,北京、天津、河南等地的制琴师傅也会慕名来广州学习。
但最近20年间,广州的制琴技术尽管仍有优势,但没有发展出知名品牌,而北方省份的制琴业发展迅猛,产量大,有赶超之势。
“近年来,广州的制琴工艺在世界大赛中屡屡获奖,国产小提琴也逐渐吸引全球目光。”星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副教授卢曦说,她长期活跃在小提琴的世界演奏界,对中国小提琴在国际上的地位提升感到自豪。但对比起国际上那些用材珍贵、被知名演奏家不断演奏的名琴,中国的小提琴或许需要经过时间的“磨炼”。
打造爱乐之城 需要各方合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多位广州制琴大师告诫年轻人,进入制琴行业需耐得住寂寞,没有捷径可走。此外,他们认为需进一步向大众普及和宣传制琴工艺,引导年轻人学习文化知识,促进整体水平的提升。
广州如何利用自身作为制琴高地等元素,更好打造爱乐之城?星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韦玮认为,这需要各方的努力和坚持。不过,由于目前制琴工艺缺少能力认证机制,制琴师的传承遇到一定困难。
对此,音乐教育名家和广州制琴大师们纷纷建议引入类似行业协会认证等机制、设立社会研究机构和教育团体,为符合资格的制琴人才颁发文凭,在全社会建立认可、尊重等共识。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叶碧君 通讯员穗宣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实习生庞舒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