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在武昌一家老年大学,学声乐的老人坐满了教室 楚天都市报记者刘中灿摄
图为:南湖街老年大学,学员们在上舞蹈课
策划:陈凌墨采写:楚天都市报记者周萍英陈倩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刘中灿
最美不过夕阳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走进老年大学,吹拉弹唱、琴棋书画,重拾“背上书包上学堂”的乐趣。
据教育部统计,中国目前有700多万老年人就读老年大学。2017年,在武汉市2000多所各类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学习和活动的老年人为29.07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16.3%。
提升晚年生命品质,正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向往。然而近年来,每到老年大学报名的时候,都会有老人彻夜排队,只为能在自己喜欢的班级中获得一席之地。一些社区开办了老年学校,却往往成为老年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连日来,楚天都市报记者采访武汉三镇发现,“一座难求”“一师难求”已成老年大学的普遍现象。
55岁学员一人报了8个班
上午一节太极拳课加一节太极剑课,午饭在学校附近简单解决,下午再上一节瑜伽课。每逢周四,55岁的郑女士就会这样忙碌一天。
9月27日下午 3时许,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武昌南湖街老年大学二楼,正碰上背着大包小包从瑜伽教室出来的郑女士。又是打拳又是舞剑,下午还要学瑜伽,“觉得特别开心,没有家里那些唠唠叨叨的事儿,图的就是个开心。”她说。
郑女士介绍,她以前在医院上班,病退已经两年,退休前因为身体不好在家还休养了三年。那三年时间对她来说最是煎熬。“身体慢慢养好了,但实在是太无聊,每天不知道要做什么。那时也不知道可以来老年大学,以为老年大学要六七十岁的才能来上。”直到有一天,她听到小区有一户邻居一边唱歌一边弹琴,上门询问才知道,这位多才多艺的邻居是在老年大学学了这些特长。
在邻居的引荐下,郑女士于2016年9月开始来到老年大学学习,并一发不可收拾。到目前为止,她学过拉丁舞、民族舞等课程,直到今年考虑到腰椎颈椎问题,才停止了舞蹈类活动量大的课程。
“我现在报了太极、声乐、古筝、瑜伽等几个项目的8个班。除了周五给自己放天假和周日学校休息外,每天都泡在学校里。”郑女士说,“年轻时没有玩到,现在有时间了,趁着儿子结婚不久还没有孙子,赶紧出来玩。通过学习改善了睡眠,肢体变柔软了,关键是心情淡定了开心了。”
像郑女士这样,几乎所有时间都泡在老年大学的学员并不少。南湖街老年大学的吴老师介绍,该校近4000人次的学员中,只报一个班的学员很少,正常情况下每人都有两三个班。
她在声乐班旁听一年才转正
老学员优先报名,新学员一座难求。武昌中南路的李女士为了在南湖街老年大学报上声乐班,足足当了一年的旁听生。“要不是有一名老学员名额空出来,恐怕两年能否报上这个班,都是个未知数。”她说。
65岁的李女士,退休前是银行职工,外孙已9岁,家务事较少,老年大学便成了她的寄托,每周从中南路赶到南湖上课。她说,班上多数同学比她住得远,90%都是从汉口过来的,许多来自百步亭。班上年龄最小的同学50岁,最年长的79岁。
往返三四个小时,只为了上一节课,什么课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原来,学员们不辞辛劳赶来上课,大多是冲着他们喜欢的康乐农老师。康老师原来是武汉市歌舞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曾经在汉口一所老年大学授课。后来因为身体原因住到南湖,因此成为南湖街老年大学的一名老师。一些汉口的学员纷纷追随而来,最忠实的跟了8年一直舍不得毕业。
李女士介绍,康老师的课特别俏,在7名学员的小班进行一对一教学,却有21名别班学员来旁听。在15分钟的视唱练声后,老师会让学员一个个上台演唱,针对发声技巧等问题一对一指导。“我们最年长的同学,曾经大冬天的坐几个小时公交赶过来。因为家里有事,只练习15分钟就走了,特别感人。”记者现场看到,15分钟的练声过后,没有一个学员退场。
因为机会难得,大家除了上课之外,还经常组织活动一起排练,他们也会使用K歌软件录制作品上传到群里分享。
老年大学学位挤,有的老人辗转多个学校“求学”。武昌东亭花园的吴女士,周一在湖北省老年大学学声乐,周三在社区老年大学学舞蹈,周四在附近某单位老年学校学民族乐器。据了解,像她这样几个学校交叉上课的老人,现在越来越多。
不少“80后”学员也来凑热闹
老年大学最年轻的学员多大?答案是32岁。日前,记者在武昌南湖街老年大学发现,多间教室的学员明显年轻。
今年36岁的程女士是福建人,跟随做生意的丈夫来南湖居住已有20年。因为结婚早,孩子已经上中学,身为全职太太的她,喜欢在健身馆练瑜伽打发时间。
两年前,程女士偶然听说,她孩子同学的妈妈在老年大学学钢琴,于是也动了心思。想到家里一台单反相机自己不会用,程女士报上了南湖街老年大学当时较容易报的摄影班,去年开始,又报了古筝、形体模特及舞蹈班。
从只会按下拍摄键的“小白”,到如今已成为朋友圈摄影高手,程女士收获颇丰。“我现在是几个班的班长,还是模特班的助教。老年大学让我学到很多东西。收费也特便宜,在外面一节课一两百元的课程,在这里一个学期只要一两百元。”
无独有偶,32岁的余女士也在该校学习了两年。每天下午上班的她,报了三门上午课——钢琴、硬笔书法和舞蹈。“孩子今年6岁,5岁开始学琴,我原来不知道怎么指导。在老年大学学习后,现在可以和孩子相互指点,他不愿意弹琴时,我一弹他就会抢着弹。”
南湖街老年大学负责人吴老师介绍,该校瑜伽、古筝班的学员偏年轻,80后的家庭主妇不少。“从2012年 32个班 900人次,到现在123个班近4000人次,学校每年都在扩规模。目前基本能满足老年人的报名需求,还可接纳爱学习的年轻人。”
又讯:
场地经费人员困境怎么破 老年大学各出奇招
有学校开设“早晚班”错峰教学
图为:南湖街老年大学里,许多班学员都爆满
策划:陈凌墨 采写: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倩周萍英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刘中灿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教学资源有限是重要原因。在现有资源难以迅速提升的情况下,如何满足老年人的教育需求,武汉市各老年大学都在探索。近日,楚天都市报记者走访了部分老年大学,探寻解决之道。
江岸区老年大学
早晚班错峰教学 走出门去办分校
场地有限,如何满足更多老人的上学需求?江岸区老年大学通过“校内使劲”“校外发展”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掘了老年教育的潜力。
江岸区老年大学位于原滑坡路小学,能用于教学的面积也就2600多平方米。近几年,该校办班数量从100多个增加到近400个,学员更是翻了好几番,今年秋季招生已突破1.3万人次,是武汉第一家招生人数破万的老年大学。但是,全区退休老人有10多万人,老年大学还是一座难求,怎么办?
江岸区老年大学校长李英皋介绍,他们学校首先想到的办法是“校内使劲”,尽可能把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正常上课时间是上午8点半到11点半,下午2点到5点。为了让更多的老人能上课,学校在早上7点到8点半开了太极拳班,下午5点10分到6点半安排了时装、舞蹈、瑜伽等热门班。周六原来不上课,现在也开了班,“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让更多的老人能上学。”李英皋说。
但即使这样,热门课程依然供不应求,怎么办?学校想到了“校外发展”。
2000年,江岸区老年大学在百步亭社区开办了第一家分校,现在,该分校每年招生5000人次左右。江岸区老年大学还在江岸区社会福利院、花桥街田园社区办了两个教学点,方便那里的老人就近上学。
在江岸区教育局的协调下,江岸区老年大学还通过与社区教育学院合作办街道分校的形式,进一步拓展教学空间。前年,社区教育学院花桥分校开办,招生500人次。今年,已经有西马、劳动、四唯、后湖等街道正在提交申请,筹建分校。
李英皋介绍,学员报名踊跃,和学校的特色课程也有关系。如江岸区老年大学开设的婴幼儿护理课程,在全市目前还是唯一一家,老年人在这里学习了育婴知识,回到家就能用来带孙子,非常实用。
在该校,这样实用性的课程还有不少。裁剪班学员刘丽刚,回家就给自己做了几套衣服,还穿着去上课;其他裁剪班学员有的自己开起了店,做童装和婴儿装;油画班的学员,有的办了个人画展,还有的把画卖到了宾馆大堂。
南湖街老年大学
将花坛改成教室 学员充当志愿者
武昌南湖街老年大学从2012年开始办学,当时场地400平方米,班级32个,学员900人次。而现在,已发展到面积1500平方米,班级123个,可容纳学员3900人次。它从一个无编制、无经费、无设备的“三无学校”,发展成为拥有30多万元设备、小有名气的街办老年大学,并被评为武昌区4A级社会组织、武昌区最美社区学校。
该校负责人介绍,这些年来,为解决场地、经费、人员等方面的问题,学校想了不少办法。
首先,将学校教育资源五校合一(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武昌区分校、武昌老年大学南湖分校、武昌社区教育学院南湖分校、武昌区志愿者学校、南湖街老年大学),对应的主管部门分别提供场地、教学设施等。去年,又将二楼的花坛改成了四间教室,增加了使用率。
同时,通过特色办学、打造声乐民乐等核心教师团队和优势学科吸引生源,最多的合唱班学生达100人,加上政府补贴的和企业赞助,足够维持老师费用。学校老年艺术团队也承接一些政府公益演出活动,老人们有展示平台又为学校作贡献,大家乐此不疲。
人员方面,12个管理人员操心4000人次的教学管理,有些吃力。于是,学校想出了在学员中发展志愿者的办法,选出年轻有热情的“系主任”和“班长”参与管理。班长甚至参与报名、收费、班务等工作,大大减轻了校方管理压力。“老年教育会是朝阳行业,希望政府能加大投入力度。例如由政府出面协调,能与其他单位进行场地共享,同时增加拨款用于学校建设。”该校负责人呼吁。
政府举措
2020年我省每县至少有一所老年大学
到2020年,我省县级以上城市原则上至少应有1所老年大学,50%的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学校,30%的村(社区)建有老年学习点。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教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出,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20%。
意见提出,建设一批在本区域发挥示范作用的乡镇(街道)老年人学习场所,建设好村(社区)老年学习点。改善现有老年大学办学条件,推动各级各类老年大学逐步从服务本单位、本系统,向服务社会老年人转变。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向区域内老年人开放场地、图书馆、设施设备等资源,为老年人便利学习提供支持。鼓励各类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或参与老年教育。
在创新教育方式方面,我省提出,推动发展“互联网+老年教育”,鼓励老年大学、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举办网上老年大学,并延伸至乡镇(街道)、村(社区)。方便老年人通过互联网、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数字电视、卫星电视、手机等多个终端实现远程学习。力争到2020年,全省50%的县(市、区)实现远程老年教育全覆盖。
专家说法
应支持民间资本进入老年教育
武汉市老年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克敏说,近年来,武汉老年教育事业发展已步入快车道,全市老年教育的总体规模和教学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
据统计,武汉市现有各级各类老年大学、老年学校2238所,参与各类老年学校学习和活动的人数29.0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6.3%,远高于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公布的 4%的全国平均入学率。彭克敏表示,近年来,全市老年大学入学人数猛增,除了市老年大学,武昌、江岸、洪山、汉阳等区级老年大学在校学员也突破万人次。
而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优质老年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问题也日显突出,老年大学入学难,尤其部分课程(如摄影、钢琴等)“一座难求”问题十分突出。彭克敏认为,武汉市老龄人口去年底已经达178.85万,庞大的生源是老年大学报名火爆的主要原因。再加上老年大学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因为公益性质而收费低廉,吸引了越来越多不肯落伍的老年人。
彭克敏认为,在老年大学火爆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老年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很严重,课程建设尚存在问题,学员追随老师的情况严重。他建议要尽快出台有利于老年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办学主体,适度加大各级财政对老年教育的投入,对民间资本进入老年教育给予政策支持;其次要创建品牌课程、加大名师队伍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利用科技成果改进教学手段,满足老年人多种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