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的接送大巴和孩子们(图片来自CAC)
波士顿教育创新系列专题:波士顿是美国东部的创新引擎,很多的创新都从这里开始。本专题结合国内教育创新的热门方向,实地走访当地的教育创新组织,通过采访了解他们的新思路与新实践,给国内的教育创新者提供新的灵感与思考。
在波士顿教育创新 | 艺术教育创新:谁说艺术无用?它可以改变世界 中,我们谈到艺术教育的影响。除了教会孩子们一些艺术的表达方式,好的艺术教育,还会帮助塑造孩子的个性,帮助他们更有创造力地表达自我,引导他们思考他们与其生活的社区以及社会之间的联系。
剑桥社区艺术中心(Cambridge community art center,以下简称CAC) 是一个社区里的艺术项目,1937年由社区里的家长们集资成立。这么多年来,这个社区艺术中心一直向社区里 5-19 岁的青少年提供艺术课程,并且向社区公众提供各式各样的艺术活动。
周一到周五的两点到六点,孩子们从公立学校放学之后,就会乘坐着 CAC 的巴士或者由家长到达中心,在这里,他们可以选修视觉艺术、舞蹈、戏剧或者媒体艺术的课程。CAC给艺术老师们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能够自行设计课程,但要求所有的课程都必须要符合三个目标:艺术目标+个人发展目标+社区融入目标。
•艺术目标:学到一些具体的艺术技能
•个人发展目标:了解自己是谁,有什么兴趣爱好与天赋,建立个人自信,也懂得如何与他人/与环境相处
•社区融入目标:在有了艺术技能、个体自信之后,可以在社区里面找到一个什么角色?能主动为社区贡献什么?
关于社区艺术中心如何帮孩子们实现艺术目标与个人发展,项目总监Jaronzie分享了两个很棒的故事。
CAC有很多来自海地的学生。在主流的白人文化中,海地文化是少数人的文化,也是不被看见的文化。提到海地,人们联想起来的往往是贫穷。2014年,CAC组织了一场海地的故事表演,来自海地的孩子们,在舞台上表演了一个海地奴隶起义的故事。这个故事里的角色由孩子们自己选择,使用的也是他们自己的语言,通过两个月的排练,上台演出。对于Jaronzie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活动,“孩子们在这个项目中学到了表演的技能,而且能自信地站在舞台上,像一个成熟的演员一样演绎故事。此外,这个项目也让社区更多的人看见了海地的文化与历史,激发了文化的骄傲感”。演出位于社区里一个250人规模的剧院,“这些黑色皮肤的孩子站在舞台上,重现一个在他们的文化中让他们非常骄傲的一段历史。这样的情境你不会在电视上看到”。演出结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孩子们都在讨论海地的这场历史。
另外一个例子是Ashley的故事。Ashley 9 岁的时候,在 CAC上舞蹈课,由此发现了她在舞蹈方面的兴趣。在 CAC 上课的过程中,她不仅学到了舞蹈的技能,也变得非常的自信,她把自己称作dancer(舞者),在任何场合很有创意、很自然地跳起来。“有次我去她家家访,就看见她在家里跳舞”。对Jaronzie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她将来会不会成为一个专业的舞蹈家,而是她找到她喜欢的艺术表达并且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展现她的创造力。如今,Ashley在 CAC 的课外项目已经结束了,但她还常常回来帮忙。她把CAC看成自己的另一个家。
CAC的学生在社区里面举办艺术活动(图片来自CAC)
除了分班分兴趣上课之外,每天下午四点,CAC都会把所有的孩子聚集在一起,进行他们的日常仪式:council(有组织的集会)。孩子们围坐成一个圈,艺术老师站在圆圈的中央,举起一根彩色的手杖,邀请孩子来到圆的中央和大家做一个公开的分享,说说生活中的开心/伤心/骄傲/挫折。彩色的手杖转交到孩子的手上,意味着说话权力的转交,在座的所有人都需要安静聆听,每一个人说完所有人都会为Ta鼓掌。通过这样的日常活动,一方面,培养孩子们公开发言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社区的分享意识,创造一种平等、互相关心的氛围。
为了让孩子们更有责任感,CAC也邀请九到十个孩子组成咨询建议小组,参与很多事情的决定。比如要聘请一个新的老师,老师需要给他们上一个demo课,需要被他们面试。比如他们会参与不同的艺术项目设计,制定不同的出外游玩计划。孩子们会和老师一起经历很多具体的事情,并且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分享自己的意见。
在CAC工作了四年,Jaronzie见证了很多孩子的成长,”看见他们开始了解怎么使用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看见他们个性的改变,看见他们作品的变化“。她也很骄傲孩子们对CAC这个小社区充满归属感,而且从这里学会如何对更大的社区抱有责任感- ”无论是为他们生活的社区做壁画,还是拍摄反映对社区的观察与思考的作品;或是当我们向社区开放的公共活动中招募志愿者的时候,他们都愿意付出实际行动,来做出他们力所能及的贡献,给社区带来改变。”
波士顿教育创新系列专题作者介绍:
杨雁清(candy),青年文化研究员,9年中国年轻人群体和青年文化研究经验,美国NAMAC艺术领导力项目学者;同时亦是活跃的文化联结者与社群营造者,致力于赋力年轻人带来的改变。曾发起50场年轻人意见领袖分享会议、各种规模的工作坊以及不同主题的社区艺术项目,并被邀请在香港MaD大会,DFC中国年会,TedX演讲。著有《胡同里的沙发人类学》豆瓣上架电子书,曾供稿《城市画报》,《大学生》,《时尚cosmo》,《时代周报》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