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小窗口”,文明“大舞台”。
一座城市文明与否,不仅要看鳞次栉比的高楼,更要看万家灯火的社区,看社区的建设水平、治理水平,看社区居民的满意程度、幸福指数。
近年,洛阳市坚持把文明创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社区,着力打造乡村(社区)文化合作社,依托此平台高效推进文化进社区活动,以便民利民的志愿服务、形式多样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社区生活品质,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打造居民身边的“文化粮仓”
“我特别高兴,感谢这个舞台让我真正圆梦。”日前,在洛龙区乡村(社区)文化合作社周周赛现场,缘梦舞蹈志愿服务队队员胡以玲走下舞台后激动得眼圈泛红,她用颤抖的声音说。
胡以玲今年66岁,自年轻时喜欢唱歌跳舞,但当时忙于生活,无奈将梦想搁置,退休后她加入了所在社区的舞蹈志愿服务队,终于有机会走上自己梦想的舞台。
差不多同一时间,兴洛湖文艺团成员李力也和其他队员一起来到了公园集体排练。如今的兴洛湖公园,不仅是群众的排练场,还成为辖区的文艺公益课堂,是不少居民茶余饭后进行文化活动的“打卡地”。
在李力看来,正是由于家门口乡村(社区)文化合作社平台的深度搭建,才给了她们这些原本只是三五成群“玩票”的文艺爱好者成为“正规军”的可能。
洛龙区创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洛龙区共成立有169个乡村(社区)文化合作社,通过组织展演、比赛等方式积极持续建强交流展示平台,将越来越多的“自娱自乐”小团体“收编”为文化合作社的志愿服务队,持续激发基层文化创新活力,在居民家门口打造一个个丰盈居民精神世界的“文化粮仓”。
文化进社区活动正在洛阳全面开花
“这一笔落笔时过猛,牡丹花瓣的灵动没有完全展现。”“这幅牡丹画构图很巧妙,特别是旁边这块石头的位置起到了恰好好处的点缀作用。”……近日,在孟津区平乐镇平乐社区的牡丹画创意园区内,40多名画师正认真创作,大家不时互相点评、交流。
此前,平乐社区成立了乡村文化合作社,依托牡丹画产业特色,创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平乐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乡村文化合作社是以农村文化艺术队伍为依托,旨在更好满足农村老百姓的文化需求,为文化进社区夯实基础,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老城区民族管弦乐专场音乐会、涧西区“文化名人”进社区系列活动、瀍河区“我的祖国”主题朗诵会、偃师区2022年度广场舞大赛……今年以来,我市各县区依托乡村(社区)文化合作社举办的文化主题活动精彩纷呈,越来越多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志愿服务。
洛阳将持续激活基层文化力量
“受益于乡村(社区)文化合作社搭建的百姓大舞台,文化进社区活动正在我市全面开花。”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有了这样的舞台,也让更多喜欢文化文艺的群众有了主动参与基层文化活动、投身文明社区创建的积极性,“持续激活的基层文化力量,又为社区能人库、基层文化志愿服务队等的不断壮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补给,助力本土更多原创文化产品‘出圈’,并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市建成乡村(社区)文化合作社400余个,开展文化类志愿服务活动11667场,受益群众人数超百万。
近年,我市将社区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推动文艺文化资源要素向社区倾斜,从洛龙区通过“13332”工作举措开展“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三种活动,形成“文化进社区、活动聚人气、群众得实惠、文明入人心”的良好局面;到涧西区积极以社区为单位打造特色化、个性化的草根舞台,以“三张清单”形式蓄力拉动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再到伊滨区通过“社区能人库”、乡村(社区)文化合作社等平台积极对接专业资源,让“文艺名师”“文化名人”带动更多居民学得专业、玩得开心……这些探索实践,赋能文化进社区,打通了便民利民的“最后一公里”,凝聚着共建共治共享的澎湃动力。
按照计划,接下来,我市还将进一步建强乡村(社区)文化合作社平台,鼓励社区在深入挖掘社区文化资源与人才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对接、引入社会资源,壮大社区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更多有益选项,助力文化进社区活动持续走实走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