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音乐与西方乐器钢琴相遇,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在杨浦区图书馆,中国钢琴音乐的魅力在这里拉开一张长卷,为读者听众照进一缕音乐之光。
11月26日下午,杨浦图书馆“悦音书话”音乐普及活动项目与上海音乐出版社、《音乐爱好者》杂志合作,邀请著名钢琴家解静娴携其优秀学生,用讲演结合的方式,带来了一场中国音乐的钢琴演绎与赏析活动。
“杨浦是我开启人生音乐之旅的始发地。我对音乐的兴趣,正是萌芽于此。”从小在杨浦长大的解静娴,是个地道的杨浦小囡。也是在这里,上了第一堂弹琴课,拥有第一台钢琴……活动一开场,解静娴就道出了自己与杨浦的渊源。
解静娴,著名旅德钢琴家,钢琴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作为一名中国钢琴家,积攒了丰富的异国留学、表演经验后,她致力于向世界推广中国音乐,每到一处音乐会,必加演一首中国曲目。
线上讲座中,解静娴主要就中国钢琴作品在不同时期的创作背景、分类,以及演绎要点,进行分条论述。她提到,很多人常听国外钢琴音乐作品,却不知道中国也有很多优秀的钢琴曲目。
中国钢琴作品自1913-1948年起步,大多是中国的音调,搭配西方的功能和声与钢琴织体,如赵元任的《花八板与湘江浪》、萧友梅的《新霓裳羽衣舞》、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等。1949-1957年间,作曲家们延续以前的创作经验,并加强了对民歌、民间音调的运用,如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汪立三的《蓝花花》等。1958-1965年间,音乐作品呈现各地民歌为素材和深入生活的创作题材,代表作有《巴蜀之画》《谷粒飞舞》《解放区的天》等。1966-1976年,以样板戏为依据进行的各种改编较为流行,作品有《红色娘子军》《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二泉映月》等。1977年至今,改革开放赋予音乐创作以新的活力,作曲家们摆脱束缚、大胆创作,开拓了多元发展的新局面。
谈到演奏要点时,解静娴坐到钢琴前,边讲解边示范,令读者对中国钢琴曲有了全新的认识。她还强调,演奏中国钢琴作品前,一定要多做功课,对不同地域人文、不同民乐的演奏方法、不同民乐声音的模仿及对国画诗词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谢行健、吕勃言二人,作为解静娴的优秀钢琴系研究生也来到现场,倾情演奏了黄安伦《中国畅想曲第二号——序曲与舞曲》、张朝《叙事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等中国钢琴曲目,优美动听的琴声,带着浓郁的中国气息,令听者沉醉、闻者动容。
据悉,杨浦图书馆“悦音书话”音乐普及活动作为“阅读+音乐”推广项目,邀请专业音乐家亲临现场,以讲座与演绎的形式,积极推广中国旋律,旨在助力推进中国音乐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此外,本次活动通过一直播平台进行现场直播,并支持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