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10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推出5000场艺术普及教育活动”被列入2023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上海市文旅局发布的“社会大美育”课堂包括首批70个点位,涵盖沪上知名博物馆、美术馆、剧场、院团、公共图书馆、非遗场馆等专业文化艺术场馆和机构。通过开展高品质公共艺术普及教育活动,这些场馆纷纷变身教学第一现场。近期,我们将分别走进不同场馆,身临其境感受它们的美育成果。
早春三月,上海音乐厅四周的银杏树纷纷苏醒抽芽,星星点点的翠绿嫩叶藏身萧疏枝桠。借着这片开阔视野,看见三三两两的人群直奔2号门检票。若是工作日中午,无需抬表便能猜中此刻时钟即将走向12点,因为已经创办11年的“音乐午茶”公益沙龙总在工作日午间12点准时奏乐,本月底更将迎来第2000期。
银杏叶并非四季都能以招牌似的金黄色来“揽客”,但上海音乐厅在每年三百多天的光景里,总能变着法子敞开音乐殿堂大门,打破花费数百元、正襟危坐听古典乐现场的既定印象。除了为人熟知的“音乐午茶”,另有“星期广播音乐会”“银杏音乐会”“大师公益”“家庭音乐会”“八音小课堂”“见习主理人”等音乐公益品牌和艺术教育活动,丰富填充着全年龄段的“社会大美育”课堂。
空间升级、氛围营造、受众扩大
最早的美育品牌已有40余年历史
上海音乐厅南厅是“音乐午茶”的固定举办场所,如今已成为艺术普及和推广的前沿阵地,精致典雅的古典风格建筑里,观众可以近距离地欣赏沙龙式音乐会。记者到访当天是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三年级学生陆宇婷表演的二胡专场,台下座无虚席。每首曲目终了掌声默契地响起,迟到观众也在曲目间隙才被礼宾领进门。在一个小时的整场演出中,偶有观众忍不住举起手机拍摄,细心的礼宾也会第一时间上前劝阻。票价仅为30元的一场高品质音乐会,全套观演流程与平日售价几百元的大型演出无异,若要找出一点不同,便是散场后还能领到一杯茶或者咖啡。此前,观众更可以在演出进行时边喝边赏乐,如此看来,“音乐午茶”当真是字面意思。
“当初做这个项目的初衷就是希望大家能够毫无负担地走进这样一个空间,像在家中客厅一样,喝着茶或咖啡来欣赏音乐。”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介绍,“音乐午茶”作为公益性质的小型音乐沙龙,重要的是拉近音乐厅与观众的距离,让他们一走进音乐厅就能倍感亲切。同时,坚持低门槛和高品质而造就的超高口碑让这一项目深入人心,每月开票后没一会儿就售罄。
上海音乐厅所在的这幢建筑距今已有90余年,1959年被命名为上海音乐厅,是全国第一座专业音乐厅,更是上海古典音乐演出重要场所。即使很多上海市民并没有真正走进它聆听一场音乐会,但大家几乎都知道上海音乐厅的平移往事,这开创了我国古典建筑平移保护的先河,承载着大众对城市建筑的集体情感。“‘社会大美育’这一课题设计,需要结合上海的城市气质来设计。”方靓表示,上海音乐厅践行社会美育责任由来已久,很早就投身古典音乐普及。1982年,上海音乐厅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经典947联合推出“星期广播音乐会”,坚持至今仍不断推陈出新,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传播最为广泛的普及型系列音乐会,41年来通过优秀乐团及音乐家的演绎,深入浅出的主持人解说,带领观众轻松迈入古典音乐之门。
方靓向记者讲解了上海音乐厅美育项目的迭代,她表示,“星期广播音乐会”在大厅演出,配上解说后改变了以往的演出形式。到了2012年开始的“音乐午茶”,演出空间变小了,强调氛围感,因为观众和演奏者的距离非常近,而且演出频次比“星期广播音乐会”更高,每个工作日中午都会准时开场,填补了当时工作日白天没有演出的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音乐厅在全市首先推出剧院开放日,将全厅所有空间都打开欢迎观众,这又是一次对空间的使用升级。方靓记得有一期开放日做的是巴洛克主题音乐,正好有一场排练,“这样就能让观众主动参与进来,尤其是一些观众原本没有耐心坐下来听音乐会,但通过全域开放的环境来调动好奇心,比如在一场排练中,他能听到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乐器、一种音色或是一种音乐风格,下次他就愿意专程来看一场音乐会。”方靓表示,这一活动也拓宽了受众,再后来有了户外进行的“银杏音乐会”,又更深一层体现了城市的艺术氛围感,大家不约而同为音乐和景色驻足,感受这座城市的温馨美好。
在这些公益项目品牌的孕育发展中,上海音乐厅也一直致力面向儿童定制古典音乐科普课程,而古典音乐的启蒙教育在市面上相对比较少见。与“音乐午茶”同一年诞生的“家庭音乐会”每次都围绕一个故事线来贯穿音乐作品,引导孩子们到故事中去了解音乐家及其作品。“八音小课堂”则为更小年龄段开展,主要针对2至6岁孩子。方靓介绍,正因为看到了上海对演出市场和艺术鉴赏的需求量,因此会与专家、创作团队一起精心合作定制专业课程。
谁来演?谁来看?
从公益项目立项难到表演者争相参演
“上海音乐厅每一届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都努力创造让更多人走进来的机会。“方靓告诉记者,“音乐午茶”在立项之初遭受质疑,聚焦在两个问题:谁来演?谁来看?简短有力的提问直击现实困境。每个工作日的中午用餐时间是观演冷门时段,不仅很难保证观众会买单,就连音乐家也纷纷摇头,大家都对古典音乐现场抱持着严肃态度,巴不得现场一点点杂音都没有,更何况还要允许观众边看边喝茶,这着实算得上是挑战陈规的一次壮举。
方靓表示,纵然是最初的10元公益票价,也要让观众和表演者都要感受到上海音乐厅在用心经营这个项目。经过与音乐家的一次次沟通,根据他们的专业建议精心策划每一场演出内容,让国内优秀青年表演者率先登上舞台。方靓回忆,第一场“音乐午茶”被媒体报道后,接下去几场都在门口遇到黑压压一片等票的观众,他们在现场期待能遇到别人退票的机会,她还遇到一位阿姨特意从宝山赶过来排队。面对热情的观众,上海音乐厅当时还开放了站位,但后来连站位都满了,考虑到观众体验,立马对座位数量进行控制。方靓说,“公益演出并不意味着就是随性,一定要做最舒服和最恰当的设计和安排。”
随着逐年积累口碑,就连表演者都爱上这样一个近距离的表演空间,这种与大舞台相去甚远的演出氛围却有着独特魅力。方靓表示,从开始花精力说服表演者来演,渐渐变成他们主动来询问能否安排一次表演机会,甚至有不少音乐家想要带着自己的学生来登台。截至目前,“音乐午茶”已成功举办近2000场音乐会,6900余位艺术家在这里与大家见面,共上演12000多首作品,观演人数超过20万人次。
“音乐午茶”的演出形式多元、风格多样,除定期推出特别企划外,每逢百场、每到周年都会专场庆祝,还有暑期主题周、寒假讲演系列等多种形式。甚至走出了南厅,进社区、商圈和楼宇,还连续五年在进博会新闻中心为媒体工作人员演奏。与此同时,“线上版音乐午茶”也已开启,精选每周精彩现场录音片段放到平台同大家分享,并不定期展开视频直播,让没来现场的观众也能享受一杯“音乐午茶”。
打破只追名家名团的观演习惯
借助公益平台将本土音乐人推向社会
“古典音乐市场向来追逐名家名团,当他们一来巡演,乐迷们争先恐后去买票,而本土青年音乐人关注度却不是很高。”方靓表示,上海音乐厅地处人民广场核心地带,是城市音乐客厅,有责任和义务去提升这座城市人民的艺术素养,并且要把自己本土的音乐人推向社会。
她介绍,上海音乐厅有三个厅,不同的规模恰巧形成了艺术人才的成长梯队。南厅是其中最小一个,借助“音乐午茶”这一公益平台,不少优秀青年音乐人与艺术团体在这里第一次向观众亮相,随着他们逐渐成熟,就有机会进入中型规模的厅表演。待到他们成长为专业性更强的艺术家之后,就能站上上海音乐厅的大厅舞台。观众通过公益性质的音乐沙龙接受音乐审美教育并养成观演礼仪,青年音乐人也得以在此展示和成长,形成了双向反哺的平台。
上海音乐厅艺术教育部主管倪婧见证着很多从“音乐午茶”项目中走出来的未来之星,她记得青年小提琴家唐韵参加“音乐午茶”时还在读本科,一路看着她攻读研究生再到出国,又陆续拿了很多世界性奖项。“她对‘音乐午茶’的感情非常深厚,一直跟我们强调她是在这里成长的,因此愿意把自己每个阶段的成果都拿到‘音乐午茶’这一平台展示。”倪婧欣喜地发现,很多“音乐午茶”的表演者在成长后,有的成为了高校专业老师,有的成为了乐团首席,他们常常带着自己的学生回来登台锻炼,这在无形中有了传承和连续性。
“演出虽然只有一个小时,观众也不过一百多人,但是我们的开票、宣传、舞台对接等所有流程跟大舞台的演出是一样的。”倪婧表示,公益演出也应讲究市场化运作,这样青年音乐人能够真实地看到市场反应,他们有时候需要去参加国际比赛,可以将曲目拿来练一练,在安排曲目的过程中来试探市场接受度,比如不能整场都是专业性很强的曲目,要懂得如何搭配等,这些细节问题将一步步帮助他们接受市场化的磨练。
公益演出复购率高未必是好事
专业管理全方位引导观众
完全市场化的公益演出不仅有益于青年音乐人,对演出管理方和观众也有着积极方面。倪婧介绍,一开始的“音乐午茶”采取电话预约方式,当时也没有设置票版来选座买票,而是预约成功后到场自由选座,难免会发生争抢前排座位和帮人占座的现象。同时,由于是预约制,一些观众因为临时有事取消观演却没有提前通知,这也造成了很多无票观众选择在门口等退票机会,给管理工作造成了一些问题。“后来我们就把南厅的位置都固定下来,跟大厅演出一样,为观众带来一个买票选座的行为。”倪婧表示,购票选座其实也是在慢慢培养观众买票听音乐会的习惯。
“在演出种类上,我们也不能一味迎合观众,需要在培养观众方面下功夫。”倪婧回忆,早期做吉他专场演出时遇冷,远没有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等演出受欢迎,当时来的观众只有四五十人。于是他们趁着暑期策划了吉他主题周,围绕吉他独奏、二重奏等室内乐向观众普及这一乐器,等后来再开吉他专场时,明显看到观众越来越多,于是又趁热打铁推出爵士吉他等主题演出。倪婧表示,“通过不断丰富主题内容,观众也会慢慢接受不同的音乐形式,让他们知道在这个公益平台可以了解到广阔的音乐世界。”
全年有200多场“音乐午茶”,内容设计的确需要花不少心思。倪婧介绍,今年三八妇女节的特别企划是选取了很多来自女性作曲家或者表达女性情绪的作品,比如克拉拉·舒曼的《六首艺术歌曲》和罗伯特·舒曼的《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等经典曲目。在4月谷雨将和阿卡贝拉乐团合作,推出相关节气特别企划。“我们想通过多元的音乐会形式,吸引更多人走进音乐厅。”倪婧介绍,即使常常一抢而空,但其中不少是老观众,甚至一年没有落下一场,还有观众认准同一个座位购买。因此他们采取细致化的主题来吸引垂直领域的观众群体,从而降低复购率,比如演出主题内容细化,民族声乐细分为中国古诗词专场、民歌专场等,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系列,贝多芬奏鸣曲全集系列,这样就能吸引相关的观众群体。
“公益演出的复购率高其实不一定是好事,通过细化主题的方法,我们已经在2021年将复购率降至38%,10位观众里起码有6位是新观众。”倪婧介绍,在复购率高的时候,一半多都是老观众。但不可否定的是,这些老观众构成了上海音乐厅工作人员心里的动人记忆,不同于大厅散场后观众各自隐没于街巷,这里的故事绝对不止于散场。
“每天在这音乐午茶剧场相聚,难免有了互相惦念,也交了很多爱乐者朋友,几天没去总会接到电话,明天午茶你来吗?”这是忠实乐迷张四萍于2015年在《与音乐午茶的情缘》一文中的记录,曾经与她一直碰面的胡老先生在2013年春节过后就没出现过,千方百计联系上其家人后才得知胡老先生在弥留之际还想着托医院护士把一包水果带给礼宾小王。倪婧也对此印象深刻,她记得这位胡老先生总是带水果和点心给工作人员,因为他知道“午茶”时段每位工作人员都是饿着肚子工作的。
像这样的故事层出不穷,很多细节都被音乐厅工作人员看在眼里。倪婧记得有一次做了贝多芬奏鸣曲系列专场,还听了专业老师做讲解。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姨当时特意带着谱子来,一边听老师讲一边对照做记录。还有很多观众喜欢收藏节目册,一位观众在节目册空白处写了密密麻麻的笔记。为此,“音乐午茶”也特意留出了一些互动时间,在一次古筝专场,一些老年大学的观众在散场后与艺术家交流,他们主动询问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倪婧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演出结束后,一位家长追出来想找表演者签名,“我家小朋友也在学,觉得你很棒,想把你当榜样。”
这一切正如忠实乐迷张四萍在那篇文章结尾处总结的,“音乐午茶虽然是一个公益性质的益民活动,但经过音乐厅的努力,如今已办成一个场所典雅高贵、服务热情周到、节目专业精湛的公益音乐会,我和我的乐迷生活中已离不开音乐午茶,它已成为人们陶冶情操,丰富生活,享受美好的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