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有个民乐小区,取义“民众快乐”。小区里有个很牛的名牌学校,叫民乐学校。但是,也总有人“望文生义”,以为这是一所音乐学校。确实,每周日上午都会有一批音乐专家、乐坛大咖从市区赶到这里,和孩子们共赴一场音乐之约。
昨天上午8时不到,10多位音乐专家的自驾车已经整齐停放在校门口的空地上。他们是民乐学校鹿鸣管乐团的特聘指导,每人负责一个声部,还有专门指导整合演奏的指挥。
在管乐一团排练场,一曲奏毕,乐团常任指挥章民便精准地点出了某个声部的失误,所有学生都一脸严肃地听着。“哦呦,开水烧开了啊?”章民这样形容某个小乐手的音准问题。他虽然严厉,但也不乏幽默感,因此特别受到学生的喜爱。章民对鹿鸣管乐团费尽了心,连孩子们上台时的礼节乃至于礼服的颜色都会抓得特别细。为了准时赶到学校排练,章老师每周日早上5时就得出门。一众来自上海爱乐乐团、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等专业音乐单位的专家,不冲课时费,他们说,就是要把在周日上午的“黄金时间”留给民乐学校的孩子们,因为他们“最懂音乐”。
“这些孩子很淳朴,他们对音乐的喜欢让人非常感动。校方支持力度也很大,管理上非常规范。每次到这里教学,等到下一周再来时就会看到孩子们明显的进步。”章民对鹿鸣管乐团赞赏不已。
七年级的储子言同学是单簧管声部的首席,也是乐团的首席。他7时多就到了学校,给同学们对音。他们先是用三个小时排练,然后再上一个半小时的乐器专业课。孩子们直言不累,学管乐嘛,每天练习45分钟就颇有成效了,并不耽误文化课学习。事实上,据乐团管理老师高晓岚的观察,这些能留在管乐团的学生,基本上也是各年级里成绩较好的一批人。
回想起2008年鹿鸣管乐团刚成立时的情景,最早的指导老师俞国森说,那时真的困难重重,学校得求着家长送孩子到管乐团,但许多家长对于管乐根本就没有概念,看到长号也不认识,脱口而出:“这乐器怎么那么长啊?”俞国森说:“当时市区搞得很兴旺的艺术教育还没有辐射到郊区这边,但松江很重视,我们也觉得有责任推动郊区的艺术教育。”在俞国森的发动下,一个又一个专家开始认识并走进了鹿鸣管乐团,坚持到现在已经快16个年头了。
在周日的教室里,不少学生身边坐着陪练的家长,他们持有管乐团家长特有的进校通行证。乐团单簧管演奏者、五年级学生于楷哲的爸爸尤其重视孩子艺术素养的培育。正是由于鹿鸣管乐团,他海归后毫不犹豫地选择把家安在民乐学校对口的小区里。起初,于楷哲来学校上单簧管专业课,他的爸爸就在一旁记笔记,渐渐地,他俩成了管乐团里出了名的“父子知音”。
几天前,鹿鸣管乐团登上了上海交响音乐厅,作为唯一一支来自郊区的业余队伍参加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民乐学校副校长潘文冬说,希望这段经历,包括学习音乐过程中得到的艺术熏陶,能使孩子们终身受益。